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祥
语文向来被“指控”为耗时多、效率低、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学科。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更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有担当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就本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镜头一:星期四语文课下课后,我刚走出教室,不知哪位小调皮迫不及待地喊了一嗓子:“演唱会现在开始!”“演唱会?”我折回教室,不解地问。教室内哄堂大笑,接着便有同学大发感慨地说:“是该让我们唱唱歌了!”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明天下午班会课?”……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害得我无法招架。望着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知道,整天在书山学海里“熬油”的他们太需要搞些活动来宣泄一下情感,缓解那绷紧的神经,轻松一下了。“行,就明天!”我斩钉截铁地回答。教室里的欢呼声告诉我,在他们眼里,此刻我就是救世的“真主”,然而,作为语文老师,我的心里却涌起一丝淡淡的悲哀!
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敢于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如果上课只是停留在对字词句段挖空心思踩点教学,对精美语段肢解架空分析,对主题思想牵强附会总结归纳,语文课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呢?刚才的课堂,我虽然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可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这样的课效率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语文课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更谈不上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反之,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再灵动一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不再是“这里黎明静悄悄”,而是“红杏枝头春意闹”,那孩子们还会上着语文课,惦记着“演唱会”吗?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自然就会喜欢语文,喜爱文学,进而内化为一种追求高洁志趣、亲近高雅的自觉要求,成为促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语文素养的动因。
二、怎样引导学生亲近经典
镜头二:星期五下午班会课,我如约参加了他们的“演唱会”。活动中我分明感觉到了火热的激情,一切的一切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达,那就是:快乐!然而在这快乐的氛围下,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到底承担着怎样的责任?看着学生们摇头晃脑,嘴里哼着一些我听不懂的歌词,一脸陶醉的样子,当“情”啊、“爱”呀充斥着整间教室的时候,为了不拂他们的兴趣,我脸上仍然堆着笑意。但我知道,那是苦笑,那是对我们未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高雅的志趣,引导他们走向高智能、高素质、高品位的苦笑。
思考:孩子们源于年龄的原因,对于流行文化比较感兴趣,接受得也比较快,但是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缺乏正确的思辨能力,只是一股脑儿全盘接受。毋庸讳言,有的流行文化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的内容,长期接触这些内容的孩子,语文素养谈何提升?如果语文教育人不能够进行适当的引导,势必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要简单地当头棒喝,而是要经常性地给孩子们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和他们一起品读,一起感受经典的魅力,从而让他们理解美、感悟美、创造美,自然而然地亲近高雅,远离庸俗。
三、如何指导学生用心阅读
镜头三:前不久听了一堂研究课,课题是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教者引导孩子们充分感受了幽径四季景色之美,感受到了古藤的形体美、精神美、色泽美、香味美,它成了作者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觉得“人生还不完全是个荆棘丛”。然而古藤之被毁使作者残存的一点希望也消失殆尽,“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被毁古藤的惨状让人心悸,让人震惊,让人痛心,心也仿佛一下子被掏空了,除了痛苦还是痛苦,一种欲哭无泪的痛苦!教者适时安排学生朗读,这本是让孩子们通过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作者在看到自己心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古藤意外被毁后内心极度痛苦之情的绝好机会。然而,孩子们读着读着居然笑出了声!
思考:“成了吊死鬼”、“悬在空中”已经令人毛骨悚然、心痛不已了,至于“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就更使人情不能自已,不禁要泪眼婆娑了。孩子们的笑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这不怨孩子,他们的人生经历有限,情感触角还不够敏锐,他们没有能与季老形成心理共鸣,理解季老在美之被毁后撕心裂肺的痛。而这又怎能怨老师呢?老师苦心孤诣的教学活动安排目的就是想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季老此时的心理,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只是孩子们没有能够用“心”来阅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千万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把自己的心灵之舟抵达作者的情感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从笔端流泻出复杂细腻的情感。
行文至此,不胜惶恐,反思现状,深感语文教育人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初中 (226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