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鸣
苏教版六下“笔下人物”专题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理想的风筝》统整教学之课文阅读模块):
一、经验唤起,把握人物特点
师:通过预备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初读了课文,知道这两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
师:这类文章我们都不陌生,从中心、写法两个角度,回忆一下写人文章有什么特点呢?
生:写人文章会通过一些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生:写人文章都会有关于这个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
师:对,我们称之为“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
生:我们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也就是通过写别人来表现主人公的特点。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篇写人文章,是不是也具有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特点。首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两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刚刚进行了自学,接下来在四人小组内合作交流。(出示合作要求:先说人物特点,再汇报能体现该特点的地方。可以用文中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1号组织交流扫路人的特点,2号组织交流刘老师的特点。)
师:先说说天游峰扫路人的特点吧。(随机板书:朴实 豁达开朗 敬业 热情好客)同学们概括出天游峰扫路人这么多的特点,你们觉得这篇课文最想表现的是哪一个特点呢?
生:豁达开朗。
(教师追问“豁达开朗”这一特点体现于何处,组织学生交流。)
师:接着说说刘老师的特点吧。(随机板书童心未泯 意志顽强 热爱生活 为人乐观)其中哪个特点不是介绍的重点?
生:童心未泯。
(教师随机追问其余几个特点体现于何处,组织学生交流。)
师:写人的文章可能会表现出人物多方面的特点,在阅读时我们要分清主次,明确这篇文章最想表达的人物特点。
二、阅读比较,探寻写法异同
师: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主人公的鲜明特点,但在写法上却有同有异,让我们进一步去比较、发现。
师:有了自己的发现,让我们在四人小组内分享交流吧。
(教师随机选择学生将小组观点板书于黑板)
相同:景物 外貌 语言、动作、神态
不同:事例 侧面 命题 结尾
(一)相同之处1:景物描写
师:同学们发现这两篇写人文章都有景物描写,先来看看《天游峰的扫路人》这课,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要如此描写天游峰呢?
生:天游峰高而险,老人在此不觉得苦,可见其豁达开朗。
师:这两处景物描写在观察视角上有没有不同?
生:一处远,一处近。
师:其实,不管是远观,还是近看,这天游峰都是既高又险,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写人的记叙文,为什么要用景物描写来开头呢?自己先读一读,再和同桌议一议。
生:春天最有生机,刘老师也很有生命力,开头描写春景,也许有某种象征的意味。
师:是呀,写人的文章不一定就是外貌开头,有时以景物开头也能巧妙引出人物。自己再去读一读,体会一下景物描写的妙处。
(二)相同之处2:外貌描写
师:接着看看这两课第二个相同之处——外貌描写。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理想的风筝》中对刘老师外貌的描写。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一想,一段成功的外貌描写要注意什么?
生:成功的外貌描写不一定要什么都写,而是要写出这个人外貌方面与众不同的地方。
师:这段描写虽然短,却把刘老师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自己再去读一读。
师:不知道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和《理想的风筝》不同,《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两处外貌描写。写人时,我们通常会把外貌放在一段中,为什么这篇文章要分两次来介绍扫路人的外貌呢?同桌一人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为什么要分两次写外貌?
生:这两次写外貌,一次是粗略地看,一次是仔细地打量,说明“我”和扫路人的关系逐步密切了。
生:我们有一点补充,这两处描写,一次侧重写衣着,一次侧重写神情,关注的角度不同,这样更全面地描写了扫路人。
师:外貌描写还藏着这么多奥秘,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一读吧。
(三)相同之处3: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师:这两篇文章都有语言、动作、神态,特别是神态描写,这在写人叙事文章中是很常见的。可是让我有点意外的是《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多处神态描写都是在写刘老师的“笑”,是否有内容重复之嫌呢?
生:不重复,“笑”最能体现刘老师意志顽强、热爱生活、为人乐观的特点。
师:原来神态描写同样要紧扣人物的特点去选择。请三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这三处神态描写。
师:接下来交流这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请刚刚板书的同学代表小组汇报。
(四)不同之处1:事例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没有具体的事例,有点像散文。
师:这就是一篇散文,你真有一双慧眼!接着说吧。 生:而《理想的风筝》列举了3个事例,其中详写了“放风筝”这个事例。
(五)不同之处2:侧面描写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有多处侧面描写,天游峰、游客、“我”都是,但《理想的风筝》几乎没有。
师:老师把刚刚这位同学提到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最经典的一处侧面描写与一处正面描写呈现出来(课文第6、7自然段关于老人语言和游客登山表现的内容),请同桌之间配合朗读,表现出这鲜明的对比。
师:你看,适当加入侧面描写,更加突出了老人的豁达开朗。
(六)不同之处3:命题方式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个题目直接出现了要写的人物,而《理想的风筝》这个题目则较含蓄。
师:这理想的风筝是不是就是刘老师的一个代表呢?从中是不是能看出刘老师的这些特点?所以这个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我们以后在命题时也可以从“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这一角度来考虑。
(七)不同之处4:结尾方式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的结尾再次体现了人物特点,而《理想的风筝》则是作者在抒发自己对主人公的情感。
师:如果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此刻一定会有困惑产生。
生:为什么《理想的风筝》的作者对刘老师有着这么深厚的感情?
师:要想解开这个谜团,就要走近作者苏叔阳,看一看老师找到的一段关于他的介绍吧。
师:尽管命运如此坎坷,但苏叔阳写下这样一句话(出示:“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他对刘老师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了吗?
生:刘老师的乐观感染了他,鼓舞着他战胜各种困难,他忘不了刘老师。
师:让我们也饱含情感一起读读文章结尾吧。
三、总结提升,渗透下一模块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这两篇文章,这是语文学习经常要运用的方法,在以前学习中,我们也曾运用过,还记得吗?
生:五年级时曾经比较过《沈石溪动物小说》和《西顿动物小说》。
师:对,这是同类型整本书的阅读比较。
生:我们还曾经把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夏日绝句》放在一起比较过。
师:对,这是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
师:看来,这种阅读方法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今天回家后,请大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课外读本》中《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两篇写人文章,然后将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