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旖旎
【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对于儿童读者亦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一方面,聊斋故事因其童话意味为广大儿童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聊斋志异》在儿童视角的多方位解读和诠释下,书中关于世界万物、生活百态的内容得以成就其匠心独运的魅力和美感。这与作者蒲松龄对儿童的喜爱和了解也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聊斋志异》;儿童;儿童视角;蒲松龄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备受世人的广泛阅读和接受,不少读者在童年时代就对聊斋故事表现出了强烈的喜爱之情。《聊斋志异》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究其原因,蒲松龄在写作过程中所惯用的天马行空的想像、生动幽默的叙述语言及其超现实的艺术手法使其笔调自然而然地沾染上了一层童话色彩,正切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一方面,聊斋故事因其童话意味为广大儿童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聊斋志异》亦得以从儿童视角出发,对书中关于世界万物、生活百态的描绘进行别样的解读和诠释,并成就其匠心独运的魅力和美感。
一、儿童视角下的奇幻世界
世界在儿童眼睛里显示出来的最初的样貌,是新奇的、未知的,充满了魔幻色彩。与见多识广、饱经世故的成年人不同,儿童视角下的世界更像是一张未成形的自定义拼图,想象力直接决定了这张拼图将要呈现的样子。故由实山实水演绎而来的幻景幻域诚然对儿童而言更具吸引力。《聊斋志异》中信手拈来的奇境妙宇,便是作者蒲松龄以儿童视角出发精心构筑的一个奇幻世界。
蒲松龄笔下的天空,蓝天白云背后有着神妙迷人的月宫神殿:
“童导入广寒宫,内以水晶为阶,行人如在镜中。桂树两章,参空合抱;花气随风,香无断际。亭空皆红窗,时有美人出入,冶容秀骨,旷世并无其俦……”[1]
红窗白沙、玉栏桂阙,整个月宫的景象就像是一幅彩笔点缀的中国画,且时有幽香从画面深处飘来,引人入胜。
天空之下的海洋波诡云谲、变幻莫测。“水云幌漾之中,楼阁层叠”,步入海底方知是“玳瑁为梁,鲂鳞作瓦,四壁晶明,鉴影炫目”的海底龙宫。甚至海底世界的花草树木都披上了一层奇特的外衣,这些奇珍异宝恰好传达出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花开满树,状类薝卜,每一瓣落,铿然作响,拾视之,如赤瑙雕镂,光明可爱。时有异鸟来鸣,毛金碧色,尾长于身,声等哀玉,恻人肺腑。”[2]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视角下《聊斋志异》中有关自然天气的描述更是展现出了生动而充满童趣的色彩。如《雷曹》中对下雨现象的诠释——打雷是驾鳗车的二龙“尾一掉,如鸣牛鞭”,继而“有数十人,以器淘水,遍洒云间”。这一天马行空的想象不正贴合儿童群体认识自然、体验生活的独特方式吗?儿童的知识贫乏、智能水平有限,所以不得不以想象代替直觉来描摹周围的一切,在这一过程中,原本未知的世界方才绚丽丰满起来。
二、儿童视角下的万物有灵
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的心思单纯、感情真挚,相信万事万物皆有灵性。这一点反映在聊斋故事中便是“拟人化”手法的广泛运用。所谓“拟人化”,就是借用动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概括地表现人类社会的形态,将真实平凡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和感情投射到那些不平凡的非人物形象身上。
投射的结果,一方面是使动植物具有了人的样貌和行为特点:如《绿衣女》中的那只小绿蜂,被赋予了女儿之身的她穿的是“绿衣长裙”,体态是“腰细殆不盈掬”,谈吐间“妙解音律”、“声细如蝇”,一系列拟人化的描述中却又不脱离绿蜂本身的特点。动植物原型与人的形象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重合,可视为儿童眼中自然万物亦无异于人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便是赋予异类以人的感情和人性之美。如《花姑子》中的花姑子与章叟不仅是两只香樟子,更是一对义贯长虹的父女,在他们身上展现的是一种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众方聚哭,一女郎来吊,自门外噭啕而入。抚尸捺鼻,涕洟其中,呼曰:‘天乎,天乎!何愚冥至此!痛哭声嘶,移时乃已。告家人曰:‘停以七日,勿殓也。……夜又来,哭如昨。至七夜,安忽苏,反侧以呻。”[3]
花姑子一家接受了五年前安幼舆的救命之恩,如今恩人遭难,章叟“愿坏道代郎死”,以命相抵;而正经历着丧父之痛的花姑子亦不惜折损自己的道行来救安幼舆,她痛哭七日,这份深情,恐怕连人类都要自惭形秽吧!
三、儿童视角下的生活百态
儿童的天性是爱玩的,故他们的生活里总是不乏奇思妙想和游戏意趣。蒲松龄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聊斋志异》诸多篇目的构思里注入了奇异的幻想,增添了童年游戏的情节,牢牢吸引着儿童读者的目光:
“又开幛拂褥促寝,曰:‘请即眠,当为郎作裤。乃取大叶 类芭蕉,剪缀作衣……少间,具餐。女取山叶呼 作饼,食之,果饼;又剪作鸡、鱼烹之,皆如真者。”[4]
于此,蒲松龄借小仙女翩翩之手将儿童“过家家”的游戏表现得淋漓尽致,瞧其自得其乐之貌,倒真反观出蒲老先生一颗未泯的童心了。
儿童的好奇心旺盛,随便一样小道具都能引发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深谙儿童心理的蒲松龄便《聊斋志异》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如《凤仙》中狐女交予爱人的一面魔镜,能在千里之外照出她的喜怒哀乐,又如《绩女》中的“神梭”,纺线“云细生光”,织布“晶莹如锦”,能够比平时多卖三倍价钱。
最神奇的莫过于《余德》中提到的“缸之魂”:
“惟舍后遗一小白石缸,可受石许。尹携归,贮水养朱鱼。经年,水清如 初贮。后为佣保移石,误碎之。水蓄并不倾泻。视之,缸宛在,们之虚耍。 手入其中,则水随手泄;出其手,则复合。冬月亦不冰。一夜,忽结为晶, 鱼游如故。”[5]
破而不泻,寒而不冰,一口看似普普通通的大水缸因其特殊的功能而被赋予了“龙宫蓄水器”的称号。这些宝贝就如同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都是儿童眼里脱胎于寻常事物的不寻常的存在,因而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艺术魅力。
结 语
《聊斋志异》在儿童视角的诠释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和奇思妙想的世界,这一点与其作者蒲松龄对儿童的喜爱和了解是分不开的。蒲老先生近五十年的舍耕生涯中曾有一段坐馆教书的时光,他与儿童朝夕相处,在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儿童的同时,也为他笔下的儿童形象和儿童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绰然堂会食赋》里,蒲松龄生动地刻画了几个徒生争食的情况,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这位老先生对儿童深深的爱和隐藏于他苍老外表下一颗未泯的童心。正因如此,《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构思方能闪现来自于兒童的人性最本真的光芒。
注 释:
[1](清)蒲松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42.
[2](清)蒲松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7.
[3](清)蒲松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78.
[4](清)蒲松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81.
[5](清)蒲松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88.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清)蒲松龄.蒲松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鲁迅.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汪玢玲.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5] 马瑞芳.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6] 马瑞芳.聊斋志异创作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