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从目前低效课堂到追求高效课堂,老师们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作为一名施教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得失,就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精心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古语说得好:“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不可能获取最后的胜利。备课是上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在课前肯花时间备课,上课才能做到省时高效,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
(一)吃透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是有过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会有一种“教材烂熟于心”的满足感,常常是凭着以往的印象、经验上课,教本备受冷落。还有些老师,照搬教学参考书,缺少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教学上的这种不思进取,导致我们的课堂效率比较低下,教学只浮于表面,教得不实,教得不深,教得不透。要提高课堂效率,绝不能只凭经验或仅仅停留在教学参考书上,要“走进教材”深入钻研,对教材内容做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索。只有深挖教材、吃透教材,才能“走出教材”,用教材教,上课才能得心应手,课堂的驾驭才能灵活自如,处理问题才能巧妙深刻、深入浅出,讲授才能做到精讲、少讲。
(二)了解学情,走进学生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材,而忽视了备学生,教学中出现教与学的脱节现象。其实真正的备课绝不只是写写教案,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问题要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克服随意性、宽泛性。(1)问题设计要突显重点,突破难点,有实效性。(2)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3)问题的设计要有适度性,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能理解、消化。(4)问题的设计要适量。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没有参与交流的机会;提问太少,不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二、扎实有效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被很多语文老师忽视,认为那是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优化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没有学生扎实有效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通过预习,学生不仅对学习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还会有困惑。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而预习不是简单的放手让学生读读课文,也不是让学生胡学、乱学、随便学,有效的预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预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任务,如: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并积累字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笔者认为预习课文时,“符号圈点勾画标注”法就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读课文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如:文中的生字词可用“●”标出,易错字词用“○”标记,重点词语用“▲”标记,优美的句段用波浪线划出,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勾画并打上问号。此外,遇到中心句、总括句、修辞句等都可适当加上自己的批注,并通过课前“检查预习”环节,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还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驱力。实践也证明,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低效的,兴趣越大学习效率越高。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需要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需要教师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氛围。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发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困生都有忧虑、紧张、消沉等负面情绪。消除这些不利因素,让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发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和谐师生关系的实现对教师而言,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用宽容的心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只有在这种情感融洽、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感到轻松愉悦;课堂才能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长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
众所周知,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只凭有限的课堂教学学好语文很难,所以语文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把课本当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然语文课能培养的学习习惯很多,笔者认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释疑的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获得了有效的思维训练,而且养成了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学会”变成“会学”,这就为我们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证。
总之,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提出和实施,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次新的挑战和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的热潮,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勤于总结,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生不倦的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定能大大提高。
(吴文玉 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 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