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笑菲
摘 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在当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规范社会大众的思想与行为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又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而且还是抵制西方价值观念渗透,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但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过程中,存在表述方式抽象,宣传途径单一;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制度的异化现象严重;部分党员干部言行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等问题。应通过宣传变革;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群众利益;党政干部勤政为民,带头示范;民族文化实现开放融合等路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2-0033-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融合日益加深,文化交锋跌宕起伏,我们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要意义
所谓核心价值观,必须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本质的东西,深刻体现着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集中反映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抽象。毋庸置疑,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确立了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价值选择树立起了旗帜和标杆。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认同,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成为大众自觉的价值引领和价值追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
(一)规范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和冲撞,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最大限度地得到大众的认同,才可以使各种社会思想得以引领,使各种社会力量得以凝聚,从而避免社会思想混乱和民众价值迷失问题,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纵观古今,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即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历代的统治者都会不遗余力地对这些核心价值观进行宣扬并以此教化民众。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存在与发展不可能离开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规范和支撑,如若缺乏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和社会必然是动乱的、不稳定的。
(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托起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深切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统一起来,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梦”就是无数中华儿女个人梦想的汇聚,“个人梦”承载并托起国家梦。但是,每个人的梦想往往是多种多样、参差不齐的,个人梦想甚至与中国梦背道而驰、格格不入。这就需要社会大众不断学习、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此规范和引领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
(三)抵制西方价值观念渗透,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他们始终幻想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实现不战而胜的阴谋。当前,一些西方媒体和敌对分子恶意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诋毁中国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向中国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妄图西化中国。有学者指出,美国对中国的文化冷战,主要就是通过以下九种招数向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发动进攻:即灭偶像——毁灭中国道德标杆,改树美国偶像;毁信仰——针对中华文明世庶信仰下手,毁灭祖先崇拜,改造为洋人崇拜、基督崇拜;反人类——大搞歧视,打击当代以及下一代中国人的自信心,维持中国人的自卑感;反智——传播伪科学,力推环保恐怖主义,打断中国工业化和科技进程;唱衰中国;亡其史——全面诋毁中国历史,全面美化美国历史;瓦解公信力;打击幸福感——把中国人所关心的所有话题和领域用海量谣言全面抹黑;散播政治鸦片[5]。如此一来,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防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众认同的因素
有学者认为,“从内在逻辑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是指大众作为认同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认同内容即认同客体的承认、认可和赞同,并自觉地将其作为价值行为规范认真遵循和践行的活动。”[6]“认同则是行动者意义的来源,也是由行动者经由个别化的过程而建构的。”[7]从本质上而言,认同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大众总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人组成,他们在经济基础、社会阅历、文化知识、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性,因而不仅很难取得一劳永逸的认同效果,更因为社会环境变化而出现多元性和反复性。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认同就存在如下一些障碍因素: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方式抽象,宣传途径单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反映,不能不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但是,社会大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体,往往是具体而感性的,他们对阳春白雪式的抽象理论不易理解和认同。因此,只有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象化、通俗化、大众化,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概括得更加简洁明了,消除大众因其抽象难解而产生的认知障碍,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此外,在宣传途径方面,我们往往采用单一的方式,即以行政命令手段作为宣传的主要手段,辅以报刊、杂志和主流媒体进行灌输教育。这种“填鸭式”的宣传方式大都局限于口号式的传播途径,比较简单地向社会大众单向传播政治性的内容。甚至有些专家在做宣传时只是念讲稿,完全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认同。这样的宣传,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使大众反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
(二)人民群众某些现实利益实现程度不高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怀疑态度
“关注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的原则。”[8]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党和国家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不可否认,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房价居高不下,部分群体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乱收费现象严重。食品安全、就业和社会保障、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无不困扰着人民群众。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部分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制约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路径,并且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框架,制度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9]。客观而言,为改善民生等社会问题,我国出台了不少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各种规章制度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变形走样,从而导致制度异化,广大人民群众机会不等,获利不均,甚至出现部分群众利益严重受损,势必影响这些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可。
(三)个别党员干部的不当言行损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8]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的执政环境的历史变迁,党内出现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部分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1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打击腐败现象。但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依然存在,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党政官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传播者和践行者,但个别领导干部的言行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群众自然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打上问号。
(四)不同类型文化交流融合不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肯定,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形态的继承与发展。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而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兼容并蓄,去粗取精,融合各种文化之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实践中,只有整合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践行才会有更多的大众认同,才会有更加深厚的社会根基。但由于我们文化建设经验相对不足,在进行文化整合的时候,还不能完全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文化建设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提升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过程中,必须使各种文化成为一体,尽量避免文化冲突,要突出优势文化,树立文化标杆,形成文化建设的联动效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中,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因而影响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1]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在宣传变革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地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要求。但是,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就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离不开思想理论工作者的科学阐释与宣传教育工作者的协同创新。在传播内容方面,思想理论工作者要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观点转化为生活化、具体化的内容,使人民群众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效性,才能不断地抢占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12]。在传播方式方面,思想宣传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建立以主流传媒为主,辅之以各种网络媒体的传播机制。一般而言,主流传媒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三种主要传播形式向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等活动的大众传播形式[1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依靠主流媒体的传播。因此,要发挥主流媒体覆盖面广、传播力强、公信力度大等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民的切身需求结合起来,使人民主动接受宣传教育,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效力。同时,还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兴的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在改善民生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天津调研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14]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5]“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16]因此,人民大众往往是以自身利益得到满足与否为判别标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使他们利益实现的就是要支持和肯定的价值观,反之,则是需要反对和抵制的价值观。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为民谋福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大众认同的根本。首先,要时刻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时刻关注民生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终极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党和国家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深化,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中国共产党在改善民生过程中不断得到人民的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也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其次,要不断健全民生制度,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夯实解决民生问题的经济基础,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不断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民生问题才会得到很好的保障和改善。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就要建立健全公民民生保障机制,完善改善民生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三)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习近平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11]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只有坚持勤政为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立足本职工作,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不断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被广大群众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习近平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接地气,贴近群众,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只有深入群众当中,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在深入群众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工作,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净化自己的思想。深入群众,我们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不足,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党员干部的这种带头示范必须和自己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视人民为其衣食父母,勤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一种最好的示范。
(四)在文化交融互通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文化交融是指各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要途径,文化交融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借鉴现代西方之文明,实现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社会大众在各种不同类型文化的学习借鉴和相互比较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我国民族文化,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注入民族文化基因,具备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虽然,从本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追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它不能不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思想载体和表现形式,否则无法在中国立足,更谈不上被大众接受和认同。因此,借鉴我国民族文化形式,注入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文化基因,有助于拉近人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矛盾的复杂体,既包含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成分,也有落后于时代、应该被淘汰的消极成分。”[17]244因此,我们要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精去糟。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适当借鉴西方先进文化,为社会大众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增添时代文明之花。虽然,“从意识形态角度而言,西方文化是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文化表达,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目标的话语体系和文化形态。”[17]245但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也不能全盘肯定西方文化,而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辩证分析和科学借鉴现代西方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鲜活素材,以利于社会大众对其的接受和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03.
[2]周 宏.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J].理论导刊,2014(4):60-6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5]周小平.美国对华文化冷战的九大绝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4-07/14/c_1111606163.htm.
[6]孟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二维特质[J].云南社会科学,2014(3):7.
[7]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
[8]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9]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29.
[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4.
[11]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4-02-25.
[12]郑洁,梁虹.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J].学习与实践,2014(1).
[13]王翠,张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实现路径[J].理论视野,2014(2).
[14]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强调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N].人民日报,2013-05-16.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7]陈德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陆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