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涛
2016年1月13日,全国教研工作会在北京召开,渭南市临渭区教研室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区教研机构代表作经验交流。临渭区教研室负责同志在会上介绍了临渭区全面推进区域教研工作的经验做法。
近日,记者就如何借助教育行政资源搭建平台促使教科研发力、破解农村教育发展难题等话题专访了临渭区教育局副局长邢唯远、临渭区教研室主任杨晓蓉。
教研重心下移缘于“农村”的挑战
记者:领导好,请大致介绍一下现阶段临渭区基础教育的特点。
邢唯远: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全区总人口97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在校中小学生8万名,在职教师6700余名,其中农村教师3100余名。当前,临渭区基础教育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农村”特征:
一是农村学校占多数,且规模小、布局分散。据了解,临渭区共有中小学163所,其中农村校118所,占三分之二以上;全区小学119所,农村校94所,其中79所为教学点,教学点占全区小学总数的66%。教学点规模较小,学生人数普遍在百名以下,教师人数普遍在5-9人。
二是农村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全区农村学校教师人数少,年龄老化(偏远学校50岁以上教师占到60%以上),难以形成教研群体,因此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传统,教师整体专业素养不高。
三是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农村小学教学点与中心小学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记者:鉴于以上特征,临渭区教研工作的重心就瞄准基层学校和教师?
杨晓蓉:是的,这种鲜明的“农村”现象,给全区教研工作带来了三大挑战。一是教研指导任务点多、面广、指导分散,仅凭教研室独家力量难以完成所有学校的教学指导;二是乡镇和学校一级对教研工作指导不得法,教研内容局限,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农村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三是校本教研往往陷入低层次研讨,教师教研兴趣不高。
因此,我们将教研重心下移,以服务农村中小学为中心,创造多种条件,搭建交流平台,强化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探索农村教研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扎实推进学校教研工作,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研工作着力破解“农村”难题
记者: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基层学校,临渭区教研室建立了什么样的机制开展研修工作?
邢唯远:临渭区教研室从实际出发,尝试建立了两种机制开展研修工作。
一是组建校本研修城乡共同体。2013年,区教研室选取了师资力量较强、教研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的13所城区学校为核心校,分别选取不同区域的5~9所农村学校(不包括教学点)为成员学校,组建了13个校本研修城乡共同体。至此,73所农村学校在核心校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共同体建立初期,其工作重点在组织教师培训和观摩,主要有四种培训形式:核心校组织农村教师听取外聘专家和“本土”专家讲座;定期观摩核心校教研活动;组织农村教师到核心校进行“影子培训”,全程跟岗参与核心校的学科教研活动;由核心校面向成员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这样的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虽然也有一定效果,但成员校及教师参与活动比较被动,研修成效受到影响。为此,区教研室完善了各项工作机制,采取“任务驱动式”研修形式,共同体各成员校共同确定研修目标、内容,分头承担研修任务。具体做法为:农村学校轮流担任研修活动的“承办方”;每次活动,每所农村学校均为承担者,需承担任务;共同體内所有学校同年级同学科组成大“教研组”,定期研讨。因为有任务驱动,农村学校教师由受训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每次活动,必须有准备,有发言,有展示,在完成任务中思考更多,参与更多,收获自然更大。
二是建立乡镇联片研修机制。临渭区的79所教学点规模小,研讨交流范围过窄,教研工作难以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区教研室在乡镇建立教研中心,统筹管理小学教研工作,牵头将中心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组织起来开展联片教研,针对教育教学中小而实的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并形成以镇为单位的大教研组开展学科研讨活动。
联片教研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教研中心定期组织到教学点进行教学常规调研,搜集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确保联片教研更加符合实际需要;针对整理、分类的问题,安排中心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集中教学点的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打破学校界限,将全镇中心小学、教学点教师按学科组成大教研组,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校本研修城乡“共同体”的建立和乡镇联片教研机制的形成,一方面弥补了全区教研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学校“孤立”教研的模式,形成新的教研群体,优化了研修的平台,活动的针对性更强,形式更灵活,农村教师参与的机会增多,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共同发展,使农村教研无“盲区”。
多措并举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
记者: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区教研室如何通过教研活动服务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杨晓蓉:农村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关键。为此,临渭区创新方式方法,多措并举服务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工作室研修机制。为了实现教学能手持续发展与农村教师专业引领的“双赢”,2014年开始,临渭区遴选优秀教学能手,面向全区公开选拔341名青年教师为成员,建立了32个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从农村教师的实际出发,放宽基本条件,吸纳了170名农村“种子”教师进入工作室。并根据农村学校需要,将15个工作室直接建在农村学校,扩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参与率,使附近农村学校教师也能就近参加工作室活动。
全区出台了《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管理办法》《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量化考核实施细则》等,并为工作室提供专项经费,满足业务活动需要;为方便学科教师,尤其是农村学科教师参加工作室研讨活动,我们还设立全区“大课表”,规定了“每周学科活动日”,使全区所有学校主要学科每周都有半天集中活动时间;另外,我们还组织工作室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菜单式送教”活动,提高了研讨活动的针对性。
2015年3月,临渭区成立了11个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 94名年轻后备干部进入工作室(其中农村学校占65%),由优秀学校管理干部组织考察、交流、观摩、研讨等活动,加强对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当年12月,全区成立了7个班主任工作室,70名年轻班主任为成员(其中农村学校班主任36名),目前,机构正在完善中。
二是组织“浸入式”培训。为加快义务教育阶段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区教研室从2015年起策划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青年教师“341浸入式”全员提升计划,即利用三年时间,组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40岁以下的2600余名青年教师到基地学校参加一个轮次(三周)的研修。因为参训教师要融入基地学校,全程跟岗,故称“浸入式”。
与“工作室”重在发挥优秀教学、管理人才的作用不同,“浸入式培训”重在发挥全区龙头学校的作用,重视行为跟进,将研修做实。在研修中,我们将基地学校教研成果变为青年教师学习的生动教材,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基地校的常规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并参与基地校校本教研活动等。如渭南实验初中安排骨干教师为学员们详细解读“问题探究式”课堂,就问题设计与任务驱动组织观课评课研讨交流;前进路初中组织学员参与“一课三上、五维观察”,通过三次磨课让学员们熟悉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使用。
“浸入式”培训构筑起青年教师与基地学校优秀教师合作学习的桥梁。这种“草根式”培训,使青年教师在三周时间里全程观摩优秀教师常规工作,与他们展开民主平等对话,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教学行为持续跟进。目前,培训已经开展了5期,参训学员达500余名,其中325名农村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和教师反响良好。
三是新入职教师培养计划。近三年,全区新入职教师171名,全部被安排在农村学校任教。为了给这些教师创建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尽快提升新入职教师的教育素养和业务能力,并引导新入职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临渭区教研室制定了新入職教师三年培养计划,对全区中小学新入职的教师开展为期三年的业务培训。
新入职教师的培养以自主研修、集中培训和工作室跟岗为基本形式,以教育通识、课程标准、学科教材、教学常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管理为基本内容。这里的工作室跟岗指的是新入职教师参与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开展的读书活动、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后研讨、专题论坛、网络研修等活动,时间随工作室活动计划进行。新入职教师大多学历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通过有目的地培养,缩短了他们的“适应期”,这些年轻教师很快成为农村学校的骨干力量。
记者: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
邢唯远:一系列举措的落实,改变了基层学校和教师的面貌,农村学校教研悄然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良性轨道,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在渭南市教师年度业务知识能力测试、省市赛教以及各类教学活动中,临渭区教师表现突出。2015年,全区有2名农村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12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学新秀,21名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65名教师被评为全区教学能手。
今后,我们将继续立足区域实际,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内容形式,为深化课程改革、服务教师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谢谢邢副局长和杨主任接受我的采访。祝愿临渭区的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