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倪燕 王自敏 张德红
摘要: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高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文章以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目的,探讨了中高职有机衔的途径——建立有效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改革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shortage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Vigorously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Articles for the purpose of optimizing the high skill talented person's raise, discusses the way of the organic bit in vocational building effective cohesion in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Connecting; Curriculum Reform
1.引言
“衔接”基本意思是将事物首尾连接。在本文中的“中高职衔接”是指将职业教育中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承接起来,减少教学中的重复,形成递进教学系统进而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只有构建有效的中高职衔接以及合理的职教体系才能提高整个职业教育质量。
中高职衔接教育这么多年,我国较成功的教育模式有五年一贯制、“3+2”或“3+3等,也有个别学校自定的“技能优胜晋升”模式。我校采用的是高职为主,中职为辅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中职学生要进入高职学习,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初中毕业时直接报考学校的五年制专业在五年学习中完成中职和高职的教学内容;另一种是报考学校的中专,三年后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高职学习。分析我校的两种中高职衔接模式,整体看来,中高职的衔接问题较多、困难重重。
2.中高职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探索中高职衔接问题,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问题是在中、高职两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严重脱节。不管是中职阶段的教育还是高职阶段的教育都没有涉及到教学知识的递进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因此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设计适合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结构是现今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的主要途径。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点与难点均在课程设计。主要面临的难题有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较低中高职衔接缺乏基础支撑、非专业对口衔接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中课程设里和教学内容重复以及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中高职衔接缺乏内涵支撑等。
3.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改革设计
3.1中高职衔接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需要分析的是教学的对象、教学条件、学生将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中高职衔接主要分析的是教学的对象。
高职的招生对象主要由普高生、中职生和中专生组成。为了做好中高职的衔接工作,针对进入高职的新生需要因才分班,所谓因才分班就是将入校新生第一步按照普高与职高类,第二步在条件允许(学生人数满足再次分班)的条件下将普高上来的学生按照文科班与理科班分类,将职高类学生按照对口与非对口分类。这样分班,以便安排学生的教学,促使中高职的有机衔接。
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改革设计
根据不同的分班情况重新规划课程体系或是将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组。比例对于高职存在的基础公共课可以以在班的方式集中教学。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可以以小班的方式分开教学,对已有专业基础知识中职或中专上来的学生加强核心技能的训练,加深教学难度。以数控专业为例,对于普高进来的学生安排的课程如表1所示。不管衔接的课程体系怎么改变,需要遵循的是课程无删改,也就是说通过中高职衔接后,并没有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增量,保证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实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要优化课程体系,因才分班,因人施教就能让中高职有机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 J].职业技术教育.2011.
[2]张象袁. 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3]徐国庆. 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 J].江苏高教.2013.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改革论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01.
[5]吴海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机械职业教育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