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洁,张 雯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困境与实践探索
——基于高职英语教师的视角
孙 洁,张 雯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当前,我国教育进入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重心转向以课程改革为导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为核心,推进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深入发展。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是提高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对各级公共英语的教学设计起到示范和参考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高职英语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由规模迅速扩张进入到规模稳定、注重质量且注重内涵发展,教育模式也已基本成熟。根据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的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职业教育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要特别重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用。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1]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2]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其表述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导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3]笔者认为,何克抗教授的定义揭示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即构建“学教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结构模型见下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课程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主客观两个方面的限制因素形成了巨大的应用挑战。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缺乏对技术支持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认识;硬件设施不完备;英语课程资源不充足等。本文将主要从教师的视角剖析制约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课程优化的主要因素。
首先,教师传统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观念从根本上限制了教师基于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主动性。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上虽然已是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运用列入了常规性教学模式,但是广大英语教师还是惯性地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角色依然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语法翻译法等手段的现象大量存在。事实上,伴随着教学对象的更新变化,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必须发生本质性的转变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和教学。可以看到,高校90后新生代的大学生成长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享受并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信息技术能力与水平已然成为他们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鉴于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特有的认知特点,充分相信并理解学生对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和渴求度,加快自身观念转变,为学生提供更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其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发展历程理解上的滞后性导致其对整合内涵认识的偏颇。谈及信息化教学,很多英语教师会将其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同起来,甚至仍然停留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代替教师做了一些辅助工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至今已经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个演示工具和简单的交流工具或者是个别辅导工具。因此,这一应用阶段基本上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即凸显的是知识的传输,且由于没有网络而相对封闭。第二个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以及作为协作工具。这一阶段是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让人们对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有了更高的认可度。第三个阶段被定义为全方位的整合或者是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很多专家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它不仅体现在一般的显示工具和交流工具上,提供一些资源,而是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目标的改革和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第一,在信息环境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发生改变,所以教学内容要进行改革。第二,在信息环境下,信息的加工和储存很多时候是通过技术来支持,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传统的教学组织结构是以课堂为主,相对单一的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要因素,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系中,教学组织结构会得到极大地拓展,包括教师、学生、技术环境、资源、合作伙伴以及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新型的教学组织结构将会诞生和发展。由此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念和作用等各方面有了质的变化。
再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制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进行日常工作的可行性。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当代教育必备的专业技能。但是,目前广大英语教师所熟练掌握的是传统的基于PowerPoint的课件制作与操作,而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前沿新兴的信息技术则是心存畏难和抵触情绪。这主要是与高校英语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社会分工有关,大部分教师职前教育阶段都为文科教学,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水平较低;大部分英语教师为女性,职后忙于家庭琐事,较少接触和更新计算机技术。因此, 当她们面对网络课程、MOOCs、微课程、电子白板和翻转课堂等综合性的信息技术融合形式时就绕道而行,以消极、被动的情绪应付信息时代的挑战。
最后,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桥梁学科,对于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是非常陌生或者完全是一种实践性知识,尤其很多英语教师属于“语言型”和“语言和文学结合型”的学科背景,对于“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认知,这方面的职后培训也是短板。事实上,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设计又称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与支持,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系统方法。该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为面向问题的解决,教师要着力解决的是面向问题的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促进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看出,始终以问题为焦点的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突破口。因此,信息化条件下对英语教师能力的新要求包括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等活动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本人有幸代表所属部门参加了学校第一届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展示了信息化条件下公共英语教学的新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专家评委的指点。现将本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参赛作品加以整理和完善,作为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供同行老师参考评析。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选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国规”教材《新世纪高职英语》(第三版)第二册。该教材以话题为单元设计依据,本课内容选自第一单元Environment。该话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第一册的校园生活扩大至本册校园外的大千世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外语教学的良好素材。教学内容为课文部分Paradise lost,教学时长为2课时。
2.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2015级法律事务六班的学生,根据我院公共英语分层教学的班级设置,该班为法律一系的较好层次班级。他们语言基础扎实,学习目标明确,具有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与习惯;思维严谨,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相对薄弱,但乐于在互联网上答疑解惑。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学情分析,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参加各类英语比赛和四级考试的语言应用能力。本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文章的结构及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熟练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围绕环保主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面,我以多媒体设备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任务为驱动,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基于教学设计,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清单,并通过邮件反馈相关任务结果。任务一,登陆“外教社有声资源网”下载本课语音资源,掌握生词发音;借助有道词典学习词义,帮助学生实现单词课前学,为词汇课中用做准备。同时,在百度云盘下载本课课件进行预习。各小组提交预习中存在的难点与困惑,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任务二,在互联网上搜索热带雨林的典型图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任务三,登陆“调查派”网站参与教师设计的调查问卷,共建课程资源。本单元授课为2课时80分钟,课中分为观其貌-叹美景,知其状-引共鸣,解其忧-明责任。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观其貌—叹美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对BBC拍摄的热带丛林纪录片进行剪辑制作,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并将其中描述雨林地理风貌的语句在文中para.1-4进行标注。随着宏伟壮阔的雨林胜境一一展现,学生们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下开始进入课文学习。记录片中的字幕与课文中的词句无缝对接,使得学生们将预习过的词汇与语言情景化;对应式的词汇标注让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通过视频欣赏,课文中关于雨林的分布,概貌等抽象信息跃然纸上。就在此时,学生在课前从互联网上下载的雨林的典型生态图片出现在屏幕上,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得到有效激发。丰富美丽的生态种群让人的视觉得到极大冲击,与几个世纪前哥伦布环游世界时见到的景色不谋而合,学生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宝贵。
接下来我们来到课文教学的第二个环节,知其状-引共鸣。在此环节,教师继续以任务为驱动,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的Para.4-8,并用文中的单词与短语完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直观、具体、精炼地再现文章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展示图表,要求六个小组分别完成六处空白的单词和短语,通力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在课前任务中已经进行了雨林知识的网络问卷调查,因此,已有的知识背景可以帮助他们扫清内容障碍,迅速抓住相关概念与词汇。随着思维导图的完成,重点词汇和短语伴随着语境化的应用在学生的记忆中更加鲜明牢固。再次审视这张图表,学生们不难发现,正是社会的发展与人类自身需求成为雨林危机的元凶,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
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我们该如何抉择?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进入教学的第三个环节,解其忧-明责任。教师在课前任务中发布的问卷让每一位同学对这个问题都有思考。关于“保护雨林,我能做什么”这一开放式问卷,经过网站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同学们提到最多的分别是节约用纸,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用毛巾和手帕替代纸巾,当然还有其他许多方式。接下来,教师给出新任务引导学生回到课本,要求学生阅读para.9,找出两个关键词概括以上提及的拯救雨林的行动方案。根据生动的生活事例,同学们可以快速选择出“renewable”和“sustainable”即“可回收的”与“可持续的”。保护雨林的最佳方案一目了然,而这是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可以从自我做起,共同实现的。至此,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可见,教学重点得以实现。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以 “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为题完成一篇英语作文。教师将作文题目发布在句酷批改网,学生网上提交,教师网上批改,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反馈,同时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有效突破。
(四)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由浅入深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课前,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创建,学生参与到资源的获取,教师对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呈现教学资源,采用自主、交互、探究、学习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在课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有效的教学反馈和评价。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5.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8.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1.
Practical Dilemma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Sun Jie,Zhang Wen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Hefei Anhui 230031)
Nowadays,th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entering the new phas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The focu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has shifted to the model that is driven by curriculum reform and is centred on the teachers’informationiz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raining,which i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The case shows the informatiz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general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erves as a model and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design of public English at different levels.
information technology;curriculum integr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G712
A
1671-5101(2016)05-0109-04
(责任编辑:唐世业)
2016-08-05
孙洁(1983-),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与课程论,二语习得。张雯(1966-),女,安徽芜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