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语文教学

2016-05-30 10:48:04赵国强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音读伊人语文课

赵国强

前段时间,我在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参加挂职培训,全程参与了该校 “关注学生、聚焦课堂、深度推进有效教与学”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其间听了陆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感触颇深。我本是教数学的,虽然作为业务校长期间分管教学工作,但评语文课还是外行,这里仅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一、我的观摩所见

陆老师执教的《蒹葭》一课,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她没有任何所谓的“铺垫”,没有通常的“初读”、“再读”、“精读”的形式,也没有“整体感知”、“具体分析”“、品读升华”的套路,而是把“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说实话,我对这一篇目不是很熟悉,水平和这一班的学生差不多,可能连学生还不及,但是一节课下来,对此诗我也能朗朗上口了。那么,该班的学生肯定是读得更好,理解得更深了。所以我能肯定地说,这是一堂优质课,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

《蒹葭》一诗,词句障碍不大,又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比较简单,学生直接咏读难度不大。可能考虑到这一因素,陆璐老师这节课的重点集中在“读”上,通过“读”引导学生去领会诗意,去品味诗歌的“三美”。

其一是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陆老师一开始让全体学生默读,看着注释读;再让一名学生单个读,对个别词语的语音语调给予适当的纠正;接下来教师范读,让学生来评价,这时候大多数字词学生基本解决,读的障碍已经没有了;之后再让学生齐读、美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在师生的细细品读间,我仿佛感到一阵声音由远及近,由弱变强。流水碰撞的潺潺声,秋风的萧瑟声,芦苇摇曳的飒飒声,奋力划动的船桨撞上逆流所发出的哗哗声,还有诗人焦躁而急切的喘息声,这种种声音,汇集成一曲优美的旋律,在一条诗河的上空回荡。《蒹葭》将《诗经》传统的重章叠句运用得淋漓尽致,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双声叠词,用韵和句式参差变化,增强了韵律的节奏感与和谐美,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陆老师和她的学生充分地读出了诗歌的这种音乐美,让我们这些听课者都陶醉在这优美的“旋律”中,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

其二是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绘画美。

陆老师与学生一起,读读停停,停停读读。停是为了“读”,“读”是为了“聊”。通过聊天式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发现重章叠句,找出来“读”。单个读,齐读,男声读,女生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一边读,一边问学生: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诗句?读出了什么?通过与学生对话、引导、品味,学生很快融进了诗歌所描绘的的画面中。我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灰蓝的天空下,一片灰白的芦苇地,盛夏的葱郁繁茂已不复存在,只有被白霜冻得失去生气的景象,秋水森森,露水盈盈,其色苍苍,其景荒凉。苍苍的蒹葭,随风摇曳,倒映在秋水中,水天一色,构成一幅凄迷的景象。诗人摇着一叶扁舟,在芦苇从中寻寻觅觅,尽管芦苇挡路,尽管水流湍急,但他依然急切地划着,划着……透过氤氲的水气,他看到,伊人的身影在小河的那边若隐若现,飘忽不定。我置身于其中,好像不是在听课,而是在欣赏一幅图画,观看一幕电影。

其三是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意境美。

陆老师范读“苍苍”、“凄凄”、“采采”三个词句,先短音读,再长音读,然后再进一步长音读,读出了“心酸”,读出了“焦虑”,读出了“心动”,读出了意境。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配乐读,唱读,读懂追求“伊人”者的复杂心理,读出他对“伊人”的深厚情感。意境是朦胧的,主人公的感情也是朦胧的,焦急的心情无法用言语直白地表达,只有满载着一船“相思”奋力地向前追寻。听着师生优美的诵读,我这个听课者也融进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中,也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并为他焦急,仿佛也在寻觅那个姑娘,朦朦胧胧地看见那姑娘自顾自地在岸边徘徊,让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中最美最朦胧的就是那位身在虚无中的“伊人”,她是什么人?她长得什么样?她究竟在哪里?伊人时而在上游,时而在下游,时出时没,梦幻迷离。全诗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凄婉的情调,让人觉得景色凄清,烟波万状,境界幽深,意境朦胧,意蕴无穷。我与主人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二、我的观摩所感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怎样教才能教出语文味?听了陆老师这节语文课,我这个外行也明白了不少道理。最近这几年,我们有许多语文老师感到迷惘。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语文课成了大杂烩。尤其是新课程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后,许多老师往往更多地把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最高层面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状况,忽视了语文的基本功能,过度地强调了人文精神,以致造成人文泛滥。有人说,现在的语文课漫无边际、越俎代庖,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这话并不是夸大其词,更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切中要害,一语中的。陆老师这节课立足于语文本身,把三维目标巧妙地融合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明明白白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怎样才能教出语文味?有人把语文味界定为浓浓的读味、美美的品味、多多的写味,这是很有道理的。听了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朗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没有书声的课堂不能算是语文课。语文课就应该像陆老师这节课一样,书声琅琅,富有韵味。读味是语文味的重要组成部分,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就应该像陆老师这样,范读、练读、单读、齐读、美读、长音读、短音读、有感情地读等等,丰富多彩,富有变化。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通过反复地朗读,领会课文的内涵,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技巧,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通过反复朗读,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受到美的感染,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朗读,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分析出来的。像《蒹葭》这样的诗歌,就需要多读、多品,在读的基础上品,在品的过程中读,读读品品,品品读读,在反复的品读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记得我们泰安市教研室的一位老师说过,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干语文“活”,把语文教出“语文味”。我想,这就是我理解的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学院附中 (271000)

猜你喜欢
音读伊人语文课
Short A Sounds
可怕的语文课
伊人时尚
人物画报(2020年13期)2020-03-09 00:19:36
语文课里挣分忙
伊人时尚
人物画报(2020年5期)2020-01-03 12:53:41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文言文“四读”教学法之浅见
读写算(2019年7期)2019-08-07 10:02:42
伊水伊人
当代音乐(2019年5期)2019-06-11 10:14:30
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现象新议
文教资料(2017年35期)2017-09-25 05:45:52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