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对白居易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2016-05-30 23:02张丽丹
亚太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明哲保身江州贬谪

作者简介:张丽丹(1986—),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助教,新闻学硕士,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摘要:白居易的思想和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从儒家思想中获得了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和德政的政治思想;从道家思想中吸收了隐忍不争、清静无为的精神。其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对后代文人有深刻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98-01

《孟子·尽心上》中讲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将其改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浓缩着中国儒道思想精髓的名句从而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处世准则。白居易也不例外,他在《与元九书》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点可从其作品中反映出来。

其思想和创作以元和十年贬谪江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从入仕到贬为江州司马以前为其“兼济”的时期,从贬谪江州到其去世为“独善其身”的时期。

元和三年,从政八年的白居易终于在政坛扮演了重要角色。此时的白居易在翰林学士的基础上被封为左拾遗,虽无实权但有直接进言的机会和权力。白居易对此感激涕零,在任左拾遗的三年,积极地干预朝政,嫉恶如仇,只要是他认为不妥的,都会向宪宗进谏。凡不利于治国和民生的,都纳入他的诗中,给予讽喻。写下《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大量讽喻诗。这些诗言辞激烈、批判大胆、揭露深刻,得罪了许多权贵。这个时期其思想是积极的,充满政治热情,对统治阶级抱有很大期望,渴望成就一番事业,所言所为充分表达他志在兼济的立身原则。

元和五年,卸任左拾遗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之后其思想表现为动摇、回避、退隐,有较多消极色彩,曾在《与元九书》中说道:“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直至贬谪江州后,“独善”取代“兼济”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作品中的消极成分开始居多。此时,诗人在反思往事时流露出痛苦的情绪,所作多为闲适诗和感伤诗,着重表现自己闲适、淡泊名利,希望退隐的心情。如《读庄子》、《岁暮》、《闭关》等,都表现了作者想要遗弃尘世、摆脱一切的思想。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表达的中心便是“酒”:“不以酒自娱,块然与谁语。”、“朝饮一杯酒,冥心合元化。” 诸如此类很多,他认为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生活贫困应该饮酒,认为酒是“万物无与匹”的。

白居易这时的思想已达到极悲观颓废的程度,以劝酒表达怀才不遇,感叹社会不公;以山水的美好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倦。这些作品清晰流露出消极遁世的思想。此时,已无元和三年时积极的奋斗精神,热烈的上进心,志在兼济天下的浩然之气,而是“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

贬谪江州,主导思想由“兼济”转为“独善”。在冷酷的现实打击下,对以前的所作所为后悔不已,在《重题》诗中宣称:“宦途自此心长别 ,世事从今口不言”;在《咏怀》诗中告诫自己“面上灭除忧喜色 ,胸中消尽是非心”;在《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一诗中,诗人对自己以前处事方式给予批评,还定下了未来的处事原则。诗人已决定放弃先前的耿言直谏,流于世俗,明哲保身。自此,其对名利有了新的理解,随时俯仰,明哲保身,悠闲适意的“独善”取代建功立业的“兼济”逐渐成为他思想和生活的主导。

元和十五年,奉诏还京迎来他第二个从政高潮。长庆二年,主动请求外放,暗示着消极退隐、明哲保身的观念已在其的思想中占据绝对优势。之后20多年间,宦途日渐显达,做了很多益于百姓的事,如在杭州修建白堤、疏浚六井,及至仕后倾其家资开凿龙门石滩,但其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精神在这时并未展现,反而写了许多闲适诗,表现的也是不喜欢官斗、淡泊名利、喜游山水,追求悠闲舒适生活的主题。其诗歌不再为时事而忧叹,不再回响有志之士的抑郁、落拓、苦闷之音,不再表现儒家精神中对社会的责任。

中年后其思想和生活深受道家影响,一方面认为人的一切穷通、荣辱、祸福,都是时命所致,若意识到这一点,自然就不怨天尤人和烦恼不已了,即“命逆分已定,日久心弥安”、“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置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此”,这种委命随时,无忧的思想在其后期诗中很常见。另一方面为了在困境中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和愉悦,回避远祸,诗人于后半生,一直抱着安命守分,恬淡去欲和知足保和的思想。如“回看世间苦,苦在求不。我今无所求,庶离忧悲域。”委命随时,追求知足无忧、恬淡宁静正是老庄理想精神境界的心理特征,诗人这种知足保和的思想深深烙上了道家思想的印迹。

“兼济”和“独善”代表着入世和出世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兼济天下,积极入世,但要实现这个抱负有个外在条件,就是君主的赏识,有实现“兼济”的权力和机会。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便保持自身高洁,注重自身的修养,兼济便转为独善,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贤者避世”,“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白居易对圣明的君主,他“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宠”;对昏君,则采取回避远祸的态度,转而去追寻世俗的乐趣。宪宗是个较为明智的君主,当时的政治尚清明,其任左拾遗时进谏的忠言,大多被宪宗采纳;穆宗荒怠政治,专横不听劝谏,大臣之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政务混乱;文宗时,朝政进一步黑暗,大和以后牛李党争愈演愈烈,宦官专权,甘露之变大肆杀害朝官。这种情况下,白居易的“独善”思想占据上风,开始寻求退隐无为、明哲保身,以期获得心灵的超脱和情操的升华。他“独善”在表现儒家人生态度的同时还兼具道家的精神特质,追求无为、宁静淡泊、顺自然知天命。他选择了一种新方式即“吏隐”。他以不做朝官而做地方官来实现这种隐退,提出了所谓“中隐”理论:“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中隐》)。

其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和人生经历和出身有关。他出身下层官僚家庭,白家上两代官至五品,到他出生时,白家已没落,以入仕求光大门楣。其生于安史之乱后,适逢求政治变革,积极入世,亦胸怀兼济天下之时。刚入仕途的他,积极贯彻儒家入世、济世等思想,等到宦海沉浮,看透人世沧桑之后,对朝廷失去信心,转而追求修身养性、安闲舒适,以明哲保身的“吏隐”作自己处世的原则。

(作者单位: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明哲保身江州贬谪
王艮“明哲保身”说的历史叙事
苏轼的贬谪生活
试论贬谪文学中的旅游因素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归人
《江州帖》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华氏经营江州与家族网络
宋代贬谪文学研究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