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27-02
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所在,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下面本人就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见解。
一、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学生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中:“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相同,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样的题目较抽象。我就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1-9中任意一张数字卡片。上课期间引导学生任意三人(三人的卡片数字互不相同)玩数字组合游戏,每个同学站在不同的位置,每一小组同学手中拿着数字卡片,让其他同学观察,观察后发现:在三人中,同一人排头就有两个不同的两位数,三人轮换排头就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最后得出结论:“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相同,能组成6个两位数。”这样,每个同学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数字游戏中兴趣盎然。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又通过动手做、用脑想、用眼观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玩游戏,产生了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将抽象化为具体化,使难题迎刃而解。利用较直观的观察方法,班上较差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同时,经过这题的解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人们对知识的认知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和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的直观教学,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互动。要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运用已学习过的公式、定律、规律去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先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纸盒的六个面糊上纸,相对的面糊上同样颜色的纸,再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各个面。教师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纸盒,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理地把观察到的结果叙述出来,接着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都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地做了叙述。教师再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语言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三、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因此,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在学生动手的活动中,我们要抓住学生“好表扬”的重要心理特点,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说“好”或“对”表示赞许,这样给学生极大的鼓舞。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扩大学生的动手操作面,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感知和理解,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四、训练学生速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具备一定运算能力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速算的要求,开始时时间指标可以低一些,让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算完,以后逐步提高要求,鼓励算得快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算速度,可以采用一些有利于提高计算速度的练习方法,如进行“几分钟完成下面的练习”的计算竞赛,进而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运算法则的能力,培养速算能力要引导学生动脑筋、找窍门、走捷径,让学生通过练习尝到速算的甜头,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