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少东
寓环保教育于中学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个中学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体现,更是树立环保意识、体现绿色化学的现实需要。因此,需要在化学教学中构建新的、多元的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一、基于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在理论教学中引入环保教育
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与绿色化学内涵相一致的基本体系,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固体废弃物、重金属盐污染等,也十分重视有关的环境化学知识。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时,在肯定氯气作为漂白剂和消毒剂产生巨大效益的同时,还介绍了氯气作为自来水消毒剂与水中的有机物作用产生有致癌作用的有机衍生物。教师要抓住教材中与环境有关的知识点,将化学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列举一些污染给人带来危害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加深对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环境保护的使命感。
二、拓展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
如用铜和硝酸为主要原料制取硝酸铜,学生主要设计出下列三种方案:(1)3Cu+12HNO3(浓)=3Cu(NO3)2+6NO2↑+ 6H2O;(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3)Cu+O2=2CuO;CuO+2HNO3=Cu(NO3)2+H2O。由此可以看出,理论上制取3mol硝酸铜,方案 (1)、(2)、(3)所消耗的硝酸分别为12 mol、8 mol、6mol,产生有毒气体NOx的量分别为6mol、2mol、0mol,其原子利用率分别为188/(188+92+36)×100%= 59.5%,564/(564+60+72)×100%=81%,376/(376+ 36)×100%=91.3%。分析可知,方案(1)消耗的硝酸最多,生成的污染物最多,原子利用率最低,是最差方案;方案(3)消耗的硝酸最少,不产生污染环境的气体,原子利用率最高,是最佳方案。同类并举,选择渗透。
又如氮的固定有三条途径:人工化学固氮,豆科植物和苜蓿根部根瘤菌的生物固氮,雷雨时的闪电固氮。而人工化学固氮能耗高且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易产生大量“三废”而严重污染环境。故研究如何像植物根瘤菌那样不消耗能源、不需大量厂房和机械设备并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固氮,是化学家们不懈追求的“绿色化学”目标。同归殊途,优化渗透。
三、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环保观点
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会产生废气、废液、废渣,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好机会。教师应仔细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研究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有些实验可以进行改进,将有毒、有污染的物质换成污染小的或无污染的。如无法改进的、实验尾气不易处理的或污染较大的,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实验视频,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以减少污染。学生分组实验时应尽量避免接触有毒或有污染的气体。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产生的有毒、腐蚀性尾气,给学生讲解在这些实验装置之后都应增加尾气吸收或处理装置。例如结合氯气教学过程,介绍案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将氯气投入作战,使法军 5000 多人死亡,15000多人中毒致伤。以此让学生了解其毒性的危害,而相关的实验就选择用多媒体展示,并通过学习氯气的性质引导学生设计进行尾气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
四、结合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污染为例,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真正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针对白色污染,可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塑料制品的使用状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减少白色污染。例如电池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但它们对自然界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为了防止汞、铬污染,倡导使用环保电池,在日常生活中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尽量使用充电电池,将废旧电池投入可回收垃圾箱等。采用这种与生活贴近的内容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将环保纳入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具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真正给学生渗透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新理念。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麻镇中学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