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与隔阂

2016-05-30 10:48:04于新未王引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误解悲剧命运杜十娘

于新未 王引萍

摘 要:长期以来,对杜十娘悲剧命运成因的探讨主要围绕着封建婚姻制度与晚明好货好色之风等方面进行。笔者认为,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与隔阂也是原因之一。文章分析了不同人物间的误解与隔阂对杜十娘悲剧命运的促进作用,而这些误解与隔阂的形成又与文本中人物的含蓄内敛性格、自我价值观心理、自我期望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杜十娘 悲剧命运 误解 隔阂 有效沟通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为“三言”的经典篇目,真实地表现了封建婚姻制度与晚明好货好色之风的时代背景下风尘女子的悲剧命运,其中还表现出妓女从良的种种困难,女性的奴化以及男权的压制,等等。但我们认为仅从这些角度分析,并不能全面阐释它的思想价值。本文拟从人际交往中误解与隔阂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来揭示这一因有效沟通的缺失而造成的震撼人心的悲剧。

一、人物之间误解与隔阂的表现

文本中人物之间的误解与隔阂表现在多组人物之间,有的得以逐渐消解,但大部分不断加深,最终促成了杜十娘的悲剧命运。

(一)李甲与李布政的误解与隔阂

长期以来,李甲的父亲李布政承受着代表封建势力逼死杜十娘的恶名,但他送儿子去北雍读书,是希望他能有个好前程,没想到李甲竟在教坊司杜十娘家终日盘桓。李甲虽以惧怕父亲为借口,不敢对十娘的婚嫁之请做出正面回应,但仍然和她终日厮守,一个惧怕父亲的人,怎会如此荒唐?之后,李甲完全没有和父亲交流,就断定他肯定不能容忍自己娶妓归家,终日提心吊胆。细想之下这很可能只是李甲潜意识里不愿意娶杜十娘的借口。

李布政不同于《茶花女》中阿尔芒的父亲,他没有直接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做过明确的反对举动。他的愤怒,可能是因为李甲流连烟花,也可能是担心他因此荒废前程,我们并不能就此判断李布政对事件的知情程度和真实态度。以“三言”中另一名篇《玉堂春落难逢夫》为参照,礼部尚书王琼之子王景隆在妓院耗尽钱财后,父亲的恼怒与儿子的恐惧相比于李甲父子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但王景隆中举后,立即进京见玉堂春,父亲并没有反对,而且他做官之后,迎娶玉堂春回家,家人也是和气相待,并无刁难与不满。可见,王琼对儿子的恼怒并不是因为儿子留恋烟花和娶妓归家,而是担心儿子因此荒废了前程。将心比心,李布政的愤怒很可能也是如此。可惜,李甲并没有对父亲的愤怒进行深入思考,更没有想到和父亲沟通以解决此事,而是认定父亲不能接受十娘,并以此为借口,不断拖延甚至敷衍十娘的婚嫁之请,直到后来把她推上了绝路。

总之,李甲父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误解与隔阂,它们不仅残害了杜十娘的爱情和生命,对这对父子而言也是令人心痛的悲剧。望子成龙的父亲最终得到一个终身狂疾的儿子,“忠厚志诚”的儿子却在众人面前颜面扫地。

(二)杜十娘与李甲的误解与隔阂

有些学者认为,男人薄情和金钱万恶是形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但世间并不缺乏像上述王景隆这样有情有义的男人,或许十娘也可以尝试凭借手中的钱财独立生活。笔者认为杜十娘与李甲之间的误解与隔阂也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李甲并没有意识到十娘对爱情的追求,他觉得十娘想要的不过是脱离行院过上好的生活,所以才告诉十娘要把她卖给孙富,觉得这对她也是个不错的归宿。但十娘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从良,而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两人的婚恋观念完全不同,相处的过程中又没有及时发现彼此间的隔阂,最终造成了悲剧。

首先,十娘有心嫁李甲时,他“惧怕老爷,不敢应承”,但“两下情好愈密,朝欢暮乐,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1](P504)。可知故事初始,两个人就是朝两个方向进行的,但却达到了奇异的平衡。此时,悲剧的种子已经发芽,可是二人浑然不觉。他们已经在婚嫁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但分歧在彼此误解的和谐相处中被掩盖。

李甲可能认为,虽然十娘想从良,也有海誓山盟的行为,但这很可能只是行户人家的留客手段。毕竟十娘是院中排行第一的名妓,相交的公子王孙很多,就算真从良,也不一定选择自己。李甲并非初经情场,他是妓院中的常客,“要卖弄在行”的,并不相信十娘的一片真情实意,把她当作一般妓女交往,更多的是逢场作戏,而不是真心的付出。同时,十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李甲对她的误解。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李甲并没有给过她明确的承诺,但她并没有就此问题和李甲交流沟通,反而和他海誓山盟,如同夫妻一般。这样势必会加深李甲对她的误解,以为十娘和他一样不过逢场作戏。

其次,李甲钱财费尽时,十娘并不嫌弃,仍然和他定下了终身。此时,李甲对十娘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爱情。借贷不来,他想的不过是自己没了住处,并不曾想到十娘的终身之事要如何解决;更有甚者,他“在柳监生寓中,一连住了三日,共是六日了”[2](P506),也不曾向十娘传达消息。

此时,十娘本应对李甲有所认识,但她找到李甲后,还要和他欢饮,直到半夜才问“妾终身之事,当如何也”,而李甲“只是流涕,不能答一语”[3](P507)。这次沟通因李甲的不配合和十娘的心软没有成功。而且十娘不等李甲做出明确承诺,也没有考察清楚李甲是否真正愿意为他们的生活努力,就自己拿出一半银子,替公子做了决定。

再次,杜十娘携百宝箱和李甲返乡时,李甲对十娘情感的误解稍有减弱,增添了对其财产状况的误解。杜十娘对李甲的隔阂却加深了,她被爱情冲昏的头脑稍稍清醒,认识到要给自己留下退路,并没有告诉李甲自己有多少财富。

回乡途中,李甲的内心是惶恐不安的。虽然十娘提出暂居苏杭之法来缓冲李甲父子间的矛盾,但暂居苏杭需要大笔银子,李甲缺乏谋生之技,途中数次需要钱的时候,都是十娘独立支持。不清楚百宝箱真相的李甲对暂居苏杭计划并不十分放心。如果他知道十娘有巨额财富,那么,依照他得过且过的性格和对父亲的恐惧,应该很愿意和十娘长时间居住于苏杭的。

最后,李甲要转卖杜十娘时,十娘持百宝箱投河而死。孙富对十娘暂居苏杭原因的猜测加深了李甲对十娘的不信任,最初那颗怀疑的种子迅速膨胀,结出要转卖十娘的恶果。至此,十娘对李甲“忠厚至诚”,可以托付终身的误解彻底消除,明白他们中间不可跨越的鸿沟是——十娘视爱情胜过生命,而李甲的爱情服从于前途与家庭。李甲直至十娘抱持百宝箱跳入江心,才彻底消除对她的误解,但隔阂已无法弥补,十娘的生命也无法挽回了。

可见李杜之间始终存在着误解与隔阂,而且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沟通以认清彼此真正的追求。从李甲的狂疾终身可以看出,他并非泯灭天良,无药可救。如果他们尽早沟通,李甲早日消除对十娘的怀疑和误解,或者十娘明确表达自己的志愿,两人或许不会有如此凄惨的结局。像上述玉堂春和王景隆那样百年好合固然值得钦羡;如果李甲独自回家,十娘另觅良人也不失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不至于落得一死一狂。

(三)杜十娘与孙富的误解与隔阂

杜十娘和孙富之间的误解与隔阂也是造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杜十娘根本不爱孙富,认为他是破坏自己与李甲婚姻的元凶,甚至死后还要向他索命。实际上,没有孙富,她和李甲之间的误会与隔阂若不消除,她还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孙富误把十娘当成一般的烟花女子,认为自己比李甲富有,十娘应该愿意从良于自己。这种误会,其实也是十娘的有意误导。十娘得知李甲要把他卖掉之后,并没有表示质疑和反对,反而打扮得光彩照人,不但把百宝箱交给了孙富,还要亲自验看他付与李甲的一千两白银。这样,对十娘只是闻其声,观其容,并且知道她是妓女出身的孙富对她产生误解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因为,对孙富来说,杜十娘只是一个漂亮的妓女,和别的妓女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十娘明确告诉孙富自己不愿意嫁给他,孙富也未必愿意浪费那么多银两,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四)杜十娘和柳遇春、鸨儿的误解与隔阂

当然,在李杜二人的爱情中也有良性力量的推动,比如李甲的同学柳遇春。开始他也是不信任十娘的,十娘拿出一百五十两银子才打消了他的怀疑。柳遇春刚知道十娘和李甲的事情时,对十娘存在误解,认为她不过是寻常妓女,赎身只是赶客的手段。但十娘表现出真心后,他立即打消了疑虑,替李甲筹措银两,并表示“吾代为足下告债,非为足下,实怜杜十娘之情也”[4](P507)。可见,有效的沟通手段并不局限于语言,还表现在行动上。杜十娘和柳遇春之间的误解与隔阂完全消除,应归功于沟通的有效进行。

鸨儿也对十娘的财富和从良的决心存在误解,才做出允许十娘从良的决定。李甲拿出银两后,她想反悔,但十娘明确表示“倘若妈妈失信不许,郎君持银去,儿立刻自尽。恐那时人财两失,悔之无及也”[5](P508),逼得鸨儿不得不允许她赎身。可见威胁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既表明了十娘的态度,又阐明了利害关系,自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总之,如果杜李二人像十娘和柳遇春、鸨儿之间那样进行沟通与交流,消除误解与隔阂,故事可能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而是任由误解与隔阂逐渐加深,最终促成了十娘的悲剧命运。

二、产生误解与隔阂的原因

类似缺乏沟通而产生误解与隔阂的故事在“三言”中屡见不鲜,双方不能明白对方的需求和态度,造成了不少本可避免的悲剧。这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对沟通的有效进行产生了一定阻碍。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大多数古人并不会明确表示自己的感情,也不会逼迫对方表露情感,而是看重隐藏在各种暗示中的水到渠成,热情浓烈的感情表白反而会被看成是别有用心。因此,熟知妓院风月的李甲把十娘的真情当做是虚与委蛇的手段;而十娘面对李甲的“忠厚至诚”只当他是正人君子,没有想到他实际上是个自私自利的薄情之人。文本中互相误解的双方之间,说话人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意图,这样就为误解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发觉隔阂后,听话人没有提出自己的疑问,说话人也没有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解释,误解与隔阂就逐渐加深了,悲剧也被一步步推向高潮。同时,受儒家伦理与亲疏观念的影响,李甲父子之间交流匮乏,柳遇春也是先替李甲考虑,怕他受到十娘的欺骗。这与误解隔阂的形成也有一定关系。

其次,自我价值观心理会使人们之间的误解与隔阂不断加深。自我价值观心理“是一种根据听话人自己的价值判断理解话语的心理类型”[6](P268)。这在李甲身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他用自己的思维理解父亲,认为他严厉又精明,自己携妓而归肯定逃不过责罚,但从文本中我们并没有看出这位父亲的权威,反而觉得他有点糊涂。而李甲面对精心梳妆打扮准备赴死的杜十娘,没有察觉出她的极度伤心失望,反而觉得她是在高兴地做辞旧迎新的准备,也是从自己的价值观来分析别人言行的典型表现。柳遇春刚开始对十娘的认识也有这种心理在作怪,但后来了解了十娘的所作所为,及时消除了误解与隔阂,成为帮助十娘赎身的推动力量。

最后,自我期望心理降低了消除误解与隔阂的可能性。自我期望心理“指在荣誉或物质利益方面对自己做过高的估计,把话语理解为自己所期望或对自己有利的心理”[7](P269)。这在杜十娘对李甲行为的一步步误解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甲以父亲为借口不愿意对她做出承诺,十娘本该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但从良心切又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她,把这当做是李甲“忠厚至诚”的表现;后来李甲得到了银子,立即去为自己买铺盖衣服,而不去置办回家的车马,旅途中钱财耗尽只会向十娘哭诉等行为,已经表明了他的自私和无能,但十娘直到李甲要卖掉她时才看清了他的庐山真面目。自我期望心理使得十娘对李甲的考察不够深入,纵然发现不好也往好的方面想,导致了对李甲行为和心理的误解,眼睁睁看着他和自己的隔阂越来越深,最后造成了悲剧的不可挽回。李甲把十娘转卖给孙富的行为也表现出这种心理。他急于向父亲表白自己并没有胡作非为,不愿意让父亲知道杜十娘的存在,这种自我利益心理使他看到十娘的梳妆打扮就面有喜色了。

综上可知,杜十娘借助与柳遇春、鸨母之间的有效沟通得以顺利赎身,但她与李甲之间,以及李甲与李布政之间的误解与隔阂使她没有实现和李甲百年好合的美好愿望,而且失去了美好的爱情与鲜活的生命。当然,误解与隔阂的形成与沟通的缺失密切相关,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需要积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需要调整心态,认真、客观地分析和理解对方的言行。小说中的杜李等人大多既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能正确对待对方的言行,结果把杜十娘一步步推上了绝路。所以,笔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与隔阂也是造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学科项目“明清文学研究”。)

注释:

[1][2][3][4][5]冯梦龙编写,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6][7]宗世海:《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现代外语,2003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赵升奎.沟通学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2]陆卫明,李红.人际关系心理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郑志国.沟通缺失: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2).

(于新未,王引萍 宁夏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750021)

猜你喜欢
误解悲剧命运杜十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漫画版(上)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游山西村》的千古误解
超越还是误解?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01:05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命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关于对价格的几种误解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