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乃森 赵敬 张磊
摘 要:针对运输机航空电子专业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岗位任职教育需要和专业教员任职教育思想落后等问题,开展航空电子专业建设和运输机飞机生长干部任职培训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按照“网络+模拟+实装”的模式研制了“X型飞机航空电子设备综合仿真训练台”,在教学团队、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验条件、信息化资源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关键词:任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岗位需求;实装;网络+模拟+实装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运输机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是为了适应运输机机载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需求而设置的,主要培养运输机机务维修人才。针对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条件和方法不适用任职教育需要等问题,用了4年时间开展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部分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总结。
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条件不足
实装缺乏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一方面院校编制体制改革以后,学院的培训机型增加了运输机,教学保障设施不足问题凸显;另一方面,随着航空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新式航空电子设备不断涌现,教学条件建设跟不上设备发展步伐。
(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任职教育需要
由于我院长期从事学历教育,学院由学历教育向任职转型后,许多教员在思想和教学方法还深受学历教育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学员第一任职能力不强,毕业学员在部队受欢迎程度下降。
(三)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联系不密切
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教学效果差,与任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不相适应。
(四)教学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授课教员普遍缺乏运输机部队工作经历,运输机新增设备的资料匮乏制约了教员深入研究分析设备的能力。教研室多次组织教员到部队调研,并对维护过程进行录像,但短时间的交流并不能把所有细节都弄清楚。
二、建设思路
着眼运输机任职教育能力建设需求,遵循任职教育规律,坚持面向岗位施教,贴近部队组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实践为主导推进教学改革;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牵引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努力造就适应装备更新发展、军政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见长的航空装备保障人才。
(一)始终将人才梯队建设放在首位,推动课程建设全面开展
人才是进行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合理调配各类人才,将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注重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学缘、年龄、经历、特长等方面合理搭配,做好“传、帮、带”,坚持继承发展,不断积累课程建设成果,加强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底蕴。依据人才培养规律和个人对装备的掌握情况,将部队长期代职与短期代职、调研结合起来,及时熟悉运输机装备改装和技术发展现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专业建设任务需求,注重个体特性与专业建设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专业体系在教学、科研及实验室建设方面全面展开。
(二)运用现代技术建设装备实验室,促进教员和学员能力素质双重提高
对于实验室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把实验室建设作为提高教员能力素质和检验设备操作的机会。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按照“网络+模拟+实装”的模式研制了“运-X飞机航空电子设备综合仿真训练台”。教学中,授课教员充分发挥该训练台的实践作用,学员一边操作,一边观察设备现象,加深了对设备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岗位实践能力。
(三)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针对运输机航空电子设备种类多、交联关系复杂和技术先进的特点,我们充分借鉴民航机务人员的培养和地方职业教育经验,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把部队机务一线外场、内场工作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学员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同时,将情境体验、角色模拟、成建制保障演练等实践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增强任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紧贴部队岗位和武器装备实际,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中的讲授、讨论、实践、课程设计、课程总结、考试等环节时间分配合适,次序安排合理,彼此衔接紧密,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协调,遵循教学规律和学员的认知规律。
(四)注重教材体系建设,突出第一任职能力培养
充分考虑毕业学员的未来职业发展,树立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指导思想,优化了课程体系,贴近部队组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具有任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新编写了《运-X型飞机电子设备与维护》航空机务系统教材,教材内容重点关注与部队机务一线和二线维护相关的工作。自行编写了三本讲义作为辅助教材,维护教材内容重点放在第一任职需要上,充分考虑部队飞行前机务准备、再次出动机务准备、直接机务准备、飞行后检查和机械日检查等各项机务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维护知识,保证学员毕业后能够“零距离上岗”或尽可能缩短部队上岗培训时间。
三、建设经验做法
2011年至2012年3月,教研室制定了详细的专业建设规划,研究了运输机教学需要承担的课程,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对每名教员在教学、科研、教学研究和实践建设等各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划,为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经过近4年的建设,不仅积累了丰硕的建设成果,也凝结形成了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经验。
(一)将任职教育与装备使用维护紧密结合,打牢学员任职基础
毕业学员能否受到部队欢迎与学员能否短时间从事机务工作有直接关系。部队日常训练和外出执行任务工作很多,当然希望学员毕业后能立即投入到机务工作,将一名从来没有见过飞机、不知机务是何物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在10个月的时间内培养成一名机务干部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专业教员通过大量的部队调研获得了电子师的岗位任职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制定了工作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相适应的“航空电子设备系统导论课程标准”“航空电子设备测量课程标准”“导航设备课程标准”“通信设备课程标准”“无线电设备维护课程标准”和“组训方法课程标准”等,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学员质量。
改革运输机学员培训模式。针对运输机航空电子设备种类多、交联关系复杂和技术先进的特点,充分借鉴民航机务人员的培养和地方职业教育经验,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把部队机务一线外场、内场工作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面向岗位施教,突出第一任职能力培养。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岗位施教
针对运输机航空电子设备种类多、交联关系复杂和技术先进的特点,充分借鉴民航机务人员的培养和地方职业教育经验,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把部队机务一线外场、二线内场工作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任务来驱动学员学习,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面向岗位施教,突出第一任职能力培养。同时,充分考虑毕业学员的未来职业发展,树立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指导思想,优化了课程内容,贴近部队组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该模式教学内容紧贴部队岗位和武器装备实际,体现了航电设备课教学由感性认知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注重建设的开放性,引领专业建设的前沿
应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积极借鉴、消化、吸收相关资源,促进专业建设的高效性和时效性。将专业建设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派出专业教员到运输机部队、凌云集团、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陕西飞机制造公司和中航第一飞机设计院等单位学习、调研,紧跟装备研发进程,充分利用已有建设成果,确保教学能力先于装备列装,构筑一个“院校——部队——装备研发单位”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机制,及时了解运输机装备改型动态,把握装备保障一线信息,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准确把握科研立项方向,增强专业建设时效性的有效方法。4年来,安排3名教员到部队代职;课程组所有教员均到部队、工厂调研或到珠海观摩航展,共35人次。调研中,积极和部队交流,获得运输机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去。
四、创新点
(一)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职教育具有更强的岗位指向性。以往的教学实施计划性、组织性较强,先理论后实践,采用演绎式的学习方法,学员可以较完整地、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任职教育学员大多已经具有本科学历,不能再采取这种教学方法。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以获取直接经验为目的,强调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以需求和应用为前提。为此我们在充分借鉴民航机务人员的培养和地方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基础上,对电子师岗位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得出该岗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即以运输机机载设备/系统的一、二线维修保障过程为主线,把部队机务维修保障工作分成不同的工作任务(项目),每次课要解决不同任务,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也是按照该模式来设计,因为和部队工作统一起来,岗位针对性强,使得学员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岗位活动中的工作任务为核心,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要求,最终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就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二)综合运用模拟情景和“图解”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体现专业特色
运输机不同于战斗机,机组人员多,分工明确,非常适合基于不同的任务,利用创造的情景进行教学。课堂组织上,每个学员分别扮演左驾驶员、右驾驶员、通信员和领航员操作航空电子设备,使学员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学员对设备的安装位置和空中操作方法的掌握。同时,针对运输机航空电子设备多,设备交联关系复杂的问题,提出具有电子专业特色的“图解”教学法,并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提出了“网络+模拟+实装”的实验室建设思路了,解决了实装缺乏的难题
装备类课程的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和解决实装教学与教学装备不足的矛盾,航空电子设备种类多,技术更新快,设备价格高,机载设备加改装频繁,学院不可能全部解决实装缺乏问题。教学条件建设中,采用了“网络+模拟+实装”的思路,将多媒体、虚拟训练、模拟器或替代设备与实装结合,研制运-X飞机航空电子设备综合仿真训练台,缓解了装备缺乏的矛盾。同时,建设了基本技能实习室,全面培养学员的各项技能。实习一室拥有20套具有专利技术的综合实习台,可模拟电子专业外场常见设备的拆装环境,也可进行工具的清点、电缆包扎与捆扎、打保险丝等科目;实习二室主要包括8个综合实习台,模拟电子专业内场深度修理与技术文件填写工作,可同时满足32人进行焊接、压接、电缆修理、技术文件填写等工作。上述两个实验室都拥有全套的实习工卡,便于学员自习与考核实施。
(四)教材编写体现任务驱动,适应岗位需要
当前学院大多数教材是为教员的教而设计的,实用性不强,不符合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课程教材从对培训学员的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得出该岗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岗位职业要求和技术技能标准引入教学。然后围绕这些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设计实践环节,以机载设备/系统的一、二线维修保障过程为主线,把维修保障工作分成不同的工作任务项目,以任务项目为载体,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互通互溶。
(五)教材特色鲜明,图文并茂,紧贴装备,满足教学需要
针对学院运输机实装缺乏、学员对飞机和航电设备缺少感性认识的问题,教材补充了大量来自于空X师和陕西飞机公司实装图片,可以直观地给出外形、安装位置、工作现象。教材补充了大量部队设备维护方法和故障排除经验,不仅满足了学院教学需要,而且也是部队理论学习和故障排除的参考资料。目前,机务维护工作走向标准化,机务人员需持卡操作。维护教材收集了运输机飞行前检查、直接机务准备、再次出动机务准备和机械日(定期检查)的操作规程卡片,并且附加操作动作和现象的图片,避免了学员的不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张秀阁.基于工作过程的“异步电动机运行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2]王莹.基于工作过程的《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课程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8).
[3]谢淼.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2012(3).
[4]曹乃森,闫涛,赵敬.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机务国防生任职培训中的应用[M].航电教法集萃(2012分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