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州市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国荣
践行发展新理念 谱写生态新篇章
文/苏州市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国荣
江苏苏州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围绕做好“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五水文章,江苏省苏州市按照《苏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4—2016年)》,实施了一系列控源截污、水系连通、节水减排和生态修复等工程,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水资源保护利用更加科学,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显著提高。
苏州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8488km2的市域范围内,50亩(1亩=1/15hm2,下同)以上湖泊384个,各类河道2万多条,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2.5%,构成了“一江、百湖、万河”的独特水网,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素有“东方水城”“江南水乡”之称。作为首批45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之一,苏州围绕强化滨江和环湖两条水生态健康带源头功能,突出阳澄、淀泖、浦南三大湖群核心作用,统筹建设市区、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五座水生态文明城市,打造新沙、虞西、阳澄、淀泖、滨湖、浦南六大健康水网的总体布局,全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
近年,苏州市持续推进长江堤防和太湖综合整治,长江、太湖堤防达到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按规划标准建成近5000km农村圩堤,城镇排涝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标准。2016年汛期,全市出现1999年以来最严峻的汛情,梅雨量超常年一倍多,太湖水位为历史第二高并持续超警58天,大运河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22cm,全市各地各部门超前谋划,科学利用水利工程实施精准调度,直接经济损失仅1.55亿元,与太湖、大运河汛期水位远低于本年的1991年大洪水相比,直接经济损失减少了92.62%,有力保障了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正常秩序。全市已建成“水源保护、原水互备、清水互通、城乡同网、深度处理、预警防控”六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供水安全保障格局,总供水能力达717.5万m3/d,其中具备深度处理工艺的水厂规模达到430万m3/d,占60%,自来水普及率、区域供水覆盖率、出厂水水质合格率均为100%。
苏州自流活水工程阊门堰 摄/程 瀛
常熟市虞福镇福圩村农村污水治理成效 摄/章 力
苏州市建立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总量“三条红线”考核指标体系,在江苏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连续9年居全省前列。以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倒逼经济转型升级,试点期内全市已关停、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3000多家,推进生态工业建设,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近3年完成技改示范项目30多项,年均节水达3000万m3以上;节水型企业覆盖率达30%,节水型学校、节水型机关创建率分别达50%、70%以上,四星级以上宾馆全部建成节水型宾馆,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08年26m3降到2015年13.4m3,一般工业用水2015年仅比2008年增长2.5%;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0.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从2012年0.636提高到2015年0.668;2016年,创新推进“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通过树立标杆、标准引导、政策激励,不断提升全社会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苏州古城区河道干河清淤现场 摄/王亭川
苏州市区福星污水处理厂加盖除臭后实景 摄/罗诗明
河道保洁工人在干河清淤后的苏州市姑苏区平江河保洁 摄/谢 芳
近年,相继完成七浦塘、杨林塘、一干河、七干河等区域、县域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列入国家专项计划的19条25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全部完工,水系布局进一步优化,河湖水系恢复连通。全面推行“河长制”,水利、环保等部门齐抓共管,从严控制污染入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7年15.8%提高到2015年72%。苏州城区持续开展了“截污、清淤、活水、保洁”水质提升行动,河道水质主要指标从Ⅴ类、劣Ⅴ类提升至现在长年保持在Ⅲ~Ⅳ类,基本消除了黑臭现象。农村河道治理建立了“定期轮浚”机制,每年轮浚河道约1800条1500km,累计完成674条农村黑臭河道治理。全市9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330万t,出厂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集中处理率中心城区达到98%,城镇达到95%。2015年启动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每年完成1000个村10万农户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到2017年年底,实现特色村、重点村全覆盖,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做到“治理一片、水环境改善一片、群众满意一片”。
张家港环城河 摄/陈 超
依托苏州市生态红线保护区域规划,加大生态湿地保护、建设和管理力度,重点建设环太湖湿地保护区、北部沿江湿地保护区和中南部湖荡湿地保护区。市人大出台了《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市政府公布了《苏州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制定湿地保护方案,自然湿地保护率从试点前的45%上升至51.4%。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划定苏州城北片区约26.5km2的区域为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片区,建成了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吴中区太湖新城、高新区西部生态城、苏州园博园、昆山中环线、昆山杜克大学等一批海绵城市示范典型。加快推进生态河道建设,编制了《生态河道技术指南》,全市已建成生态河道957km,建成多种形式生态护岸850km,城乡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开展了苏州城区古井和全市水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在太湖综合整治中,将太湖防洪大堤打造成观光线。500余名“水讲堂”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节水爱水宣传。连续五年开展“我的天堂我的水”主题征文活动,每年有近10万名学生、市民参加。《苏州市水文化初探》《苏州市水生态保护的历史与现状》两项水利文史课题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先后建成园博园太湖水保护馆、吴江同里太湖水利展示馆、苏州市水文化科普教育馆等水文化场馆,苏州市水文化馆、苏州名城水文化馆、太湖水文化馆、苏州当代治水成就展示馆、苏州水文化公园正在积极筹建中。向全市中小学发放《苏州市节水科普读本》。全市累计建成6个国家级、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14个镇(街道)、134个村获评省级“水美乡镇”“水美乡村”,并充分发挥吴中区旺山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10余家苏州市级节水教育基地的示范教育作用,扎实有序推进水文化传承工作,全社会水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名的苏州,将永不停歇地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让“水更安、水更活、水更清、水更净、水更美”在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不断满足百姓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保障。
图/苏州市水利局
整编/张瑜洪 设计/杨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