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静
摘 要:目前高中生学习存在盲目性,多数人只是为了拿个好分数考个好大学,但是真正上大学后发现,这个专业自己不感兴趣,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学习下去。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一开始努力的时候就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呢?正是带着这个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对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兴趣;课外知识;教育资源
学校自培的第二批学生已进入大学,朋友圈空间到处是他们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描述,也有对未来的满满畅想,很高兴他们走向另一片天空。看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青葱岁月。刚好10年前我也结束了自己的高考,那时候心里总想着终于结束了没日没夜的学习,终于可以离开父母的视线,终于可以自由飞翔。但是现在想想,当初真的是无知者无畏。对未来其实没有任何的想法,只顾眼前的小幸福。当真正上大学之后,发现原来大学也是要学习的,也是要考试的,否则毕业证、学位证各种证书还是拿不到,毕业后只好去流浪……当然周围还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对自己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干每一件事都充满激情,犹如打鸡血一般,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这种人非常可笑,可是现在看来那部分确实发展得是最好的。
这是最近一直在反思的问题:为什么在10年前我就没有那么明确的目标,我10年前在干什么?当初我在学习上也是优秀的,深得老师和父母的喜欢,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一切其实都是表象。青春年少时,我们深信家长和老师口中所说的,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未来就会很美好,加之父母的辛苦付出,尽管我们自己也不懂如何就能美好,到底有多美好,可我们依然努力着。我想这个时候的学习,没有几个人认为是为自己学,是为自己奋斗,当然就缺少了些许激情。这点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体现得最为明显,很多学生在选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感到很迷茫,到底该选哪个,多数是根据自己的估分结合父母的意见选择一个保守的学校,选个还可以的专业,但这仅仅局限于能读就行。可是,专业对未来意味着什么,他们到底有多清楚?大学专业90%和未来从事的行业相关,如果专业不是你热爱的,那么,你将来工作的激情在哪里?又有多少人在埋怨自己的专业,埋怨父母为自己做的选择?股神巴菲特说,他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可现在的问题是仅仅十七八岁的孩子,又如何能为自己的未来掌舵呢?这和孩子们的见识、眼界、平时兴趣的培养等息息相关。但是现在的学生学业都很紧张,培养个人兴趣的时间非常少,那我们作为地理老师,除了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外,怎么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呢?
俗话说,“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这点对地理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每位老师上课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上课讲的案例是老师自身经历,学生都很有兴趣听,有时甚至下课都会追着问相关的知识。课外的案例讲得会越多,涉猎的知识面越广,学生的眼界会越开阔,他感兴趣的东西也越多,通过老师学生,会对地理这门课程上瘾,也会对地理之外的世界上瘾。所以,老师不要吝啬与学生共享自己的经历。
现在每个学校每周都会有一节班會课,可以用一节的时间给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大学。事先老师要调查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然后课上展示这些个专业在哪所大学是最顶级的,让学生有明确的志向。也可以将这个专业的每年录取分数线列出来,让有意向的学生心里有个数,知道他还需做多少的努力才能跨入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
学生平时课业繁忙,确实没有多余的时间涉猎课外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课余最宽裕的时间——寒暑假。地理科目在这些假期里没有什么作业,作为老师可以推荐和地理相关的书目,每本书列一个概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不做任何硬性规定。这部分书尽可能选本校图书馆馆藏的,这样一来不需要学生自己费劲买,又可以将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出来,解决目前中学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除了书,还能推荐与地理相关的电影,或是和学过的或是即将要学的地理知识相关的旅游资源,让学生放假多去走走,多去看看,这比老师在课堂上讲多少都有用。
其实初上高中的学生,在刚开始几堂课学习的时候他们还是很兴奋的,会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回答问题很踊跃,但是随着课堂的深入,他们却慢慢地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暗示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不要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畅所欲言,可能有时候学生后问题比较怪、想法比较另类,但老师不要急着去否定,而要想方设法地去正确引导,或是留着问题让大家去思考。
初为人师时,我认为当老师很简单,把内容知识点讲清楚就可以了,就是个不错的老师。但当我真正站在三尺讲台上时,我发现学生的要求不光是老师讲清楚知识点,而且要有吸引力,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地跟随老师的思路。否则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也不想听,没有了兴趣,抛出一个问题,多半是冷场,我想新老师都有这样的尴尬。做老师时间越长,越是发现自己欠缺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不是课本内容能够弥补的。要想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维,教师首先得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教师平时也要多参加各种培训,多看书,多学习,关心时事政治热点。除了这些素养外,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信服老师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所以,老师平时还要多研究心理学,每个成功的名师其实都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引导者,能把握学生的脉搏,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无论在课内课外都是学生的楷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争取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赵兰兰,汪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