张迪
【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书籍对于自身修养和内涵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中文系学生来说,阅读是伴随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解中文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为学校尤其是文学院的相关领导和老师对于中文系建设提供借鉴的样本,本文作者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阅读习惯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文系学生;阅读习惯;建议
说到“中文系”,确实离不开阅读,但每个人对阅读的情感体验又是不同的:有的人在阅读中平心静气,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和书中的主人公谈心;有的人读书如“猪八戒吃人参果”,读完后对故事内容全无感受。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今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图书市场鱼龙混杂的时代背景下,“读什么?怎么读?”是摆在中文系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解中文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同学们提供相互学习与借鉴的机会,本文作者以陕西师范大学包含2012级至2015级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创新实验班、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文秘班在内的92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发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05份,回收率98%,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认真的数据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并以学生的角度针对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价值取向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也不例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人们一般会置身其中,不为外物打扰;对于自己不感兴趣但还必须阅读的书籍,人们会感到枯燥乏味,阅读效率大大降低,同时我们无法忽视当今鱼龙混杂的图书环境,因此有一个良好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
(一)慧眼辨别
“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大部分同学倾向于阅读文学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流行畅销书(青春,推理,言情,武侠等)、人文社科类(民俗,宗教等)。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应该培养辨别书籍的能力,远离低级恶俗。
(二)加大专业和经典书籍的阅读量
对于“是否阅读过专业理论性著作”这一问题,36%的同学从不阅读,64%的同学有进行过部分的阅读,例如:《文心雕龙》《中国小说史略》《美学四讲》《西方文学十五讲》以及各类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对于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有22%的同学全部读过,大部分同学读过《三国演义》和《红楼夢》。可见中文系学生对于专业和经典书籍阅读的意识并不十分强烈。专业素质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中文系学生应该更多关注自己本专业的著作和经典书籍,提高专业修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扩大阅读面
对于生活类、学术类、科普类、政治经济类等书籍,同学们阅读的频率还很低,以马列毛邓著作为例,仅有31%的同学对这一方面的书籍有所涉猎,例如《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毛泽东1942延安讲话》《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论持久战》等。除了阅读书籍,新闻的观看也是阅读的一个途径。调查显示仅有16%的同学每天都会浏览新闻,73%的同学仅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当今富有竞争力的人是不仅在本专业上有所突破,在其他方面也要有所涉及,毕竟现在国家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型人才,所以扩大阅读面,达到文史哲结合、文学与时事交融,对于将来的学习深造和就业有很大帮助。
二.做有思考的阅读
阅读不能带有功利心,不能贪多图快。阅读一本书是在和作者促膝交谈,因此在阅读时不仅要跟随作者的思路,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敢于向作者提出质疑。对于如何阅读这一问题,36%的同学仔细阅读但不勾画和做笔记,44%的同学边读边做笔记或者读完后统一做笔记。可见大部分同学的阅读方式还是正确的,但仍然需要有所提高和转变;20%的同学在阅读后会写读书心得,35%的同学则从未自觉有意识地写读书心得,说明同学们阅读书籍后不是很喜欢独立思考,以阅读完一本书,知道大概情节为主要目的。
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建议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勾画,第一遍阅读要将重要的人名地点圈出来,将重要的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做一简略的批注形成线索,因此第一遍阅读主要是为了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人物关系和情节顺序。以《红楼梦》为例,书中涉及的人物繁多,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干的旁系亲族数不胜数,因此理清人物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对《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理解得就不到位。第二遍阅读主要是慢阅读,细品作者的思路、全书结构、暗喻隐喻,优秀的作者完成一部经典的书籍,对于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是十分用心的,如果采用“囫囵吞枣”式阅读,对于作者的用心就不能很好把握。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仅以熟知情节、人物关系为主,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敢于以批判的眼光阅读文本,从而为自己的写作实践积累经验。关于“读书心得”,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不能做出强制要求,但是写读书心得不仅是思考的证明,而且对回忆情节,补充想法进行创新有重要作用,所以鼓励大家能够形成自己的一个阅读心得体系,时常翻阅,加强印象,发现新问题。
三.阅读的反复性与时间的接续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康震教授在谈到他的读书习惯时提到了阅读的反复性,对于经典书籍,不是为了读完一遍知道大概情节,而是能够洞察作者的思路和用心。像《金瓶梅》这样一部经典著作,不仅需要反复阅读,还要注意阅读时间的接续性,毕竟书中回目多,人物关系复杂,如果阅读中断,再进行阅读时难免会有一种对情节、人物的陌生感和生硬感,因此阅读一部巨书,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最好能够一口气读下来,这样对于作者的思路和情节顺序就会有很清晰的理解,不至于还要回过头来对前面的情节、人物关系进行梳理,降低阅读效率。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
读书要灵活,而不是读死书,因此在广泛大量阅读书籍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书中理论和外在实践相结合。有人会问中文系学生不像理工科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的机器操作,中文系学生该如何进行实践呢?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在来说,同学们可以参加一些读书活动或讲座,和一些知名学者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对书中知识把握程度的检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雕龙书社在学生与教师进行读书交流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调查显示,仅有17%的同学经常参加这样的读书活动,30%的同学从未参加过,所以还需要学院方面继续努力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从外在来说,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做一些实习工作或兼职,文学类学生可以到电视台、报社、广告文化公司等做记者采访、书籍校勘、文案设计等工作,这样不仅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还使我们提前接触到与学校生活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可以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社会经验。因此鼓励大家走出书房,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所学知识构造坚实的围墙。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那么阅读书籍就是重中之重。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使自己真正学到知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价值取向,选择有益的书籍,做有思考的阅读,拒绝“囫囵吞枣”式阅读,注意阅读的反复性与时间的接续性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相信大家会在书海中尽情遨游,自由畅快地将知识变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