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隽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课标还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从中突出了“对话”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那么,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对话关系。所以,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关键词】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都能够体会理解作者的写作主题,得出的答案与参考书中的一致就行了。实际上,阅读的任务不仅仅是发现作者的原意,还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课文,强调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理解是不同的,只要能说明原因、讲出理由即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
(1)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2)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
(3)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同时,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笔者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中不将文章解得支离破碎,化整为零,不用“标准化试题”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谓阅读的整体性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主题、表达特点、情感基调,要求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义,要求从整体上体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2)注重阅读的目的性。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来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灵得到浸润,个性品格、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从而脱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失去阅读的“本色”,因而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3)注重阅读的规律性。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丧失阅读的兴趣和意志。
三、对话式阅读教学,开启学生心智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指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因彼此精神敞开而达到灵魂交融、心智启迪目的阅读教学形态,它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式判定文章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或其写作“内涵”是什么。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又无法回避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个体阅读活动来说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学生的个体阅读活动中有其他阅读人员的参与――教师和同学,其中教师又是学生的阅读活动最大的影响者,教师的介入程度和方式几乎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效果。而教师若因此就学生的阅读放任自由,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负责任。因此,我们必须演好教师这一特殊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引导,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做到了然于心、松紧适度。
(1)假以舟楫,充分了解文章蕴含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知入知出,充分了解文章内容,如人物、情节、环境等,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艺术的联想和想象,得到一种角色体验,使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韵之中,这是知入。如知入而不知出,缺乏对作品的理性分析,那么,这种理解很可能是肤浅的,因此,投入又必须保持距离,把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性认识。然后,要知人论世,作者总是处于大的历史背景和小的生活环境交叉的区域中,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应先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这样就易于理解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和意,也就更易于与作品沟通。
(2)取其精华,对文章内容进行最佳选读。文章中并不是每段文字都是精华所在,其中不乏绿叶衬红花之笔,如果学生在绿叶之景中花费太多时间,无疑会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出阅读重点让学生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也就是说,教师要做一名导游,先选定美景,而后让学生自己去欣赏。事实上,只有拥有源头活水,才能滋润学生们求知若渴的心田,才能生成新的阅读信息,开启学生的心智,发掘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四、重视品读感悟,提高阅读效率
新的语文课堂,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灵活运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此目标下,要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探索高效阅读的教学模式。
(1)恰当导入。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交流。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无条件的可分组交流,或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提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品读感悟。“品读感悟”由三个环节组成。一是“读”。“读”是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精读和提高性阅读。二是“品”。“品”是在对文章的精细阅读中进行局部揣摩,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历程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三是“悟”。“悟”发生在提高性阅读时,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积累写作技巧,提高思想觉悟。纵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读书犹如品茗,只读不“品”无法进入境界,多读也无益;只“读”不“悟”难于提升觉悟,于事亦无补。
总之,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切方法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让学生学有所获,切不可为方法而方法,更不能只求形式的花哨而忽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