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缺失原因及对策探析

2016-05-30 02:09赵艳芳张萍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精神需求农村地区

赵艳芳 张萍

摘 要: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加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已得到基本保障。相比之下,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成为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低的关键。本文在分析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同时,分析了农村养老精神需求缺失的原因,并对未来如何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精神需求 农村地区 空巢家庭

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认定为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志。根据我国“六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总量达到1.78亿,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3.26%,从城市、镇、乡村来看,乡村的老年人规模最大,为9930万,占乡村总人口的 14. 98%,农村老年人规模最大,但是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养老服务,努力使广大老年人安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既包括物质上的满足,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富裕。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基本达到全覆盖的发展阶段,这说明在我国农村已实现全民基本保障,加上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实施,农村老年人享受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已基本实现,而距离老有所乐的最高层次目标相差甚远。

一、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现状分析

1.农村老年人普遍感到孤独。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10.2%的农村老年人感到不幸福,35.1%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在独居的农村老人中,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达到55.0%。

2.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农村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奉献了一生的老年人本应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享受人生最后的幸福时光,但是农村老年人生活内容却单一无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上老年人自身条件限制,如一生都处于体力劳动、受教育程度低等,城市人参与的娱乐活动如老年教育、书法绘画、观看艺术表演、旅游等在农村地区很少。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消遣闲暇时间方式仅包括:看电视、聊天、下象棋等,部分老年人甚至没有电视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其无味。

3.农村老年人自杀情况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9年统计,中国农村死亡者人数占全国自杀人口的80%,其中,65岁以上的自杀人数是农村平均自杀率的5-7倍。由此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自杀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人在很大程度上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我国农村地区养老精神缺失原因探究

老年人精神赡养支持力来源可以来自家庭、社会和自我,而我国农村地区,家庭赡养功能下降,社会机构和养老事业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精神需求的特殊性决定很难通过自我满足来实现,因此,农村地区老年人精神需求支持力来源处于真空状态。下面具体分析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缺失的原因:

1.農村地区家庭养老精神抚慰功能大幅度下降。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一致认可家庭对于养老功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家庭养老功能的降低更加突出的不是物质供养,而是对老年人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漠不关心。依据老年人日常生活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可将老年人分为“家庭照料”型、“不完全自理”型和“完全自理”型三种层次。前两种类型老年人基本可自理通常与子女分开住,“家庭照料”型老年人指患病老人、高龄老人等,需要完全依赖子女照料老年人的日常起居,此时,子女迫不得已才选择与父母同住,农村地区家庭养老精神抚慰功能下降首先表现在时间照料上。一方面家庭在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家庭在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的作用又是不可替代的。

2.空巢家庭的数量居高不下。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空巢家庭数量占比高达48.9%,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专家预测,截止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3亿,其中,空巢老人家庭数量占比达90%,意味着中国将面临2亿多的空巢老人数量。受农村生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农村地区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多,这不仅增加了农村地区空巢家庭的数量,而且延长了空巢期,比如当子女外出求学时,空巢期会提前到来。空巢数量居高不下使农村老年人无法依靠家庭满足精神需求支持力来源。

3.我国传统“以孝至上”的文化理念逐渐淡化。《孝经》道:“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在加快农村大众群体生活节奏的同时,也使广大农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转变,尤其体现在对老年人精神需求表现出冷漠态度,我国传统尊老、养老、敬老的孝文化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农村崇尚的“分而不离的代际居住模式”,年轻人在重新组建核心家庭以后,更加关注小家庭的生活质量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与老年人的情感联系越来越少,使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无处宣泄。

4.社会养老组织在农村地区的缺失。在我国,一方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以及其它社会服务团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依然较小,因此,去养老院安度晚年的想法对农村地区老年人来说是不现实的。即使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有少数养老机构,但是由于收费标准相对于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较高、老年人传统意识觉得进入养老院间接体现了子女的不孝等原因,老年人往往不愿意在养老院安度晚年。

5.政府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当前,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晚年生活质量不高,很大原因是由于政府未能够发挥在养老方面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农村老年人的政策制定不完善,由于上级政府重视不够,更没有将此作为县乡级政府的绩效考核标准,上行下效,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被忽视;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中西部农村地区由于资金缺乏,没有专门提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适合老年人的娱乐设施等硬件器材;三是很少引导下级政府关注当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将社区组织老年集体娱乐活动的次数作为文明村的考核标准、将当地老年人对社区、政府的满意度与农村领导的工资水平挂钩等。

三、满足农村地区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建议

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生活质量,同时涉及到人际关系和代际关系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无论从老年人个体,还是社会和谐角度,都必须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现就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1.大力宣传我国的孝道文化。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是否孝顺在老年人精神需求是否可以得到满足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关系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亲情交流为老年人带来的精神满足度是社会服务机构等外部条件不能替代的,尤其在当前中国广大农村社会服务不完善、社会机构稀缺的条件下。因此,农村地区有必要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当然,孝文化需被赋予新时代的特殊意义,不仅指传统上使父母老有所养,更包括满足老年人的特殊化需求,使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老有所乐”。

2.发挥政府在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主导作用。保障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等特点,从目前我国的国情出发,政府首先需承担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责任。第一,出台针对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法律法规,用法律规章制度保证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第二,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娱乐设施、文艺表演的缺失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限制了老年人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渠道。政府需增加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投入,如坚持公益性原则加大养老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并引导养老机构增加服务内容;为农村地区免费提供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娱乐设施;

3.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减少空巢家庭数量。农村地区空巢家庭绝对数量大,是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重要原因,追根揭底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年轻子女为保证生活水平外出务工,使为社会、为家庭奉献一生的老年人处于与子女隔离的孤独状态。据中国新闻网今年2月23日报道,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务工人员不再选择异地打工,而是回归家庭,留在当地发展。因此,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增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能够有效抑制我国农村地区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长现象。进而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照料老人日常起居、时常倾听父母心事的可能性。

4.發挥农村社区在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的功能。社区既是能够整合政府、家庭、社会、个人等农村各种资源的最佳载体,在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又具有地缘优势,使老年人能够实现在熟悉的环境下实现精神需求满足。农村老年人的交流对象往往局限于老伴、街坊邻里、亲戚;由于身体不便也都很少走出“村子”,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资源极其有限。社区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弥补老年人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如定期举办“孝子孝媳”评选活动;组织老年人公共活动,如打麻将、象棋比赛、故事演讲等,使老年人在参加公共活动的同时感受到老年乐趣。

5.大力推行互联网+养老。在“互联网+”大时代环境背景下,通过登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等,建立农村老年人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包括老年人饮食、医疗、心理需求等,如为患有不同病种的老年人设计不同的餐品等,多方位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在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实行农村老年人精神缺失登记制度,通过创建线上解决方式,由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引导老年人的思想转变,为老年人化解心理诟病,作为家庭精神赡养弱化的补充,这将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传统的“养老”,目的是向“享老”转化,让即使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也能有一个幸福、健康、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3]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农村妇女与自杀[M].世界卫生组织简报,2009,(87):885-964.

[4]陈芳,方长春.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与出路: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4,20(01):99-106.

[5]黄于扬.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及社会支持的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2.

作者简介:赵艳芳(1992—),女,河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2015级社会保障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张萍(1992),女,山西人,陕西师范大学2015级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精神需求农村地区
新媒体时代媒体功能转变研究
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知识型员工精神激励研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大众文化发展趋向探究
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立足功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