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组化管理”是现代班级建设中注重个性教育的一种尝试。本文从小组化管理活动和小组化管理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这两个方面对小组化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小组构建要依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小组活动来提升孩子能力、带动学习积极性、培养互助精神,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通过团队和个人的两个案例说明小组化管理对促进班级建设和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以及班主任要在小组化管理中引导作用,将班级管理推向人性化、科学化、系统化。
【关键词】小组化管理 小组活动 促进学生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是杭州市2014年度教师小课题《基于“小组化”管理下的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实践探索》(课题编号14ZD14050,课题负责人及成员:王凯)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83-03
我们说要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其指向和焦点在于班级。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缺损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主体性活动的班级,是难有“乐园”可言的。针对目前学校管理中的班级建设模式,如何让班级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快乐健康成长的乐园,我进行了小组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小组化管理实践
1.小组构建
依据个性 组建小组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观点: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节奏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以统合方式运作,每种智能与其他智能相互配合运作,以多样的方式呈现。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了解学生个性提供了依据。对于一个新班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其呈现既不是同步的,也不是迅速的。组建新班级时,班主任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个性特点呈现出来。我采用的方法有:小型演讲、小型比赛、小型活动,以及谈话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过程展现他们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一定的了解,为构建小组做好准备。
根据学生呈现出来的个性特点,以“性相近,习互补”的原则组建小组。小组建立伊始,要完成以“取一个个性化组名、定一个小组目标、有一句小组口号和拍一张小组全家福”的四项任务。这四项任务实际上就是小组构建的外在标准。小组的内在标准就是要形成统一的小组努力指向,形成小组合作精神和比学赶帮的互助行动。如某小组,把组名命名为“逆袭”,意在逆境中反击成功,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以弱胜强、充满正能量的精神;某小组以歌曲《破晓》的歌词“我的未来,自己很了”为目标,意为我对我的未来有把握;某小组用“我们努力直到新闻联播大结局那天”的口号说明自己的努力永远不会停止;某小组全家福则是大家奋力一跃,体现出小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确定区域 明确岗位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的活动区域一般采用四大组的自然座位形式。为了更好的开展小组活动,加强组内合作,必须改变原来的活动区域。我班将教室划分为八个区域(如图所示),每个小组每周占一区,例如A组在A区,B组在B区,依此类推,每周按字母顺序进行轮换。组内的安排由组长和组员协商决定,原则是公正公平、纪律制约、学科互补、合作高效。小组活动区域的调换不再是一种学生在教室内相对空间位置的简单变换,而是义务和责任的体现,利用小组活动区域实现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确定活动区域后,还要明确小组每个成员的岗位,承担起建设好小组的责任。一般小组活动由组长牵头,主要岗位有值日生协调员、“三关”(关门、关窗、关灯)员和班级活动协调员,让组内有学科特长的同学担任该组的学科指导小老师。这样小组内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如Victor组,组长CJ负责值日生工作安排,JY负责“三关”,YY和QSQ负责本组班会课的准备、组织和协调。每个组员担当自己擅长学科的小老师(QSQ语文学科、CMX英语学科、CH数学学科、YY物理学科、CJ化学学科、JY地理学科)。
2.小组活动
小组建立后就要开展活动。小组化活动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最有效的是体现在班会、学习和互助活动中。
班会——让小组出彩
班会课对班集体的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的现状是班会课让学生觉得主题单一、参与度较低、不符合时代特征,学生对班会课也缺乏热情。班级小组化管理形成后,我计划的第一项小组活动,是让每个小组申报自己要做的班会课主题,在学校每月德育主题的框架下,将其分类,制定计划表。这样的做法,不仅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拥有了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更关键的是在班会准备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小组活动的认同,达到班会课“育人”的目的。
学习——让小组竞争
普通班的学生,学习偏科现象普遍,要改变偏科现象,往往是依靠学生个体自身的努力。这种单打独斗的学习方式由于缺乏自信和他人的支援,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而采取“小组化管理”后,小组成为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小组之间形成合作竞争的关系。因此,小组同学的学习告别了单打独斗,选择共同作战。小组内单科学习优异的同学成为该组该科的小老师,在方法上提供指导,在心理上提供鼓励,帮助组内同学共同提高该科学习。班级通过贴红榜、小老师、学法指导等多种形式以竞争带动补弱,以补弱促进竞争,从而形成全班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让学习内生一种主动的需求,这是“小组化管理”促进学习的最动人的环节。
互助——让小组凝聚
对于寄宿制的学校,学生一周5天都在校,远远多于他们在家的时间,这是他们以往学习生活中不曾体验的。以往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导致自我管理意识差和生活自理能力弱。加上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不太会换位思考,容易和同学产生矛盾。同时高中学习难度又突然加大,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无法适应导致心态失衡。所以说,在高中的全新环境中,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新生都需要互相帮助才能最快的适应高中生活。实行小组化管理后,小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让他们对小组产生了归属感和责任感,小组互助使小组凝聚。
二、小组化管理促进学生成长
一年来的小组化管理,促进小组集体的成长,也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
以“燚水”小组为例
“燚水”小组,由4个男孩加2个女孩组成,入学初的情况如下:A(组长)中考成绩处于班级中等,各科成绩都略低于班级均分,爱看课外书,是一名博闻强识的男孩;B成绩也处于班级中等,数学和科学是他的强项,但语文和英语较班级平均有很大差距,喜欢钻研法律,脑子中经常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属于有点另类的男孩;C英语成绩较弱,总成绩处于班级中等偏下,但科学特别强的男孩;D的总成绩处于班级前端,英语、数学和科学是强项,而语文较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E成绩处于班级后端,特别是科学非常弱,是个开朗活泼,天性乐观的女孩;F中考成绩是班级最后一名,除了数学外其他科目都相对比较弱,外表乖巧,性格文静的女孩。总体上来说“燚水”小组是一个学习能力属于中等的小组。
在军训期间,该组B同学和菜园小饼组小沈因为训练的事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军训结束后这个事件并没有结束,在班级QQ群上两位同学为了此事互相指责,搞得很紧张。运动会给化解矛盾提供了一次机会。我们借运动会中开展小组团结竞争方式,让小组同学一起劝说,俩人矛盾开始缓和下来,最终得到化解。临近期末,小沈因为父母工作调动要转学到湖州去,走前,B和小沈相互一抱以泯“恩仇”,成为朋友。
十月,第一次段考,“燚水”小组的总分平均班级八个小组中位列第三,属于稳中有升的状况。从单科上来讲,英语学科提升明显。原来,针对本小组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小组长与大家商量,利用早读前的时间,做5到7分钟英汉互译,做完后在D的带领下相互交换批改,订正。经过一段时间,该组同学开始不怕英语,英语学习上更积极主动了。
2012年9月,国内多个城市因为“钓鱼岛”事件进行了反日示威游行,出现了打砸烧现象。本组提出想做一个“从钓鱼岛事件看世界”的班会课,让全班同学更客观的了解事件的始末。首先,E和F负责查找和钓鱼岛有关的史料,C和D做全班问卷调查,最后由A和B汇总、整合,经过一周的准备拿出了一篇“从钓鱼岛看世界”的调查报告,再和历史老师、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讨论并修改后,在班会课上由组长A作为报告人,向全班同学报告:理性爱国,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合法表达爱国之心、护国之志、强国之责,那么会让世界听到团结、理性、智慧的“中国好声音”!报告最后建议班级在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的开幕上以《少年中国说》为背景设计班级入场式,获得全班同学的一致通过。一个小组成功的重要标志,要看它的学习成绩,更要看小组学生的精神成长。
在实施小组化管理中,每个小组都相当于一个小集体,每个组长都相当于一个小班长,因此组长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小组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放手”、“放权”,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做到“放心”但不“放任”。
以蒋同学为例
蒋同 学家住杭州近郊,父母是失地农民,家庭有比较重的重男轻女的观念,所以她还有一个6岁的弟弟,平时照顾弟弟都是由她来负责。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子,性格上首先比较细心,懂得照顾人,其次有点自卑,觉得自己的家庭地位不如弟弟。这导致了她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据父母反映她初中在学校表现很乖,但朋友不多,性格上沉默寡言。以压线的成绩进入到我校,学习信心不足。
在小组成立前,我就发现这个小姑娘经常一个人,不爱主动和人说话,朋友比较少。小组成立后,她所在的“洪兴社”的其他成员性格普遍开朗,活泼。组员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第二课堂等一系列活动中都主动带上她,在小组同学的影响下,她也慢慢开朗起来了。同时,组员和她的交流中,也发现蒋同学是一个能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体贴、善良的女孩。她善于倾听别人快乐和痛苦,并用她特有的方式给人建议、开导他人,“知心姐姐”的形象油然而生。与此同时,她在学习上改变了以往那种自己蒙头学的状态,组内每个同学都愿意成为她的朋友,在学习上帮助她,从“单打独斗”到“得道多助”,学习方式上有了质的飞跃。
通过小组活动,使蒋同学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增加了自信。文理分班后她以年级第26名的成绩考入了理科实验班,应该说是实行小组化管理带给我班的一匹“黑马”。家长会时她母亲和我说女儿在家话多起来了,性格也开朗起来了,精神状态要好许多。
三、小组化管理促进班级进步
“小组化管理”对组员个人的变化是显著的,在发挥学生智能长项的同时,获得他人的肯定,提升了自信心。组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让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在大家的提醒和帮助下,努力克服自身缺点,学会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和欲望,进而完成了从稚嫩的少年期到成熟的青年期的重要转型。
其次是给班级学习带来的变化,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老师,使小组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种“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增强组员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努力的强烈动机。这种意识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的迁移到班集体的建设上,极大地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最终带来了班级的整体变化。
“小组化管理”给班级管理带来的变化体现在老师以“调控”代替“管理”,把学生推到“管理者”的层面,形成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局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真正实现了“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最重要的是“小组化管理”给班级竞争力带来的变化。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都有我们班同学的身影。学校的元旦文艺汇演,有我班的同学担任主持人;学校的运动会,我班勇夺总分第一;学校黑板报评比,屡获佳绩;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五班人当仁不让;有同学代表学校出战2012杭州市FLL机器人挑战赛;校男篮、女篮、男足和女足都有五班人的身影。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会还你一个奇迹!
“小组化管理”模式能比较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体现了“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尊重了学生主体的平等性,强化群体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等热情,并能在自主管理中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更好地更充分地自我挖掘潜能,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管理,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自励,努力做到全面发展的要求。
在整个过程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状态各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被管理对象,而是变成了自己当家作主的主人;同时在小组组建、开展自我管理、组织各种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在健康地成长,也体验着改变带来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刘向前,李如密.班级管理的小组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年12月1日
[2]高存山.浅谈如何进行班级分组管理[J].现代阅读2011年11月
[3]李本聪.谈班级建设中的小组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4年6月15日
[4]洪湖,张海晨.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记[J].中小学管理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