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 (363000) 刘开富 林新建
“转换”策略在课标卷把关题中的应用探析*
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363000)刘开富林新建
解题需要套路,看到一道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迅速生成常规方案,也即第一方案.
为什么要有套路?因为80%的高考题是基本的、稳定的,考查运算的敏捷性.没有套路,就没有速度.比如,如何求函数的单调区间、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涉及参数问题时,把参数分离出来,转化为这个参数与一个式子的不等或者相等关系;数列问题,设法转化为基本数列(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模型;解析几何问题,根据条件特征选择适当的算法:坐标、向量和运用几何性质推演;概率计算,把一事件转化为互斥事件的和或独立事件的积,合理选用基本模型和分布;…等等.
问题是,当实施第一方案(套路)遇到障碍时,我们的策略是什么?
转换视角,生成第二方案.转换视角,转换到哪里?转换到知识丰富领域,也就是说把问题转换到我们最熟悉的领域.
处理数学难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就是转换视角.常态方案不行,换一个方案行了;这种说法与思路不通,换一个说法通了;在一个领域内繁复的问题,换一个领域简单了.
如若不是这样,靠什么考查能力?又凭什么说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呢?
所谓试题的创新,本质上是视角的转换,我们的解题就是要用创新应对创新,用转换适应转换.
1.条件转换
对问题的某个条件作转换,如式的恒等变形,语意的等价转换等,这种转换的目的是使问题简单化、熟悉化.
例1(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Ⅰ文科21题)
设函数f(x)=x(ex-1)-ax2.
(Ⅱ)若当x≥0时f(x)≥0,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第(Ⅰ)问不难.
第(Ⅱ)问,f(x)=x(ex-1-ax),令g(x)=ex-1-ax,则g′(x)=ex-a.
若a≤1,则当x∈(0,+∞)时,g′(x)>0,g(x)为增函数,而g(0)=0,从而当x≥0时g(x)≥0,即f(x)≥0.
若a>1,则当x∈(0,lna)时,g′(x)<0,g(x)为减函数,而g(0)=0,从而当x∈(0,lna)时g(x)<0,即f(x)<0.
综合得a的取值范围为(-∞,1].
评析:本题第(Ⅱ)问直接求解很难,我们通过将f(x)=x(ex-1)-ax2化为f(x)=x(ex-1-ax),因为x≥0,所以条件“当x≥0时f(x)≥0”可转换为“当x≥0时,g(x)=ex-1-ax≥0”.这样一转换,问题变得简单易解,凸显了“转换策略”在求解数学难题中的重要作用.
例2(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22题)
已知函数f(x)=x3-x.
(Ⅰ)求曲线y=f(x)在点M(t,f(t))处的切线方程;
(Ⅱ)设a>0,如果过点(a,b)可作曲线y=f(x)的三条切线,证明:-a
解析:第(Ⅰ)问容易,求导得切线的斜率为k=3t2-1,进而由点斜式即得切线方程为y=(3t2-1)x-2t3.
难在第(Ⅱ)问,“过点(a,b)可作曲线y=f(x)的三条切线”,什么意思?如何下手?
如果我们把第(Ⅱ)问的条件换个说法,变为曲线y=f(x)的三条切线都过点(a,b),也就是说存在三个t,使得直线y=(3t2-1)x-2t3过点(a,b),或者说,关于t的三次方程b=(3t2-1)a-2t3有三个相异的实数根.
这么一转换,问题可轻松获解.令g(t)=2t3-3at2+a+b,则问题进一步转换为曲线y=g(t)的图像与t轴有三个交点.注意到三次函数只有两种形态:一是没有极值点,一是有两个极值点.于是,这个三次函数的图像应该是:先单调上升经过t轴达到极大值,再单调下降经过t轴达到极小值,而后单调上升第三次经过t轴.
这样问题就归结为[g(t)]极大>0,[g(t)]极小<0,进而由极大值g(0)=a+b>0,极小值g(a)=-a3+a+b=b-f(a)<0,问题得证.
评析:本题第(Ⅱ)问获解的关键也是条件转换,将“过点(a,b)可作曲线y=f(x)的三条切线”转换为“曲线y=f(x)的三条切线都过点(a,b)”,使得问题变得清晰熟悉,易于求解.
2.结论转换
对问题的结论作转换,如恒等变形、等价转化等,这种转换的目的是使问题简单化、明朗化.
例3(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理科21题)
(Ⅰ)求a,b;(Ⅱ)证明: f(x)>1.
3.命题转换
根据命题的等价性进行转换等,这种“不同说法”之间的转换常常可以使那些“理不清”或“说不清”的问题变得容易判断、理解.
例4(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理科21题)
设函数f(x)=ex-1-x-ax2.
(Ⅰ)若a=0,求f(x)的单调区间;
(Ⅱ)若当x≥0时f(x)≥0,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第(Ⅰ)问较易.
第(Ⅱ)问,自然的想法是分离参数.
当x≥0时f(x)≥0,即ex-1-x-ax2≥0,ax2≤ex-1-x(x≥0).
但我们发现,沿着这个思路,是不能继续下去的.
再构造函数,令h(x)=ex(x-2)+x+2(x>0),则h′(x)=(x-1)ex+1.
由于(h′(x))′=xex>0对x∈(0,+∞)恒成立,所以h′(x)在(0,+∞)上为增函数,又h′(0)=0,所以当x∈(0,+∞)时,h′(x)>0,从而知h(x)在(0,+∞)上为增函数.因为h(0)=0,所以当x∈(0,+∞)时,h(x)>0,从而当x∈(0,+∞)时,g′(x)>0,g(x)为(0,+∞)上的增函数,所以g(x)>g(0),a≤g(0).
问题似乎解决了,可是g(0)无意义,忙碌了半天,徒劳而无功.
问题陷入了僵局,怎么办?
我们将问题作个转换,将“当x≥0时f(x)≥0”换个说法,变为“f(x)在[0,+∞)上的值非负”.
如此一来,不难就此猜想出a的取值范围.
至此,我们可将待证命题转换为如下命题予以证明:
因为转换,我们将高考把关题进行得如此简单!没有转换,我们做什么?
参考文献
[1]吴建山,林新建.自主招生考试数学解题四意识[J].福建中学数学,2014,1-2,14-16.
[2]林新建.数学高考解题的“三化四策八关注”[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文是“2015年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国家命题背景下数学高考复习教学的因应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