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部分中职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成长目标不明确,价值观相对模糊的现状,在语文教学这片相对开放的沃土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渗透和相关理论的实践运用,有策略的发掘学生的自身积极潜在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完善自己,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积极心理学 教学策略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54-01
教育部下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与新兴的积极心理学的初衷,几乎不谋而合。
一、语文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意义
传统的心理学学科专业性质过强,在一般教师群体中难以普及和操作,加之其针对有心理疾病的群体较强,使许多人往往敬而远之。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中学语文教育面对绝大部分都是健康的中学生,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知道快乐的生活但却对充实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感到迷茫,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自制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因此而降低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心理学的渗透一定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老师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阵地,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体验到主观幸福感。针对当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巧用期望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建立奋斗目标
中职生在完成中专的学习任务后大都将走上工作岗位,中专阶段学习对他们以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中职生的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的现状,引导学生分析自我,让学生明确自己目前的状况,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语文课堂涉及到大量的名人轶事,作者生平介绍等具体实例,在呈现名人的别样人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名人的不同人生,不同时期的成败得失,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现场讨论,课堂随笔等方式实现。
(二)运用发掘潜在美德理论,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活动中,结合经典篇章展开深入剖析,依托语文教材“吟诵青春”,“拥抱自然”等主题模块为专题,展开主题教育,利用课文,课外拓展内容进行全班的主题讨论,通过布置学生写个人感想等形式加强中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塑造学生成功的积极人格特质。
(三)运用成功教育理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习信心
语文教学有别于理科的环环相扣的教学特征,注重学生的感悟,体会,语文课堂的应是开放的,包容的,语文老师应该秉持着一颗善于聆听的心,对学生的每一次真诚的感悟,会意的眼神,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坚持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新的成功。
(四)运用abc理论,组织学生记录发生在身边点滴幸福,改变不良心理认知
1.情绪abc理论介绍
A(Activating events)—— 诱发性事件
B(Beliefs)——由A引起的不良信念(对A的评价、解释等)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情绪的和行为的后果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2.教学中引入“小确幸”的概念,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的使学生个体都能体验到学习、生活中的幸福存在。结合情绪ABC理论,让学生明白我们对身边的事件的评判角度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变化。
(五)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经典励志影片赏析开展教育,营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班级文化,让学生体验积极情感,完善人格
每月主题电影赏析,如生命主题、励志主题等。如《中央车站》中约书亚终于如愿找到了父亲,朵拉也找到了自己。金典的诠释了人性的本善作。《阿甘正传》中智商偏低的阿甘,具有着这个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阿甘的经历正是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纯真年代,而我们的身上却已经覆压着太多的偏见与虚荣。《放牛班的春天》中教师马修用来自地狱的天籁,诠释了爱,在理解的尽头的深刻内涵……,这些精选专题影片更多指向审美和人格完善。有利于激发人的潜在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通过这些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可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营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班级文化,让学生体验积极情感,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付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89(4):59-60
[2]杨变云.积极心理教育:中学心理教育的重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11
作者简介:
邱宝龙(1980年11月-),男,吉林镇赉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职高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