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志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前我们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 的能力培养,而常常忽视对学生“说” 的能力训练。这是受过去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各类考试,只考书面表达能力,不考口头表达能力,致使教师在平时忽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学生说话能力低下,上课回答问题语言不准确,词不达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朗读
朗读可使口语得到严格的训练,增强语感,是说话训练的较好方法。讲授朗读常识、提出朗读要求,坚持不懈的朗读训练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方法。有时还采用多种形式:小组比赛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读后相互点评,取长补短,相互提高。朗读内容包括课文和课外文学作品,有散文、诗歌、小说。抓好晨读、早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容,学习语文知识,锻炼提高说话技巧。在讲评作文时,优秀作品让学生在全班朗读,培养语感和朗读水平,借优秀的范文,指导练读,会规范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说话能力。
二、演讲
不定专题,不限范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准备好内容,每堂语文课前或是自习辅导,让学生轮流上台作简短演讲。这样的演讲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吸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实为一举多得。
三、“说”的训练
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创设一种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的气氛。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让学生唱主角,变课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读、钻研、讨论、交流看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试着自行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
其次,要善于鼓励学生,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而“敢说”。其实,每个人都有用语言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冲动和渴望,之所以有时不敢说,主要是因为所处的环境在制约着他,使他在心理上感受到了压力而闭口不言,即使说了也是吞吞吐吐、辞不达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而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充分信赖,在讲课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创设“悬念”,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即使错了也不要盲目批评,而是从适当角度给予肯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满足他们“说”的欲望。
四、课外组织各种比赛
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演讲比赛等,辨论要有起伏,抑扬顿挫,表情、手势也要恰当配合,以增强说话感染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功在平时,非一日之寒!得坚持不懈!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称赞、鼓励、肯定、表扬,增强他们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在组织讲话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训练中还要不断变换形式,以“竞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学生把长期的、严格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转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富有情趣的情景对话活动,在“寓教于乐”中获得口语水平的提高。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貫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语言的魅力,明白口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