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倩倩
每每徜徉于寒舍斗室,伴一盏青灯,泡一杯香茗,一种读书人的欣慰、充实和幸福总洋溢心间。最妙的莫过于初秋时节,耳畔是阳台下花坛中蟋蟀唱的“小曲”,手中是怡心怡情的爱书,茶香绕梁,思绪飞动。阅读是一种最美的姿态,让人眼对奇观,耳闻仙乐,吸天地之精气,与自然交心,与心灵对话。
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生命常态。可作为一名教师,最幸福的事不是自己读书,而是看到自己的学生读书。为了让学生能爱上读书,进行了各种尝试,惊喜就发生在课堂上:
师:初读完《音乐巨人贝多芬》之后,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生1:一般,因为读完之后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真对,读这篇文章的确让人觉得压抑。难道只有这一种感觉吗?
生2: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让我感到了压抑、紧张和害怕,我随时都担心贝多芬会大发雷霆,他就像遇到了魔鬼,后半部分则让人感到舒展和放心了,在贝多芬糟糕的外表之下,我看到了一颗温柔的心。就像老师推荐看的《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虽丑但心却美。
师:太好了!连老师推荐的书都看了!中国有句古话叫“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我们能不能倒过来形容一下贝多芬与卡西莫多?
生:败“絮”其外,金玉其内。
……
每每想起这一幕,就觉得心喜。万万没想到,随口跟学生提起的《巴黎圣母院》竟然有学生真的读了,而且在课堂上的那一瞬间,她竟然能将对卡西莫多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迁移到落魄的贝多芬身上去,洞察到人物的内心。阅读,真的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阅读,真的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阅读进行到底!
将阅读进行到底,就是要用意识引导行动,就是要想方设法使读书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校长身先士卒,以行为带动行为,自己首先成为读书活动的发起者与示范者,和广大教师一起读书、谈书。同时学校为教师提供平台,建立教师读书博客,开展读书交流会,用读书滋养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底蕴与灵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读书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引导着学生。巧搭购书平台,由学校出资,把购买书籍的权利放给学生,慢慢地学校图书角上摆放了很多学生自己精心挑选的书,这些书籍也成为学生们争相传阅的佳品。一股读书之风在师生中蔚然兴起,同事间闲暇时总以互相推荐好书为乐。走廊里、书架旁总是会驻足着一些爱看书的学生,“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间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书韵悠远。书,已经成为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将阅读进行到底,就是要想法设法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是习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调整,但不应被取代。量不重要,存在的事实才重要。是习惯,就要遵循习惯养成的一般原则:重复和坚持。当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的时候,书韵必会悠远。本着重复与坚持的习惯养成原则,学校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了丰富而又有实效的读书活动:“日读书,月积累”,让学生脚踏实地地去读书;“课前三分钟”读书演讲,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小舞台;“名著讲坛”,拉近了学生与经典的距离;“读书达人”的评比,更是将所有学生的读书热情推向了高峰……各种读书活动一一“绽放”开来。阅读,渐渐成了师生生命的常态,成了散发迷人魅力的最美姿态!
于是,留心听,你会听到更美的心弦在拨动,更美的姿态在展现:
一位教师动情地写道:“阅读,让人体验到了人生最美的姿态。读诗歌,可以蕴诗情诗意。从《诗经》的质朴净美之音到《离骚》的感天动地之声,从杜甫《登高》绝唱到柳永《雨霖铃》里的凄美,从泰戈尔孩童般的宁静遐思到舒婷少女一样的多情动人……浅吟低诵中,摇曳生姿的诗情里有意蕴悠长的诗意。读传记,可以触摸生命的温度。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先贤圣哲的美好相遇,每一次相遇都一定会有一次灵与魂的洗礼。读专著,可以省自我教学。一本本专业著作作为自己脚前的灯,路上的光,行动的指标,思考的方向……”
那孩子们呢?学《童趣》,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听老师读沈三白的故事,课下跑来借他们现在还看不懂的文言《浮生六记》,他们已经开始爱书选书了。学《藤野先生》,会有学生说起《朝花夕拾》里的阿长,说鲁迅是有情有义的人,不论是对保姆还是恩师都情深意重,他们懂得什么是知人论世了。学《马》,会有学生拿着沈石溪的小说来诉说动物的凄惨处境,他们在用心用情,珍爱自然,敬畏生命了……
有人说,读书可以启发思想,改变眼光,丰富知识。是的,读书恰是一股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的清泉,可以开启智慧,赋予人强健的生命之力。但读书更如一次心灵之旅,每一次旅行心灵就会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当一个学生因阅读而拥有了对书籍的热爱,对情感的取舍,对历史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对山川万物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崇高敬意,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心灵生活,便会展现让人意想不到的美妙的生命姿态!
一次阅读,就是一次旅行,一路走来,书香四溢,拨动心弦,书韵悠远,美姿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