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群
摘 要:唐代的皇家教育基本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皇子本身的素质、制度设计的缺陷、唐代的文化环境、皇帝的自私狭隘的心理4种,唐代的皇家教育是失败的,既影响了皇位递嬗时政局的稳定,又在需要的时候,无力襄助中央政府,客观上对后来的五代和宋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皇家教育;宗室
中图分类号:G40-09;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37-03
鉴于隋代立国短暂,迅速灭亡的事实,李唐的统治者深知皇室子弟的德行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非常重视皇家的教育,以多种教养方式规范皇子们的行为,避免重蹈前隋的覆辙。唐高祖登基之初,感于学校废弃、儒学衰弊,“颇好儒臣”,意欲振兴教育。唐太宗也对侍臣说:“古来帝子,生于宫闼,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这是在看到隋炀帝生于宫禁,长于妇人之手,登基后为所欲为,致令强盛的国家迅速灭亡的事实而产生的反省,因此,唐太宗优选耿直的大臣“严教子弟,欲令皆得安全”[1]。在巨大的教育投入的情况下,唐代确实有部分皇子成为学识丰富、道德高尚之人。如唐高祖子李元嘉“少好学,藏书至万卷,皆以古文字参定同异”,他这种家学遗风影响了他的儿子,史载其子“惟冲、譔家书为多,皆文句详正,秘府所不及”。鲁王李灵夔,“笃学,善草隶,通音律”[2]。如此多的皇室子弟爱好学术,潜心学问,对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有部分皇子浸淫儒学,不但是内心服膺,在行为上也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如章怀太子李贤,非常爱读《论语》,至“‘贤贤易色,一再诵之。帝问故,对曰:‘性实爱此”。还有孝敬皇帝李弘,“受《春秋左氏》于率更令郭瑜,至楚世子商臣弑其君,喟而废卷曰:“圣人垂训,何书此邪?”后来受郭瑜的讲解,改学《礼记》[3]。
但是纵观整个唐代,贤惠的皇子少,不肖的子孙多,多数的皇子在接受教育之后却走向其反面,要么成为违法乱纪、干扰政局平稳运行的人,要么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社会寄生虫。唐代大多数帝王都倾注一定的心血,利用各种机会,对皇子实施教育和影响,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点,不论是文治武功均较强胜的前期,还是宦官专权、藩镇跋扈的中后期,表现的都很突出。设置教育的初衷在于引导皇子们实现高尚的道德、精深的学业,心机费尽,但是结果却让人失望。以唐太宗为例,最初立李承乾为太子,后谋立李泰,最后不得已立李治为太子,如此地来回转换,侧面说明长大成人的太子并非太宗希望的那样。唐玄宗亦是如此,先立太子李英,后又改立。因此,分析唐代皇子教育失败的原因,对于加深了解唐代的政局以及历史的发展形势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唐代皇家教育失败的原因
(一)皇子受北部胡人习俗影响,对教育有逆反心理
现代教育主张教育影响内外结合,塑造学生的素质。徒有外因,而无内在的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不能实现人的素质的养成。唐代初年,李唐皇族承袭北朝尚武风俗,兼之以具有的胡人血统,不钦慕中原礼俗,而喜欢游牧风俗。李承乾“使户奴数十百人习音声,学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橦跳剑,鼓鞞声通昼夜不绝”,而且“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他对执掌天下后的设想是“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4]这种观念不但与唐太宗追求文明盛世的文治武功相去甚远,即使从教育的角度说,也显示幼年的教育并没有使李承乾发生质的变化,达到封建王朝一个太子应具的标准。另外,唐太宗之子李祐“溺群小,好弋猎”,李愔“数畋游,为非法,帝频责教,不悛”[5]。这些事例均说明唐代胡人习俗还有非常大的影响,部分皇子反感传统的文化知识,不愿意接受教育。
(二)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使得教师不能安心的教导皇子
太子之师名义上为“三公”“三师”,属于正一品,但是这不是常设的官职,“无所总摄,非其人则缺”,而且担任“三公”“三师”的官员公务繁忙,所以这更像是一个地位尊崇的虚职,尽不到教师应尽的责任。皇子教师为处于卑低的人,皇子位高,郡王、亲王、嗣王皆为从一品,按照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皇子应该尊重教师,但是并没有多少人支持这么做。即使在唐太宗心目中,也认为皇子位置高于三公,更何况品秩低于三公的教师呢?史载,贞观十二年,礼部尚书王珪奏言:“三品以上遇亲王于途,皆降乘,违法申敬,有乖仪准。”太宗曰:“卿辈皆自崇贵,卑我兒子乎?”唐太宗的话语之间充满了对百官的轻视,后来凭借魏征的劝谏,才认可王珪的奏议[6]。这种心理在唐代皇室非常普遍,唐太宗之弟李元名,10岁时,“太宗晨夕使尚宫起居送珍馔,元名保傅等谓元名应曰:‘尚宫品秩高者,见宜拜之。元名曰:‘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为?”[7]唐太宗听闻此事,反而发出“此真我弟也”的“豪迈之语”。
这心理上的不平等的因素,客观上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养成,因此只能是劝诫,而不是教导皇子到一条正路上去。如果皇子认真听从教师的教导,属于幸事,反之,教师对于皇子行为和知识的改变,无能为力。对于皇子的成长,反而产生不利。因此,经常可以看到不法的诸侯王凭藉其地位侮辱和欺凌老师。唐太宗之子李祐,“溺群小,好弋猎,长史薛大鼎屡谏不听”,唐太宗不但不以自己的儿子作为为非法,竟然认为薛大鼎“辅王无状,免之,更用权万纪”。而权万纪“性刚急,以法绳祐”,最终导致李祐“与燕弘亮等谋,射杀万纪,支解之”,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此外,唐玄宗时期为防范宗室谋反,制定“十王宅”制度,近亲宗室的嫁女娶妻都在十王宅举行,实质上,宗室处于被监控、管制的境地。一方面,皇子们确实失去了对皇权的威胁,势力大不如前,亦因此在皇权面前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另一方面,造成了皇帝和皇子们之间的阻隔,从而影响到教育的实施,这也是唐代皇家教育失败的一种因素。可以说,“十王宅”这一制度设计,是对皇家教育的毁灭性打击,而且是对皇族子弟的一种精神摧残,加之以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唐代中后期的皇家教育几乎没有任何亮点可言。
(三)唐代出现“三教争衡”的局面,影响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许多皇帝都养成了外示崇儒好学的习惯,儒学也是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但是骨子里则是钦慕佛教与道教,也一度出现佛学压过儒学和道教、“三教争衡”的局面[8]。唐初,战乱频仍之时,唐太宗“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为学士,每更直阁下,降以温颜,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9]。贞观七年,唐太宗“又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10]。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唐太宗晚年,沉迷于丹药而不能自拔,终至服用丹药后暴崩[11]。唐高宗嗣位后,比较重视文吏,对于儒学不太重视,但是仍沿袭崇儒的政策,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唐玄宗则一改高宗则天之时的轻儒风气,在东宫时,就亲幸太学,“大开讲论,学官生徒,各赐束帛”,即位之后,更是尽心儒学的弘扬,“数诏州县及百官荐举经通之士,又置集贤院,招集学者校选,募儒士及博涉著实之流,以为《儒学篇》”[12],大大推动了儒学在全国的传播。与其父亲一样,唐高宗因身体较差,亦服用丹药。此外,晚唐时期,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时,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环伺,唐昭宗仍然“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有会昌之遗风”[13],极可能属于史官溢美之词,是对局势丧失信心后的自我心理的闲适。
因此,可以说唐代皇家教育的理念是外示儒术,以孔颖达等修订的义疏为天下传习的标准,但在实际私人生活中,却是服膺佛道,汲汲以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影响所及,对官学和皇家教育造成极大的破坏。
(四)帝王本身的自私狭隘的心理影响了皇子教育的效果
唐代皇帝的自私心理各有不同,有的是对皇族子弟溺爱有加,多所偏袒,有的是基于巩固独裁专政的需要,但是他们的自私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前者,比较突出的是唐太宗。张玄素曾为太子少詹事,辅佐李承乾,但是有次唐太宗故意当着众多大臣的面问“玄素历官所由,玄素既出自刑部令史,甚以惭耻”,“玄素将出阁门,殆不能移步,精爽顿尽,色类死灰。朝臣见之,多所惊怪”[14],这已经不能看作是无心之举,根本就是在注重门第的唐代,当众令张玄素难堪,打压其心理自信。这也代表了皇室对于皇族教师的态度,貌似尊崇,实则鄙夷,那么其教育效果也自然可以得知。后者,突出者如唐玄宗,玄宗曾设置“十王宅”,起因是鉴于唐代前期政权争夺过程中的皇室内讧影响王朝的根基,而对皇族加以限制,消除变乱的根源,但是从长期的影响看,影响深远,固然是消除了政变的根源,但是影响更大的是削弱了唐王朝的根基,等到地方出现难以控制的武装力量时,皇室内部无人可用。乾宁四年韩建与知枢密刘季述“矫制发兵,围十六宅。诸王惧,披发沿垣而呼曰:官家救兒命!或登屋沿树。是日,通王、覃王以下十一王并其侍者,皆为建兵所拥,至石堤谷,无长少皆杀之”[15]。唐代后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是唐玄宗估计不到的。
二、唐代皇家教育的影响
唐代的皇家教育对唐代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五代与北宋。
(一)影响了唐代皇权的更迭,造成了政局的动荡
皇权的高度集中性和独裁性决定了它是每个皇族子弟觊觎的目标,也就决定了在皇权更迭中必然会产生动荡与冲突。唐太宗本意立李承乾为太子,但又中意于李泰,最终导致二子势同水火,两败俱伤,不得已而立李治为太子。李治性格懦弱,承受不了宫廷斗争的压力,因此唐太宗开始剪除寒族地主出身的大臣,转而倚重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呈现出保守化的趋势[16]。选择李治为太子,也就注定在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中,李治屈居下位,也为后来武后执政期间对宗室的滥杀和武周代唐埋下伏笔。玄宗之后,从制度上遏制住宗室乱政的根源[17],但是也斩断了皇家襄助中央政府的能力。如果指望着教育使皇子变得温柔敦厚,成为解决皇权更迭中的问题的最佳或者唯一手段,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教育毕竟为皇权之递嬗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影响到宋代对皇子的安置和使用
从武则天时候起,一则是皇子年龄小,一则是皇帝的溺爱,很多皇子多不出阁,一般在京城居住。皇子们长大以后,对于人间冷暖知之甚少,至于如何治国齐家,更是不懂。唐玄宗之后,皇子经年居于城中,对于政治的影响逐渐式微。所以,当掌握地方军政大全的节度使威胁中央政权时,唐皇室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唐代皇子们的悲惨遭遇和政局的动荡给了宋代统治者以启发。有宋一代,皇帝对于将要继承皇位的太子,总是给其安排锻炼的机会,使其具有相应的能力和威信,宋代的绝大多数皇帝都做过开封府尹和东京留守[18],这基本断绝了庶子或者藩王觊觎皇权的希望,保证政局平稳的运行,这一点是和唐代截然不同的,可以看做是对唐代皇家教育的一种反动。
(三)影响到五代以后的政局,最终出现宋代文教治国的局面
过去,讨论唐代中后期以及五代的混乱,大多把原因归之为藩镇割据,导致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从教育的角度着眼,则是皇家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韩愈的《送董绍南序》描绘出仕途不遇、欲为藩镇效力的读书人形象,昭示出地方教育的失败。其实不仅地方是如此,皇家教育亦是如此,教育上的失败或者说是教育方针与宗室政策的失败,决定了皇家子弟在政局变化中只能充当看客,既无力于保护自己,更无力于保护中央政府。即使遇到有心重振中央气象、恢复中央权威的皇帝,因没有接受过系统而又完善的教育,往往措置失当,反而激发更大的矛盾,引起内乱,导致生灵涂炭、国力衰竭。唐德宗时,锐意削除藩镇,采取积极的政策,不知进退,终至酿成大祸。吕思勉先生对此评价说,“不知进退,遂至能发而不能收”[19],可谓中肯之评论,即清楚反映出德宗幼时接受教育之效果。五代可以看作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的教育,同样乏善可陈,甚至更为不堪。历四朝之冯道,史载他“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20]。这只是整个五代的一个缩影,也是五代乱世的根源之一。因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故而无廉耻之心,亦无匡正时势之心,只是与世浮沉,徒耗时日。因而,五代的政局之败坏,在唐代皇家教育丧失其功能的时候,便种下一因。
时间下延到北宋,皇族教育又是一变。为巩固政权,北宋一代,皇家教育极为重视文教,皇帝都是熟读经书、尊崇儒家,赵匡胤手不释卷,宋太宗饱读诗书,宋真宗是诗人,宋徽宗、钦宗二帝均是著名书法家和画家,这些都是与皇家教育的培养有一定关系,形成了整个社会好学、兴学的好风气。北宋文教之盛,远非唐代可比,固然有前后时代上的差异,但是作为对唐代皇家教育失败的反动,采取“文教治国”的策略,可以说是从唐代皇家教育中吸取的经验。
参考文献:
〔1〕〔6〕〔7〕〔9〕〔10〕〔12〕〔13〕〔14〕〔15〕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2530,2558,2433,28,4941, 4942,735,2642,762.
〔2〕〔3〕〔4〕〔5〕欧阳修.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3558,3588,3564,3574.
〔8〕李岩.三教争衡与唐代的学术发展[J].社会科学家,1994,(5):30-35.
〔11〕王永平.试释唐代诸帝多饵丹药之谜[J].历史研究,1999,(4):179-182.
〔16〕孙钰华,盖金暐.略论唐太宗的太子教育[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8(4):54-58.
〔17〕谢元鲁.唐代诸王和公主出阁制度考辨[A].唐史论丛12辑[C].三秦出版社,2010.29-49.
〔18〕王瑞来.论宋代皇权[J].历史研究,1989,(01):144-160.
〔19〕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282.
〔20〕欧阳修.新五代史[M].中华书局,1974.614.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