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芳 柳艳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35-0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学困生的发展一直是我长期关注和探讨的课题。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成因分析
(一)教师因素
1.教育方法失当“逼”出学困生
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过多的批评、过多的责备,甚至讽刺挖苦或体罚与变相体罚,让学生的心里蒙上阴影,产生逆反心里,导致厌师厌学的局面。这些面临学困生边缘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暴自弃,从而沦为了学困生。
2.教学节奏过快“落”出学困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赶进度,超进度,生怕学生学不了,考不好。因此,讲课速度过快,常常是拉着学生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短,一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节奏就只能当听众或观众了。长此以往,他们思维闭塞,就沦为学困生。
3.教师视线偏高“挤”出学困生
教师希望自己教的每一位学生都聪明,都勤奋,都优秀。常常忽视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而制定同一教学目标,提同样的要求,布置同样的作业,视线偏高,那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的一部分学生,由于常常达不到目标对学习失去信心,在学习上表现出懒散、不认真,从而沦为学困生。
4.教师缺乏耐心“弃”出学困生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困生人数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加大、知识面增广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放弃所致。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往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师经过长时间教育与辅导,收效甚微,于是心灰意冷,干脆弃之不管。
5.学业负担过重“累”出学困生
目前,学生的各种学习资料丰富多彩,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好学牢,广泛收集信息加大作业量,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写得手疼,记得脑胀,累得喘不过气。一部分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渐渐放弃了竞争,沦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学习心理特征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
他们视学习为负担,学习没有目的,认为上学是家长的意图,上课是学校的安排,因而没有成材欲望,志向水平低,抱着混学态度,认为知识难学、深奥,随着内容的加深、时间的推移,听不懂、记不住的内容越来越多,渐渐产生厌学心理。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认为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足轻重,学习上马马虎虎,一般不预习、不复习,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求甚解。课后抄袭作业,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现象。
3.情感和意志上有缺陷
他们存在自卑感,认为不是学习的料,永远也学不好,有的与老师持对立态度。他们缺乏学好的信心及意志,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放弃学习,特别是连续几次的成绩过低,便认为学好无望,彻底消除了学习上的积极性。
二、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1.尊重和赏识“学困生”,是提高其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
热爱学生、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情感投身到学生心里。例如:在教学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随之对“学困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勉励的话、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等都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学习动力。
2.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适时采用成功教育,激发学习动力
个别辅导是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大部分学困生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有时连课都听不懂,他们积累的问题往往较多。老师要抽课余时间给他们进行个别详细辅导,鼓励他们提问,帮助他们彻底理解,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惑。个别辅导还会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挚爱,这对增强学困生的信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重教学艺术,激起学习兴趣
数学被称为科学的皇后,它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必的工具。可以说,没有数学,也就不可能学好其他学科;其次必须有钻研的精神,有非学好不可的韧劲,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就可以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取成功的喜悦。长久下去,自然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出学好数学的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
4.增进爱心,力求情感共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就要求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进行多方面情感投入,力求使之“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学困生要关爱、帮助,做到少批评,多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作为老师,一定要“一碗水端平”。对优等生关心,对学困生更要用心去爱,去感化他们,倾听他们的真实倾诉,了解其内心世界,找出成绩差的真正原因,掌握各学生的心理差异,把握他们的气质﹑性格﹑兴趣和爱好等诸多学生心理障碍,去博得他们的拥戴。
5.经常与家长联系。通过召开家长会,定期进行家访,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互通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和家长齐抓共管,这样一来,才能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