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野下理工类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研究

2016-05-30 21:27:57朱荣臻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工类通识体育锻炼

朱荣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推进,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作为大学中重要的素质教育形式之一,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与教师的普遍关注。体育素质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必要方式。在通识教育理念盛行的背景下,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高尖人才,而是转变为培养人格健全、素质优良、能力均衡的完备型人才。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质以及体育教学方式展开了调查,并详细地指出了现阶段理工类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解决现存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 键 词] 体育素质;教学模式;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9-0073-01

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既符合现代高校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又顺应了目前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其“培育完整的人”这一教育目标对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体育是各大高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基础技能类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在提高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锻炼意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体育素质教育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不到位,对实现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阻碍作用。本文以理工类大学为例,浅析我国普通理工类高校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一、理工类大学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现状

现阶段,各大高校都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高校对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调查发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在被调查的理工类高校中,有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高校都在校区内新建了大型体育馆,为学生进行日常训练、体育教学、比赛竞赛提供了场地支持。

在体育教学方式方面,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实行分模块进行体育教学的方式。在选课前,教师将体育项目进行划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分类教学、统一测试。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多重选择。

二、理工类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体育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

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体育素质教育相比于专业学科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虽说大学体育属于公共课程,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存在体育课课时较少、体育教师素质不高、体育文化培养重视度较低、学生体育意识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有些高校不仅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程度不够,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体育课活动不足,学生兴致不高。

(二)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不到位

经调查研究表明,在被调研的理工类高校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是用来排解无聊情绪、打发课余时间的趣味性活动。大多数学生缺乏一项自己感兴趣又可以终身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也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对体育运动的热爱都比较淡薄,进行运动锻炼也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短暂性。

三、促进理工类高校学生体育素质提高的方法

(一)实现个性化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理工类高校的体育教学组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教育时一般采用统一的培养机制,体育教学中对年龄、学科、性别以及身體状况都不加以区分。因此,各大高校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个性化教学,在现有的系统培养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各自的特征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供同学们选择。顾及每一位同学的身体素质和个人特征,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体育锻炼中取得不同的收获。

(二)调动学生对体育素质教育的兴趣

现阶段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大多是在学分需求和学校要求的强制下进行的。笔者调查结果显示,真正凭借兴趣自发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剩余百分之七十的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较弱,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趣味运动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多向学生讲述体育运动的有益之处,让学生真正将培养体育文化素养与提高自身能力结合起来。学习还可以增加体育课课时、提高体育课程学分比重,以此来加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力度,让学生逐渐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行动。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体育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在教学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定位不够准确。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只是教师与课堂的附庸。这一现象在理工类高校的体育课堂上也普遍存在。高校应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地位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自主研究与发现体育运动项目的价值和趣味。

在通识教育理念盛行的背景下,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高尖人才,而是转变为培养人格健全、素质优良、能力均衡的完备型人才。理工类高校应该顺应社会对于“完整的人”的需要,将大学体育素质教育融汇于文化教育之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冬临,孙景召,李岩飞.南京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培养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109-110.

[2]李赫.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312.

[3]朱慧芳,蔡皿.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92-95.

猜你喜欢
理工类通识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祝您健康(1991年1期)1991-12-30 06: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