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二战以后的德国,经济快速发展,仅用10年时间就超越了英法,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其秘诀正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运用。“现代学徒制”之“现代”不仅仅以工业化生产区别于手工作坊的传统学徒制;而且还应该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来具有更为深刻的现代性内涵,而这种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在我国应是职业院校。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校企联合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人格、气质、情感、态度的培养。尤其是平均年龄在16~19岁的中职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来说,职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应该是并重的。中职教育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比帮助学生谋求一份工作要重要得多。然而,在“现代学徒制”呼声甚高的语境下,这些显然被忽视了。本文就从“实践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养成”“在人文课程中进行情感培养”“通过选修课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三个方面探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实践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养成
“学徒制”本身就包含着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是一些老师傅身上所具备的优良品质。传统学徒制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承,也是品质、德行和职业素养的薪火相传,正所谓学技术也学做人,师徒之间如同“父子”的亲密关系更增强了这种德性传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然而,现代学徒制运用在目前的学校教育或校企合作中,师生关系变得松散,师傅言传身教的功能在减弱,加之学习时间较传统学徒制大为缩短(传统学徒制一般为5~7年或更长,现在大多为3年),实践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被功利的、速成的快餐式技能培训所冲淡。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摆在中职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第一,“做中学”,学生不仅学操作,也包括学习人文精神,比如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工匠精神等。中职教师的任务正是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引导他们体会这些精神的内涵,从而内化为自身的品质。“现代学徒制”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项目教学法”,也就是用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贯穿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先练后学;教师作为“配角”,加以引导和点拨,并做理论上的讲授。项目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完成从技能到原理的理解和认知,从而达到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致力于科学的“项目设计”时,要注意用任务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引导团队成员互相包容、体谅和激励;培养学生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二,职业教育应该努力发掘行业(企业)的人文力量,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珍惜自己的技能。有些服务型专业的对象与人紧密联系,比如幼教、护理、导游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升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及对岗位的热爱和事业的忠诚,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中职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人文素养。
二、在人文课程中进行情感培养
目前,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失衡现象较为严重,对人文素质课程不够重视,已有的人文课程在实践中缺乏活力,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社会广泛重视中职生人文素养的背景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充实人文素质课程已迫在眉睫。
就拿语文课来说,现在许多职业学校将语文教学直接定性为“工具性、知识性”,在价值选择上强调其实用性。片面强调“口语”和“应用文写作”等实用课程,其价值取向上和“重技术轻人文”是一致的。“语文”的概念应该是涵盖了所有用文字表述的东西: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历史甚至天文、地理、经济、军事。我们不仅应突出其知识性和科学性,更应突出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语文课不仅是“工具课”,更应该是“艺术课”,一篇篇课文就像一件件艺术品,教师应用对待艺术的态度来对待这些艺术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欣赏”“感受”“触摸”“体会”的过程。语文在精神上给学生以抚慰和震撼,在情感上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育,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的人文功能。
又比如英语课,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我们不能仅仅将英语课视为训练语言能力的课程,而应针对大多数中职生的特点,把英语教学过程定位为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语言学习的信心。又如中职学校的艺术类课程。拿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手工课《剪纸艺术》来说,教师不应该只把工具材料的认识和运用、剪纸的制作步骤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和要点,把学生能不能剪出指定的纹样作为教学效果评价,而应结合剪纸造型的寓意、地域风格、艺术特点等内容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
人文教育是真正培养人的教育,中职学校的人文类课程,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感受、品味生活中的美之所在,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通过选修课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现代学徒制”强调“必需、够用”,许多中职学校认为人文课程不是“必需”的,学会技术才叫“够用”,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发展后劲不足。要知道,科技不断进步,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任何一门专业技能都不可能一辈子够用。但自身素养的提高却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此外,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毕业后并非都能从事预期的职业或岗位,所学的技能没有了用武之地,学生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如果他们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开启另一扇门,开拓一方新天地。
首先,我们要强调“宽口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及人文体验,注重人文学科的基础性,侧重开设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相关课程,以陶冶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审美情趣,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其次,我们应注重把“现代学徒制”与人文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对接行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有助于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的素质类课程,以达到人文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与互补。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具有较强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比如酒店管理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侧重于美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则侧重于民族、历史、风土、典故的教学;护理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则侧重保健、养生、伦理的教学。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去上同一门课,教师就要有不同的侧重,这样才能达到开设这类选修课的目的。“现代学徒制”灵活性强、重动手和参与的授课方法也将深刻影响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我们强调师生互动环节,通过“讨论”“实践”“对话”和“反省”,学生能够从内心领悟到人文和精神的价值。师生共同查阅资料、模拟情景、扮演角色、分享成果,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从而达到了技能培养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一个人面临的是充满危机的未来,还是充满机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也取决于个人是否拥有能够追赶未来的丰富知识。”中职学校不能停留在培养“工具性”人才的层面,而是要时刻牢记“育人”的职责。运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不仅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还要充分认识人文教育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探索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
(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