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2016-05-30 13:22郭峰马文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隐性政治

郭峰 马文娟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复杂网格构成的系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种类繁多。其中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在于突破教育环境的内部视野,放眼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本文将从隐性教育的发展历史、含义及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和具体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39-02

一、隐性教育的发展史和概念

隐性教育的观点发源于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可见,波兰尼把前者称之为显性知识,后者为隐性知识。美国教育学家马丁·杰克逊在波兰尼的研究基础上,把隐性知识的外延扩大到教育学领域。他于1968年提出了学校生活环境中的“隐藏课程”理论(Hidden curriculum)。他认为,一种无显性表象、间接、内隐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受教育者在不经意间受到教育,同时也可以缓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说教和抵触的矛盾关系。

我国古代的教育学理论之中也蕴含着许多隐性教育观点。如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放置于教育环境之中,就能深刻体会到其顺应教育规律,力求循序渐进的无痕引导,通过表象上的无所作为,实则通过默化,最终令其有所为,从而达成最终的教育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意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别人的话语、举动的熏陶和影响,虽然没有刻意去学习他人的做派,但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就像他人了。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指不采取显性的、主观教育目标外露方式,而是通过一种内敛默化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隐性教育的中外理论研究古而有之,有许多值得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鉴的地方。我们把它定义为:隐性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方针的引导下,以多种教育内容的构成,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以动态传递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获取、行为动因、情感本能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教育过程。

二、隐性教育的主要特点

1.内隐性。隐性教育在与传统的显性教育模式相比,其突出特征在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目的都不是明显表露的,而是隐藏起来。教育主体不外露,不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等方式明确表述明显的说教方式去对教育客体施加影响,是在潜移默化的双向互动中展开,使得高校学生更容易受到教育内容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动平等的教育理念。苏联教育家霍母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巧妙地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转化,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

2.个体性。隐性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受教育者个人,教育内容不通过传统的显性教育的方式进行传递,隐性教育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很难清晰描述教育目的和教育所施加的影响,这和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特性相关。受教育者如要获取隐性教育的具体内容,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带有最为普通的意图,在主动接触外部信息的基础上获得教育的具体内容。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能够避免陷入传统的权威式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出现受教育者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状况,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获取教育内容。

3.多样性。隐性教育资源的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应当是多样性的。因为隐性教育的意图是希望教育对象自己感知、自我接受教育,这与传统显性教育教学方式中教育者和教育体制的僵化不同。教育对象不仅能从传统的课堂教育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能够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受教育者独立主体精神增强的时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思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开放性。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天候、随时随地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会议以及一些规章制度的硬性调整和规范。隐性教育往往更能被学生认可。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例如学校悬挂的内容丰富的标语,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内容,报刊栏中的报纸,各种课余文化、体育活动乃至宣传海报等等,这些开放性的内容并没有特别强制学生一定要去了解,去学习,但是学生无意中接收到此类信息,在大脑中留下印记,这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实践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三、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心理特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和社会的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隐性教育模式,能够扩大自身的教育内容范围、教育活动范围,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实施。

1.渗透式教育的运用。渗透式教育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以一定的原则和目标,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把教育的具体内容不留痕迹地渗透在其中的教育方式。通过渗透式教育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自选式教育的运用。高校学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自我完善,使命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适当的条件,提供发现、展示、强化自身特长的平台,促进学生在其优势领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自选式教育主要是借助网络技术、图书馆等作为教育的平台,建立一些学生喜爱的网站,开辟网络教学、校园论坛,制作一些生动活泼、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栏目等等,为高校青年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信息,从而使教育对象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内化、自我提高的目的。

3.陶冶式教育的运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不局限在“教什么”与“怎样教”的问题,而是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承与理解、青年学生的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拓展。陶冶式教育主要是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环境去陶冶高校学生的情操。校园文化是陶冶式教育的重要载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有序、整洁、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生会出现乐学的精神状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激发人的内在潜能。

4.平等式教育的运用。平等式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体现出一种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和双向交流沟通的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平等对话的模式潜移默化地指导正确地“做”以及“做”的技巧,这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逐步摆脱传统的说教型的知识教育与制度教育的桎梏,而且有利于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独立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培养和锻炼其终身思想体系及政治觉悟的能力。

四、如何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

1.利用教师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通过教师自身的修养,充分提升教师的品德,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另一方面,加大提升教师品德培养的力度,引入教师品德修养评价机制,使教师在道德实践中对自我品格进行升华,这样会使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同时学生也会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利用规章制度的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校规和校纪,在校园生活中,使大学生在自我约束和外在约束两个层面上相互协调,并在相互融合中塑造出优秀的思想品质。在制定学校管理规定过程中,调研学生的接受程度,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集思广益,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制度。

3.利用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作用,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把所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到广阔的生活实践中,能够提高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学生亲身参与了各种社会活动,才能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身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五、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潮和教育理念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内在品质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铤.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

[3]张祖华.论高校德育中“隐性德育源”的开发[J].职业时空,2010,(09).

[4]欧阳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分析[D].硕士论文,2013.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隐性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