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蕊
在一次数学游戏活动中,我与孩子们玩了一个智力游戏:“一个正方形,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昭是大家公认的聪明孩子,他大声地回答:“还剩3个角。”其他孩子也附和着说:“对!还剩3个角。”我追问:“请说说你的理由。”小昭自信地说:“正方形有4个角,减掉1个角,4-1=3。”其他孩子也都认同这个答案。这时,我决定让孩子们通过操作得出结论:“有谁上来试一下?”小昭又一次举起了手。他熟练地拿起正方形纸,迅速剪掉一个小角,想都没想就把它举了起来,孩子们开始观察起小昭手中的纸。这时小昭自己有了新的发现:“不对,还剩5个角。”其他孩子也发现了这个答案,一起鼓掌。我也满意地点点头。孩子们终于通过实际操作找到了答案。
然而,就在这时从角落里“不适时宜”地传来了一个声音:“我还是觉得剩3个角。”声音不大却让在场的每一位都能清晰地听到。怎么办?我佯装没听到、不理会吗?经过几秒钟的挣扎,我决定请出这个“声音”:“东东,你来演示一下。”只见东东把一张正方形纸对角折出一条线,将其分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然后默默地看着我,等待我的肯定。我为他的独特思维,也为他的坚持而高兴,但他的答案并不是正确答案,我该否定他吗?我决定等待,等待孩子们思维碰撞的火花。
部分本来赞同小昭的孩子也开始怀疑了:“好像是剩3个角了。”见有同伴支持自己,东东更加自信了。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把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争论来自孩子的探究,不同观点的碰撞无疑会带给孩子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于是我从“台前”退到“幕后”。
这时,听到小昭说:“这是个智力游戏,不是4-1这么简单,剪掉的一个角变成了2个角,所以就该是5个角。”东东接着说:“你剪掉的是一个小角,我剪掉的是一个大角,为什么不能剪大角?”小昭也有点不太肯定了:“这样说起来,我们好像都没错。”看到孩子们似乎没有了方向,我便走到“台前”,首先表扬孩子们很会思考,然后递给大家一摞正方形纸,让孩子们从操作中寻找答案。东东紧锁着眉头,认真地拿起一张正方形纸比划着、思考着。他先把其中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小角”,又把另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大角”。终于他恍然大悟,高兴地喊着:“我知道了,原来我在剪掉一个‘大角时,把另外两个角也剪掉一半了呢!”我乐了,再次请东东给大家讲述他的新发现。东东完整的讲述获得了所有孩子的热烈掌声……
在这次游戏活动中,东东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尤为可贵。我则抓住时机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捕捉幼儿思维碰撞的火花,适时给以点拨和支持,做到了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尝试失败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满足了幼儿的探究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