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诗琪(1995.06-),女,汉族,本科,乐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行政体制的改革,由此产生的新的需求使社会工作得到迅猛发展:专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理论与实务经验越来越丰富。但笔者以乐山市市中区社会大众为样本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大众对社会工作了解程度较低,认识不准确。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出现此认知现状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及社会工作的发展,而社会工作的发展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工作;认知现状;反思;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89-03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产生与形成。而我国的社会工作兴起较晚。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等四所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标志着社会工作走上专业重建之路。①此后,社工专业教育在各个高等院校迅速发展起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11年,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18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政策性文件。2012年,中央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的重视与自身的不断成长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而笔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到社会工作在我国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发展较好,而与其相比,西南部分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还有一定差距,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似乎不太高。当前,我国正处于急速转型期,因转型而生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社会工作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而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是其实现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此,为了解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认知的现实情况,为促进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及推动其发展,从而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设计了一套针对两个不同群体的调查问卷:听说过与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的群体,并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乐山市市中区100名民众进行社会工作认知度调查,通过对100份问卷的整理分析,了解乐山市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情况。
一、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共抽取100人,男36人,女64人。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3岁以上不等,其中26-50岁的人最多,占样本的54%;调查对象的学历以初、高中为主,占样本的53%;职业以学生、公司职员、退休与无业为主,共发放1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是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一)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情况
在100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社会工作”的有27人。其中选择“比较了解”的有3人(1111%),选择“一点了解”的有9人(3333%),选择“不了解”的有15人(5556%),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对社会工作很了解,包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见图1-1。而有73人表示完全没有听说过。说明整体上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程度较低。同时,大家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自己的认识层面,部分人把其看作是“社区居委会工作”或和“志愿者、义工”差不多,而且很多民众仅从字面上来理解“社会工作”为“从事社会上的工作”,是概括了社会上所有的工作,见图1-2。说明社会大众对其定义不准确。同时,在社工的工资方面,83人认为在4000元以下,有14人认为社会工作是志愿服务,不需要工资。且经过访谈,大部分人并不是真正了解其工资状况,而是按照现在社会生活水平来估计的工资。
(二)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
在解决各种问题时,社会工作者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上,认为不必要或无所谓的有5人(1851%),19人(7037%)认为有必要,但15人(5556%)表示如果遇到困难,条件允许的话,也不一定会向社工求助,大部分民众表示首先会选择向亲友求助,其次是政府,选择会向社工求救的只有12人,而且前提是社工能够很好地为其解决问题,见图1-3。这表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在我国还不普遍,社会大众对其也不是很信赖。
(三)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
在对高校是否有必要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问题上, 3人(1111%)认为无所谓,1人(37%)表示没有必要,19人(7037%)认为有必要,但对于身边的亲戚朋友报考社会工作专业,36人表示不支持或不太支持,34人认为看情况,表示尊重别人的想法,30人表示支持,见图1-4。说明虽然大众认为在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有必要,但对于自己的亲戚朋友报考这个专业并不是很支持。
(四)对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的认识
大部分民众对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15人(5556%)觉得其就业困难或发展空间小,10人(3704%)认为其就业和发展空间一般,见图1-5。同时,16人(5926%)认为国家和社会对其不太关注。说明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不是很看好。且在对社会工作发展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上,25人(9259%)选择“资金的缺乏”,23人(8519%)选择“缺乏政策的支持与落实”,11人(4074%)选择“人才的流失”。
根据笔者的调查与数据分析,了解到乐山市市中区民众整体上对社会工作了解程度不高,对其认识不准确;虽认为社会工作者在解决问题方面有存在的必要,但对其信任度不高,较少向社会工作者求助;同时,大部分民众对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并不看好。
二、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对其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等,这些文件的出台使社会工作者看到曙光,尤其是沿海地区,由于开放时间较早,受国外文化影响较大,文化较为多元化,加上经济发展较好,更加注重为人们提供促进其发展的各种服务。于是,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各地区政府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制定各种政策、大量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广泛宣传社会工作、提供更多制度保障等。而与其相比,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等各方面原因,人们思想较为闭塞,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资源、资金相对贫乏,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本就更需要政府来牵头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对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事情没有落到实处,也没有制定发展社会工作的具体措施。同时,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当前“社会工作”对很多人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二)薪酬低、社会地位低
社会工作者工资水平整体偏低。在我国香港地区,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103万元-154万元左右,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3432万元以上。而在内地,情况则大大不同,且社工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待遇还稍高一些,平均在4500元-5500元左右,但这些地区的消费水平也较高。而如成都、江西等地区在1000元-3000元不等,远低于其5000元左右的当地平均工资。因此,在普遍热衷于追求社会地位高、薪酬丰厚职业的现在,加上公民慈善意识的弱化,社会工作难以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社会工作还未完全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与本土化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大多沿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实务经验也还在不断摸索中,没有一套完整的令人信服的专业化体系;同时,还未完全实现职业化,一般还是社工机构接受其为一种正式的职业,国家、政府,较少为其制定作为一种职业的各方面要求和提供相应的岗位;而且,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社会工作,如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将使大众对其关注较少。
(四)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由于我国“家丑不可外扬”、“爱面子”等思维模式,认为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情,外人知道了会很丢脸,所以当遇到婚姻、贫困等问题就不想也不太愿意向外人展示;而且由于亲缘、血缘、人缘关系思想由来已久,认为在社会中,亲戚朋友是最重要的后盾。于是当人们遇到各种问题时,首先是家庭内部进行各种改变以应对产生的问题,直到家庭本身确实难于应对时,才会想到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或政府求助,这样就使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并不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接受。
(五)职业名称含义较模糊
“社会工作者”等名称既不能正确表达其具体内涵,也难以反映其职业地位,导致社会大众对其认知不准确。由于一些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场所大多在社区,与社区居委会关系较为密切,而且多采用社区工作的方法来推动社区的发展,因此,很多人容易将“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混淆。同时,职业的高低贵贱观念在人们脑中依然存有,“社工”的“工”字很难让民众将其与高端、精英等词汇联系起来。由此使社会工作行业很少受到关注。
三、措施及建议
(一)政府部门加强对社会工作的重视与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
提高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与重视,将具体政策落到实处。创建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民间的社会工作机构为依托的社会工作运行和发展机制;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发展社会工作。
国家将社会工作者作为与公职人员类似的人才,由组织部门进行考核,人事部门核定人员编制,市财政统一发放工资,且不低于当地公职人员年收入的平均水平,并为其购买保险等;同时,宣传慈善思想,引导社会有关团体给予支持。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
(二)拓宽社会工作领域,使大众对其认识更具体
社会工作应不仅局限于民政系统内部,可从医疗、教育、残联、工青妇等方面入手,广泛开展活动,使大众在不同领域感受社会工作的不同作用,促进其对社会工作各方面的具体认识。
(三)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政府设置部门专门负责宣传,制定具体方案,要求各地区相关单位严格落实,并将其纳入市(州)相关工作考核中;利用培训班、国际社工日等普及社会工作知识,宣传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实务技巧;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服务项目评选,举办项目展示会、推介会、公益创投等活动,促进社会工作的传播。
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进行活动信息的推送;拍摄社工宣传片、宣传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等;在电视剧及电影中涉及社工的角色。同时,社工机构可以深化与公共关系群体合作来宣传社工的服务内容和良好形象,同时也可借用明星效应塑造品牌知名度。
(四)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与本土化
在吸收西方社会工作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炼出一套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并着力推进社会工作实务研究,通过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协助服务对象挖掘其潜能,恢复其社会功能等,服务对人们有很大的帮助,就是“活招牌”。同时,增设社会工作岗位,例如:政府根据需要,向民间组织等社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国家也可设立社会工作者灾害救助制度等,通过这些方式使社会工作真正成为热门的职业以促进其职业化,也需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职称评定体系以及社工职业制度体系等。而且应加大对本土化社会工作政策和实务的总结提炼,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特点、符合中国大众需求、服务中国社会的社会工作模式,针对现代中国社会现存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立足大众、关注大众的需求、倾听大众的呼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社会工作才能真正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
(五)变换名称以提高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
职业名称如能很好地反映其内涵和社会角色,可提高其吸引力及提升其社会形象,因此,政府和相关专家可为社会工作从业者起个能反应其技术水平和职业角色的名称,例如:将社会工作人员统称为“社工干事”,专项领域内的社工使用“社会矫正顾问”“社会福利专干”等称谓。②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到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了解较少、定义不准确;对其在我国的发展不看好,认为国家和社会对其关注度不高且对其缺乏信任。于是笔者反思出现此认知现状的原因并从提高政府重视,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拓宽社会工作领域,加强宣传,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使用委婉称谓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对于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来说,首先应提高自身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认同度,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影响着社工的服务效果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其次,应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务能力,在遵守专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以服务来获得服务对象的接受和认可,获得社会大众的尊重与认同,以提高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从而促进其发展,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注释:
①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中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N].《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l期,第25页.
②孙彦川.用职业委婉语提高社会工作职业的吸引力[J].中国社会工作,2014(36)
参考文献:
[1]时玥.关于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知识经济,2011(13):44-44.
[2]李精华,李阳阳.大庆市民众社会工作认知调查分析[J].社会建设,2016(02).
[3]孙彦川.用职业委婉语提高社会工作职业的吸引力[J].中国社会工作,2014(36).
[4]张敏杰.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进程[J].浙江学刊,2001(02).
[5]韩叶.东莞市司法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
[6]徐小平.社区社会工作者素质现状及对策——重庆市渝中区社区工作者素质调查[N].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7]http://www.gongyishibao.com/html/yaowen/10030.html.
[8]李福大.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市为例[D].湖南:中南大学,2013.
[9]民政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得意见>发布》,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1.11.8.
[1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6.
[11]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