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琳
随着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全面推广与深入实施,如何更好地使用新学案,新的学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初中语文课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无论是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还是具体形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当今的语文教学仍存在许多顽疾,正因为如此,我们学校提出了“学案导学教学法”,这是在学习杜郎口学校的基础上,推出适合我们学校的教学法。
在学案的编写与应用过程中,我注重采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和最终目的。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唱主角,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后独立完成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和整体感知部分,因而,多读是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第一个步骤。通过多读,学生可以加深理解,激发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当然,多读绝不是机械地读,每一次的读,我都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从读书的内容、方法上正确地引导学生,不要让学生陷入漫无目的的泥潭中。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这样读下来,学案中的大部分内容,学生就能自己解决了。第二个步骤,叫学生静下心来,查工具书,查资料独立完成学案中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基础知识部分和整体感知部分,甚至是一些原本需要探讨的理解内容部分)。
如,在学习《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等自读课文时,课文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案设计也不复杂,我几乎全让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上的问题,即使他们会遇到一点困难,通过查资料也都能解决。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之后的课堂讨论、课堂解答、课堂质疑也都能顺利进行。拓展延伸时,老师只需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增强其学习兴趣即可。
自主学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但学习时仍会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来完成。一位哲学家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讨论时,小组长负责,大家只针对不会的问题进行探讨,将自己的疑问放到小组中交流,而不是一道一道挨着过。刚开始实行时,讨论完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记录(写学案),生怕现在不写,过后就忘了,结果在讨论下一个问题时,就不能全力以赴,鉴于这种情况,我就强调,讨论时不要着急写,讨论完会专门留出时间给你们整理讨论内容,以此来完成学案。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他们就能够专心讨论了。如果小组内无法达成共识或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进行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成员既是“质疑者”,也是“答疑者”。解答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说话的连贯性,要条理清楚,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努力使对方理解。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我便结合学生的看法,再加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予适当的解释。
当然,探究式学习还有待在教學中不断实践、总结、改进。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尤其是在班里很少发言的学生。这样的学习变讲堂为学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学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备课时,在学案运用上要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做到“目中有人”。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句话,而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强化技能、丰富感情,所以,学案的运用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12班和8班有着比较明显的不同,12班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以及班级的学习风气、周围的学习环境等从整体上看都比8班要好些)这些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课堂上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学习《月亮上的足迹》时,12班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的情况比8班好,自主学习课文所用的时间也比8班少。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对课外内容加深了解。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虽然独立钻研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但要想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通过对教材的辨别、筛选、整合,去了解学案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处理好这些,学案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对学案的运用还要注意其灵活性,前面提到的《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这类课文易懂、易学,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可是遇到难理解的课文就需要教师多费心了。例如《理想》《我的信念》,这类课文,学生对写作背景、作者思想知之甚少,对课文内容就不能很好理解。这时只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不仅会浪费时间,也没有什么收获。于是要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中提到的学生不易弄懂的问题帮助其理解,帮学生排除障碍后,再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的时空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周春龙.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