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2016-05-30 06:57习璐
学理论·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习璐

摘 要:“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探寻如何抓住“微时代”的契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前瞻性、可行性。做好“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借助“微”应用,搭建“微”平台,凝聚“微力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微提升”。对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高校立德树人使命,助推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231-03

大学生群体是对时代变迁感知最为敏锐的群体,特别是当今高校的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他们时代感强,信息化程度高,又热衷于时尚、个性的新兴事物。对于这样一个以“微”为时代特征的全新时代的到来,他们对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这个时代最积极的追随者和参与者。在“微时代”到来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微时代”的优势特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一、“微时代”的到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悍作为外在形式,以小见大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加上“微”的前缀。从微博、微信、微店、微小说、微电影,到最近炙手可热的微公益、微政务,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微时代”。“微时代”中的小人物们通过“微”形态和“微”行动低调地表达自我,发出声音,个人的“微观世界”以碎片化的形式予以实时抒发和呈现,人们的信息交流充满着随意性和日常化。“微”生活使得人们无“微”而不至,社会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人们习惯通过“微”传播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焦点、突发事件或是生活中日常琐事的意见、建议和看法。虽是“微时代”中一个极其微小的个体,微民却尽己所能,用自己微小的方式,将社会点滴能量汇聚起来,凝聚成强大的网络正能量。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 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底增加了3 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88.9%,由于手机使用者的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截至2015年6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90后”已逐渐步入大学校园,他们是追求特立独行、自由发展、个性解放、敢于创新、善于自我表达的一代人,需要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彰显个性、展现自我的新平台。微博、微信沟通交流起来更加及时、便捷,传播内容丰富多样,无所不含,传播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创性地提供了较为自由、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恰好符合年轻人渴望受到重视、表达自我、得到理解的特征。

针对热衷“微”应用的“90后”大学生,高校需要准确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特点,与时俱进地跟随“微时代”新媒体革新的脚步,迎接挑战,创新方法,摸索前行,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解决大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有效地帮助每个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每个学生都能德才兼备,完成以德树人的任务目标。

二、“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微时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给青年大学生提供海量内容、拓宽他们视野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挑战。

1.主题的去中心化销蚀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

“微”传播的去中心化和主体多元化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的主旋律。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担负着奠定主基调,弘扬主旋律,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微时代”,“去权威化”、“主体多元化”的特性下,海量信息的汹涌而至,对于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一时难辨真假。其中,一些非主流,伪科学,甚至是淫秽污浊的垃圾信息,会给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带来巨大冲击。大学时期,正是青年学子意识形态养成的重要时期,稍受影响就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比如,“微媒体”中热炒的碰见摔倒老人不敢扶等观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引导的尊老重老,道德至上形成了对立,严重冲击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教授的内容,销蚀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将建立起来的权威性。致使喜欢求新,求奇、却缺乏认知辨别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因盲目地崇拜而出现价值观偏离的情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2.潮涌而来的海量内容检验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把关能力

“微时代”的信息传输平台有着高度自由、全面开放的特征,“微”媒介是即自媒体时代的个人表达工具,也是人际交流工具。“微”媒介沟通上下、“微”生活全程透明,每个微民都是可以是阐述个人思想,发表独立言论的“麦克风”。正是因为微“媒介”全方位开放式的传播特征,使网络传播呈现出内容多元化,传播主体草根化,传播“门槛”越来越低的趋势。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所见所闻的消息,发表所思所想的评论,向广大网民表现自己的个性一面,使得每个用户的言行都有可能被不断地烘托、放大成一种趋势、一种话题,甚至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由于青年大学生普遍对特立独行的人,独树一帜的思想感兴趣,但社会阅历尚浅,这就使大学生难以甄别、筛选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很容易盲目跟风,转发不实信息。现如今,更有心怀叵测的人在网络上发布危害国家利益、危及民族团结的反动言论,有意煽动不明真相的大学生进行游行示威、打砸抢烧、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恶劣事件。不利于校园舆情的稳定,使学校舆情监控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控制力构成了挑战。

3.高速更新的信息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不断地探索、尝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以课堂灌输课本内容,或者是举办一些主题活动、讲座等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微时代”信息接收的日常化和即时性,大学生基本上每时每刻都能接受到最新鲜新闻资讯,大到国家时事政治,小到微信朋友圈中好友的一言一行,这也就造成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重叠的教育内容往往会滞后于“微媒体”等新媒体传播工具更新的信息,大学生对新鲜名词及新兴事物的认识也常常会超前于教育者,教师跟不上学生的所思所想,把握不了学生的切实所需的教育内容。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多是以固定的教室、学生与既定的教师支撑教学,时间与教学形式也是固定的,一些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刻板、束缚,每节课用45分钟获得的知识量不如花几分钟时间,刷新几个手机网站的内容量大。于是加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缺课率,降低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即便来到教室,也是“埋头苦干”——刷手机。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重复,单一,说教性强,形式固定,难免会有学生逃课,缺课,课堂上心不在焉,使传统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未能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失去兴趣与耐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4.时代发展考验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适应性和应变力

与大学生对“微时代”的热衷相比,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显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许多教育者对“微时代”了解和熟知远远不及所教的学生,反过来,很多教师是受学生的带动进入“微生活”。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微时代”的更是少数,“微应用”、“微传播”的优势功能还未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地开发利用,某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不了解“微时代”中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认识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新事物,缺乏对“微时代”中各种思潮敏锐而准确的鉴别能力。为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在不断升级中优化。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紧跟时代脉搏,主动接纳“微时代”及衍生的新事物,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通过“微应用”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利用“微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时刻了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动态,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切实做到与时俱进,与生俱进。

5.大学生的“微”生活状态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

“微时代”所包含的种种特征悄然改变着人们以往的生活习惯。其短小、细碎、简言的语言特征迎合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快节奏生活状态。比如,微博表述一次不超过140字,微信语音传递一次不超过60秒,微电影放映时长不超过300秒等等,这样的传递形式,以高效快捷地接收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信息,但不可避免地呈现信息琐碎、口头化等特点,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缺乏深度、完整性,因而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文化氛围,浮躁、不安、急于求成的心理占据着大多数现代人的内心。这种生活方式同样影响着热衷“微生活”的在校大学生们,语录体的名言警句备受热捧,同学之间争相转发,能够真正拿起书本静心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情感的流露用一个符号表达足以,动笔写一篇随笔,记录心情,对知识只求一知半解,缺乏深入研究精神;对社会问题的了解肤浅,缺乏持续关注;学习工作仅凭短暂的热情,缺乏长久地坚持。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目标。“微时代”的另一重要时代特色是讲求高速度和即时性,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媒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延展人脉关系网,扩大其群体影响力,在瞬时间将自己的价值取向,个性评论,新鲜事件传递给更多的人,使自己成为他人注目的焦点。但对于心理还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成为“意见领袖”的自我满足感,促使他们不惜夸大、扭曲事实,采用极端言行来博得关注,出现叛逆、追求非主流文化等心理问题,甚至违背基本道德,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微时代悄然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他们的行为、态度、思想都深刻地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上的偏差都可能影响青年学生今后一生的道路,因此对大学生良好“微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挑战。

三、“微时代”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接受人”,“感化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其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以德树人,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善用“微”应用,构建“微”平台,增强“微”动力,才能走近学生,贴近学生,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增强“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

1.借助“微”应用,发挥引导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际、娱乐、情感等都可以在一个“微”字上得到充分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肯当学生的粉丝,注册专门的微博、微信账号用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与学生互相关注和加为好友,这样只要学生登录微博、微信就能看到老师微博、微信上的内容,学生通过分享还会以核裂变式瞬时迅速传播开来,从而使更多的青年学生看到,从中受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看到学生微博、微信上发布和关注、分享的内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微博、微信的评论功能有针对性地予以教育、引导和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充分把握一些重大节日、纪念日这一有利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国庆节、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发起微话题,吸引同学们积极、广泛参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孝敬感恩教育。利用“微应用”的评论,关注,转发等功能,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因生制宜。以引领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任务,形成大学生行为强化的长效机制,汇聚正能量,使学生朝着健康、积极的正确方向转变,努力帮助正行走在人生岔道口的青年大学生做出正确向上人生之路的选择。

2.搭建“微”平台,重视渗透的力量

“微时代”背景条件下,高校应及时搭建以“微”媒体为载体的连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管领导、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和家长的全方位交互式的网络立体平台,改变传统的“直接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营造多元化的传播氛围,使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微”媒体传播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通过“微”软件教学,可以把最新资讯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更加鲜活、生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使传播途径更加灵活多样,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开辟更多途径,利用学生细碎的时间,通过“微”电影、“微”公益等“微”形式予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浸润、包围。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地渗透、融入和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接地气”“贴地皮”,实现以实践体验、人文关怀和自我教育为主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

3.增强“微”动力,体现凝聚的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不仅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取决于管理者,更取决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微时代”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需要各方主动发挥其内在能动性,形成密切联系,果断执行,共同提升的局面。加强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有机联动,学校党委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吃透国家相关的纲领方针,及时果断决策,将“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日程安排。各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本着三贴近原则,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熟悉并主动运用“微应用”,利用“微平台”及时跟踪学生思想变化,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各学院积极分子,班级干部的“微力量”,并且通过他们在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利用“微传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话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微活动”、提供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微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动力的增强,会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凝聚力,各方水平的上升,必将拉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3]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4]马建青,顾青青.“微”时代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8).

[5]赵欣.“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6]陈跃,伍玉松.“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2-02(7).

[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5-11-01].http://202.201.33.104/files/1033-

000000C5F1A7/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