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静
【摘要】:深入产教融合,加大校企合作是促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转型中的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产教研一体化的重要性,也在逐步积极主动地联系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以在转型工作中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文章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对转型中的高校校企合作路径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校企合作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部分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的紧迫性毋庸置疑,转型的共识已初步形成,转型发展,高校是主体。学校能否教给学生真才实学,让学生有好的就业、前途和幸福生活?能否发挥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中心作用?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把握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路径。
一、校企合作对转型高校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是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 是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在高校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校企合作是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应用技术型高校作为一种新的高校类型,既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特点,也要体现出其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特征。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具有理论知识背景,熟悉一线的工作要求,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善于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关键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区别于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问题提供条件,也要区别于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为其了解行业产业前沿发展状况,进行深层次的产、学、研相结合提供基础。 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快速就业做准备,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技术和科研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校企合作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也是我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二)校企合作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可以为其培养自身发展所需的人才。企业依托高校的优质资源平台,可以向高校提出自己所需的人才类型,高校则根据企业所需人才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并协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使得高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所谓的订单式培养。这一培养模式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与高校在成果转化、孵化、人才交流、职业培训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发展潜力与核心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是提升转型高校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资源软件与硬件实力,促進学校内涵发展。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相关资源,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让学生走进企业生产一线,掌握本专业所应会的实践能力并深入了解该行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硬实力支撑的同时,还可以接受高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交流学习,从而形成一支实践能力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企业直接聘请部分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走上讲台,深入教学一线,实现真正的“将企业搬进校园,让经理走上讲台”,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企业变成学校之外的实训基地,强有力地保证了学生可以有效地进入实习,具体形式可灵活采取。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在软硬件的综合基础上为高校的集成特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四)校企合作是保证学生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可靠保障
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有了保障机制。传统的以理论教学学术教育为办学目标的高校,在大学生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该工作岗位的要求,大有“眼高手低”的状况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实践经验的匮乏。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实际脱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千篇一律,办学实际与社会现实定位严重脱节。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利用企业这个大的实践舞台,丰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转化理论知识的能力。从日常的实践学习到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个环节都应该抓住企业不放松,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让学生掌握企业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有效地弥补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强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
(一)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中心
校企双方有各自的优势资源,学校拥有一批理论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企业有一批实践能力强的骨干员工。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建师资培养中心,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互派,学校教学岗位与企业专业实践岗位互轮,学校教师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互换”。
师资培养中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联合成立科研中心、实验基地和实训基地等。通过共建师资人才中心,高校教师可以学习企业的技术管理规程,把行业企业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不断引入课堂。同时,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教师积累实践教学技能和经验。通过挂职、轮岗、竞赛、社会服务、内训和教学实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共建校企“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条件,转型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广泛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和可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如建立校企合作校内实验实训室或企业实习基地,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等实践机会,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遵循共赢的原则是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关键。转型本科院校除了要加强学校的对外联系,通过利用自身优势采取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人员培训、高级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科技服务等合作方式,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调动企业积极性,构建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三)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转型高校应与多家不同性质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建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家组,实现与企业的深层次的合作。深入企业调研的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深入高校教学,与企业专家交流学生培养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把企业的实际要求与应用案例融入本科教学的整个培养体系中,共同设置专业方向,并制定与其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甚至可依据企业需求,为对口企业实现“订单式培养”学生,对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毕业生就业、帮助人才储备和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校企合作,共同推动课程改革
应用技術型本科院校需认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与企业联合共同设计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制订教学大纲,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接,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质量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是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重中之重。转型高校要以强化实践能力为中心,全方位、全过程地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比重。同时,坚持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优化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保证本科生达到学业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总学时和必修课学时,增加体现岗位方向特征的就业方向性课程(选修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古翠凤,王绿原.应用技术型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3)
[2]魏莉,赵纯坚.基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校企合作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23)
[3]康亚华.校企合作,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4(9)
[4]蔡文芬.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
[5]袁君煊.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学术视界.2015(1)
[6]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2)
[7]管琼,杨军,李楠.云南省应用型转型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