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卉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各大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之一。然而随着网络技术和Web2.0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目前本课程教学和实践已经很难满足各学科学生的需求。本文正是在对本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当下互联网和大数据资源,提出了“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和实践改革的新想法和新思路,以期实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形态和新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建设;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64-02
一、引言
随着Web2.0带来的飞速发展,工业4.0时代的不断逼近,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与传统各学科专业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运用越来越紧密,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了得天獨厚的优势。
所谓挑战,即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新滞后的理论教材、缺乏个性化特色的统一实践指导内容,使得现有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需要、无法承担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高信息素养的重任,急需改革和重建。所谓优势,即创新2.0下带来的互联网的新业态为“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目前,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唯一广泛在所有学科中进行的计算机基础和普及性的教学,也是各个学科学生能够系统性接触计算机学科最早的且唯一的途径。我们何不利用这个最好的契机,为学生埋下一个优良的“互联网+”思维模式的种子,等到各个学科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之日,必将成为“互联网+”学科模式之种子开花结果之时。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都是面向大一的新生,由于其生源地的地域差异和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往往导致该课程的授课对象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而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当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却采用统一的理论教材,统一的上机实践指导。另外,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仍主要以大班授课、教师讲授为中心,采用“集中上课+上机实验指导”的教学模式。因此,这样的现状必将导致学生学习的两个极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枯燥并且毫不实用,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对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会感觉教学进度太快,内容庞杂、晦涩难懂。
三、“互联网+”模式的概念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所谓“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
“互联网+教学”,则是在“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将基于云的教育服务、云端一体的技术设施,以及互联网信息平台相结合,为教育及教学创新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我们可以利用云端做认知工具,也可以用云端来共享教育资源,还可以支持探究性学习、一对一学习、游戏化学习,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来,在网络化的教学互动平台上,师生的交流更加自如。
四、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
当“互联网+”模式运用于教学课程的时候,互联网对该门课程变革的作用是非常明显。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而言,我们希望打破以往只有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新的模式是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三部分主要的基础知识,即硬件基础知识、软件基础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作为该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将教师讲授、网络慕课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每一节课都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安排学生对自己研究内容进行分享,最终理论知识考核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
另外,我们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专业应用、“互联网+”创新实验三部分内容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延伸内容。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五、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设计和实践指导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各部分基础知识我们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慕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研究内容产生初步的理解,而后在网络平台上推荐各个研究方向优秀的网络慕课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侧重点的学习,并且可以把学习心得分享到网络平台上,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而后,通过设计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下是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各部分内容设计:
(1)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什么是计算科学;什么是计算机科学;图灵机,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存储程序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数制与运算,布尔逻辑与门电路,计算机组成(CPU、存储器、I/O设备、系统互联),指令系统及执行等。
(2)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协调机器的活动),软件工程(软件生命周期、模块化、人机界面),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基础、关系模型),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结构问题(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GOTO语句的问题等);语言的语法和语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C++、Java)等。
(3)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分类;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开放系统互联模型即ISO模型);数据如何在网络各层之间传输;计算机网络协议介绍(包括TCP/IP协议等)。
(4)“互联网+”技术:新型互联网技术内容(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等)。“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与新模式研究。
(5)“互联网+”专业应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将目前该专业与“互联网+”模式所形成的新产业与新业态的经典案例与学生共同分享,引导学生设计和创新“互联网+”本专业模式下的新构想。
(6)“互联网+”创新实验:搭建网络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和访问该实验平台中的内容和数据,并且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教师可以在该实验平台上对学生的实验构想和实验内容进行点评和指导,实现线上指导与线下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模式。
综上,新型“互联网+”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工作改革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将以网络化、多样化、个性化为着力点,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方式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形成合力,以达到培养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OB/OL].(2015-07-01).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5/09/nw.D110000gmrb_20150509_2-06.htm?div=-1.
[2]马化腾两会提案大谈“互联网+”[OB/OL].(2015-06-21).
http://www.netofthings.cn/GuoNei/2015-03/5507.html.
[3]刘艳莉,孙雨耕,葛宝臻,等.符合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0,(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