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石泉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是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情感在学生品德由“知”到“行”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桥梁、加温、强化和催化的作用。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情”入手,以“情”为线索,选择有效的育“情”方法,通过激“趣”、感“知”、载“理”、促“行”,构建品德的高效课堂。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以“情”激“趣”,感受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兴趣浓厚时,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才会调动一切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故事、小品、诗歌、谜语、漫画、音乐等导入形式,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探究的愿望,使之产生情感共鸣。有时还要抓住教学内容所描述的情景,通过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声调、手势、姿态,以及面部表情,给予必要的渲染,借助学生想象,诱发学生情绪上的共鸣,激起道德情感。以“情”激“趣”,以“情”动人,有效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学得丰富。
如,在教学“养成生活好习惯”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十个小朋友,你有,我有,大家都有。五个在左,五个在右,只会做事,不会开口”。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谜底是“手”。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随即提出一个问题:“人人都有一双手,小红用自己的双手做了什么事?”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情感的第一座桥梁,通过猜谜语,揭示课题,创造愉悦有趣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头,使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并充满活力。
二、以“情”感“知”,体验理解
“知”由“情”出,以“情”明“理”,小学生的认知在从“情”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寓“知”于“情”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从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解读教材,创造性地充实、修改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孕“知”情境,注意在课中难忘的感人事例中,找到运用情感的引发点,从典型的案例说一说、评一评中激“情”感“知”;在课中丰富活动的情境中,找到情感的体验点,从演一演、做一做中引“情”感“知”;在课中精彩的抒情名言、格言中,找到情感的抒发点,从鉴赏、品读中讲一讲、议一议中拓“情”感“知”,达到以“情”育“情”,以“情”感“知”的目的。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真正回归现实,以“趣”生“情”,注意挖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学习活动中,突出活动的“体验”,重视解决现实问题,深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在教学“家乡人生活的变化”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要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充实教材内容,尽量做到“近”“实”“新”“活”。课前,教师布置开展“家乡生活变化”小调查,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参观访问等活动;课中,通过展示实物、照片,播放录像等形式,让学生借助多种感官,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了解了家乡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更激发了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
三、以“情”载“理”,内化感悟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内容,以“情”载理,恰当、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情与理融为一体,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在“情”中获得真知。教师要有效地引导、点拨和及时鼓励,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让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深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内化学生的行为品德,达到知行统一。
如,在教学“花钱的学问”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首先安排一个小品表演“小建和爸爸逛商场,要买玩具汽车,他的爸爸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打了小建”。针对这个小品,教师让学生对小建和爸爸的行为展开讨论。结果,学生们讨论的结论是:小建和爸爸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小建硬要不行,爸爸的教育方法太粗暴。有了这个结论后,再用课件出示两种情境:小伟想买运动鞋,就赖在百货大楼不肯走;小兰想吃肯德基,就坐在地上哭闹……让学生试着扮演小伟和小兰的父母,开导教育孩子,结果很成功。通过课堂表演,再现现实生活场景,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行为的辨析,在情中感悟,情中内化,使学生真正知道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四、以“情”促“行”,拓展延伸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良好的行为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品德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重视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多学科的配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实践活动。注意与其他各科教学、班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沟通品德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达到以“情”促“行”,实现品德的拓展延伸。
如,在教学“亲亲大自然”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带领学生开展亲亲大自然的活动,选择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自由组成活动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可以开展“寻宝物”活动,让学生在郊外或树林里寻找落叶、种子或其他“宝物”;可以玩“猜果实活动”,把几种果实装在袋里,让学生摸一摸、想一想、猜一猜;还可以让学生参加秋收劳动,去农田拾麦穗,去菜园拔萝卜,尽量让学生在愉快活动中实践,从而产生对大自然乃至对生活的热爱,渗透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这样的拓展活动,学生走出了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去消化、理解、提高,在活动中延伸,成为学生的自觉活动。
总之,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突出品德课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善于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讲究激“情”艺术,点燃学生体验的火种,进行道德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升华。要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做到化“知”为“行”,做到规范自我,完善自我,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品德的自觉内化,从而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