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反例”,就是故意变换事物的本质属性,从反面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兼顾正反两面来辩证的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充分的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思维品质得以培养。
一、前馈控制——“诱”
前馈控制就是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估计学生学习某项知识时可能会发生哪些错误,在所发出的信息尚未发生认识偏差之前,先把这些错误呈现出来,诱导学生思考、分析、比较,从而预前实行控制。教师据此可设计一些易错的习题,可把潜在的错误诱发出来及时给予改正,例如:
32=?(易误想为3×2);
-2a2与(2a)2、-a2与(-a)2、(a+b)2与a2+b2的比较;
甲车比乙车多拉煤1/5,乙车比甲车少拉煤几分之几?(易误认为乙比甲少);
计算86-85×=1×=,
0.35时=?分(易误化为35分)
……
出示这样的错误,通过“错误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等连续启发,使学生明确错误的根本原因,并懂得怎样防止这样的错误,这等于给学生后继学习注射一剂防疫针,增加学生的免疫力,把易出現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反馈矫正——“拔”
“反馈矫正”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可以纠正和控制已经发生的错误,有效地治错防错,“化错为利”、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例如,在学生解答工程问题时,可以出示一反例:“一项工程,甲单独做小时完成,乙单独做需要小时完成。如果甲、乙合作需要几个小时完成?”学生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作出1÷()=(小时)这种形似而实易的错误解答。教师可组织学生思考、辨别、分析错误在哪里及错误的原因,从而得出“()”的正确解答,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找错、议错、辨错的过程中,会从中吸取教训,防止知识泛化,防止差错,发展比较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在运用反例加强反馈回授的全过程中,一般程序是;“比”——观察促比较,“思”——启发促思考,“辨”——分析促辨别,“改”——反馈促回授。.
三、从组建构——“悟”
教学实践表明,由于思维定势或知识的负迁移所导致的“反例”,对于学生来说,会使他们从内心产生一种寻根求源的强烈愿望。一般来讲,这种“反例”都是促进学生认真思维的强力杠杆,教师只要自觉加以巧妙运用,就会成为学生前进的铺路石。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计算时,出示这样一个反例,“有一个圆形铁片,它的半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与周长相等。可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学生在主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作为“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的快乐,并能悟出错误的原因,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对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加以对比、辨析,不仅能提高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而且能提高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可辨别程度和清晰性。从而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主动地将“教材的知识结构”从新组建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由于反例有较显明的直观特征,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易为学生接受,所以是消除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正确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思维发展。但要注意以两个方面:
第一,提供的反例要典型恰当,典型反例的恰当提供,可使错误“防患于未然”,把将发而未发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学生认识假分数后,可出示典型反例“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然后让学生判断,当学生贸然判断这句话是正确时,教师可不忙于纠正,而是启发学生“想一想假分数的意义,假分数有几种情况”,引起学生对假分数作数量上的思考,致使学生很快悟出自己判断错误,教师又通过“错在哪里”的追问。引导学生从假分数的两种情况来作深入的分析,从而纠正“以编概全”的逻辑错误。
第二,运用反例的时机要恰当。当学生初步形成的知识巩固程度较差,最容易向邻近的知识、概念泛化,此时故意提供的反例,通过及时的比较思辨,可以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省中引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因此,它一般要安排在正确的知识初步形成以后运用。因此在对事物的首次感知时,不宜将反例与变式的肯定例证一并提供,否则,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非本质信息,反会冲淡和干扰学生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感知、分析、综合与比较,影响概念的抽象与概括。反例可以单独提供,让学生辨误论错,从而强化理解,也可加在概念的肯定例证中呈现,组织学生比较思辨,如让学生把下面式子中表示x和y成正比例的式子挑出来:(1)xy=6,(2)=6,(3)=y,(4)6x=y,(5)x+y=6,(6)=x,(7)x=6y。学生在这种综合情境中,可引起对知识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推动理解进入更高的概括化程度。
第三,建立实行教学前馈制度。为了充分发挥好“反例”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应建立实行有效的教学前馈制度,即教师善于在学习新知识中发现反例、批改作业时记录反例、学习辅导时狠抓反例、复习开始前整理反例、进行备课时利用反例,并通过写课后教学札记、作业批改记录薄等形式获取前馈信息,进而在教学全过程中优化反馈策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