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宁夏精神的文化底蕴

2016-05-30 21:48:52狄国忠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

狄国忠

摘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文化,以及宁夏的长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构成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的文化之基。

关键词:宁夏精神;文化;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6-004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时提出,要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在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切实落实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四个宁夏”的新时期,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对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宁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和具体化。“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表现。

首先,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处理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的总则。《易传》开篇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讲述“天道刚健,周而复始,永无止息”的道理。古人认为,天道的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按照固有的规律进行。《周易·条辞传》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强调宇宙的根本特质是“生生不息”,人应该用“天人合一”精神,培养自己刚健有为、自强自立的主体精神,以天地宇宙为精神渊源和效法对象,像日月星辰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刚健运行。

其次,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激励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努力拼搏、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就有女蜗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故事。在《论语》、《孟子》中,孔孟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要求人们时刻努力,牢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外,孔子提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出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思想言论,都蕴涵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儒家思想的自立自强、刚正坚毅和不断进取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因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

再次,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历代的儒家学者在描述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时,特别强调“一个重要的内容和突出的特点,则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1]。《论语·子路》中有“刚毅木讷,近仁”,其中,“刚”是坚强、自立、独立不屈;“毅”是遇到艰难险阻、困厄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中庸》第十章提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因此,体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刚、毅、强,是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的具体表现。

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是革命红色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革命红色精神文化的产生,是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精神历史发展脉络中闪亮夺目的组成部分,是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钱穆认为,“中国文化不仅由中国民族所创造,而中国文化乃能创造中国民族,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民族”[2]。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特定结构规定的系统,并逐步凝练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此影响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及其现实行为,成为本民族薪火相传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精神文化。“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我国红色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井冈山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大胆突破,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围绕工农武装割据这一中心任务和人民军队建设的经验,形成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敢于胜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艰苦卓越的斗争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谱写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诗篇。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赞誉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本世纪(20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3]在长征极度艰苦的条件下,铸就了“坚定信念,革命必胜;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团结统一,顾全大局;患难与共,爱护人民”的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围绕当时抗日救国、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形成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中,我党围绕着当时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实现由农村向城市、由革命向建设的工作重心转移中形成了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包括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兩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人民参政)的民主精神、两个“善于”(善于打破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深化、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红色精神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内涵上具有很多共同点,即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统一的团结精神等。正是这些内涵一致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红色精神文化,构成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的文化之源。

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是宁夏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宁夏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早在二三万年以前,人类就在此地生息繁衍。宁夏是历代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争锋交融的重要区域,也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宁夏是一个移民地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在此融合演化、传承文明。宁夏的这种历史时空背景,孕育了宁夏独特的区域文化。宁夏南部地区的六盘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在六盘山曾写下《清平乐·六盘山》的壮丽诗篇。宁夏也是红军西征的主战场。红军长征时在宁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的文化基础。

首先,宁夏独特的长城文化滋养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游、河套西部,三面环沙,自古为边塞要地。由于区域地理位置和战略要塞的原因,在秦至明的不同历史时期,宁夏境内都修筑过长城。目前,中国自秦至明的历代长城在宁夏皆有遗址。宁夏南部固原市境内的战国秦长城、秦长城,以及宁夏北部的秦长城、汉长城、隋长城、明长城等全长达到1 507公里。由于宁夏长城囊括了中国历代修筑的长城,被誉为“中国长城博物馆”。宁夏境内的长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是历史留给宁夏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宁夏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见证。因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非常形象生动地道出了宁夏独特历史地域文化特点。

其次,宁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艰苦创业精神彰显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在宁夏的历史上,从远古时期的水洞沟文化,到秦朝以后的黄河文化,再到现代的移民文化,都蕴含着一种开拓进取与创业奋斗的精神。据测定,距今38 000年或34 000年前,水洞沟就有远古人类制造生活生产工具、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大将蒙恬率数10万大军向北推进,黄河文化的创业奋斗精神得以延伸。自秦汉到明清,多个朝代在宁夏实施军屯、民屯、商屯,不但开发了宁夏富饶的土地,而且形成了多元文化。“汉代的典籍里已清楚记载,宁夏是‘五方杂居,风俗不纯的边地。五湖四海的人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也带来了大江南北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创业精神。”[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不同领域的移民,比如三线建设等,宁夏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也带来了各地的区域文化,宁夏的多元文化在新时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党和政府有计划地由南部山区向川区移民,宁夏的移民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因此,宁夏特殊的地域空间,造就了宁夏多民族融合、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格局。无论是宁夏的水洞沟文化、黄河文化、多元文化,还是移民文化,都呈现着一种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的精神。

再次,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所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滋养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在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写下气壮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情怀,在《清平乐·六盘山》一词中引吭高歌“不到长城非好汉”,展示了不畏艰难和勇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给宁夏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赋予宁夏新的文化内涵。[5]宁夏是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地方,是红军西征的主战场。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这段辉煌的历史,留下了宁夏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在红军长征、西征期间,红25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都曾先后途经、转战宁夏。数万红军将士在此浴血奋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贺龙、任弼时、刘伯承、邓小平等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以及著名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马海德,都在宁夏留下了光辉的足迹。”[6]据统计,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的遗址占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时期宁夏革命遗址的一半以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宁夏人民的宝贵精神转化为地方特色精神文化的象征,它以其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继往开来的旺盛生命力,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地发扬光大,并成为宁夏人民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HJ1.4mm]

[1]姜国柱.儒家的自强不息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0(4).

[2]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9.

[3][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15.

[4]薛正昌.地域文化与地方人文精神—以宁夏地域文化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5]李兴元.不到长城非好汉[N].宁夏日报,2014-01-22(014).

[6]傅兴国.弘扬长征西征的革命传统文化,推动宁夏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J].军事历史,2012(5).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谁远谁近?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38:26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