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翔
【摘 要】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如今高校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责任心和进行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改进对策主要是坚持创新,不局限于现有认知观点;增加学生主体成员的选择层面;建立长久化的实践基地。
【关键词】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意义;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暑期“三下乡”是指由青年大学生组成的团体,利用暑假时间,走进农村、服务农村的一种社会活动,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受欢迎的普遍形式。通过一系列的暑期实践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指导方针,同时更多地为基层群众服务。并促进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理解团队合作,掌握大局观。
一、“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三下乡是党和政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充分反映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也是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历史的经验总结。至于下乡,就是到农村去。而“三下乡”是指把有关卫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带到农村,进而促进当地的农村卫生、文化、科技的发展。正如1955年,毛主席的批示:“一切可以到农村取得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下乡其宗旨离不开传播文化,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把“三下乡”变成“常下乡”,把“三下乡”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大学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已是蓬勃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自我的机会,也是一个能够使其亲身经历城乡差异,关注社会现实的好机会。
二、对现如今大学生的实际及发展意义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一次宝贵经历。如同2015年暑期,笔者带领团队——西安外国语大学东语学院青海暑期支教队前往青海省支教,青海省循化县红光村是一个偏远而又相对贫瘠的村子,因此在选拔队员之际,我们不仅看重队员们的知识储备,更看重的是他们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暑期实践活动是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教期间,学生会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所产生困惑和迷茫,因此带队老师也在支教活动中起到顶梁柱的作用,当学生的学校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相碰撞之时,帮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有助于他们接触农村,了解农村,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引导他们思考和感悟,激发其爱国热情,同时,在深入、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让他们有意识去了解国家主体方针,了解现如今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思考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以便于拓宽其视野,丰富大学期间的社会阅历。
大学教育是综合教育,学生不仅要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必修课”。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与社会和团队的沟通和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其个人能力的升华,并充分与社会现实接轨。并且“三下乡”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代大学生有义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同时三下乡活动也可以为学生带来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如深入红色革命老区,使学生了解红色精神的含义,了解红色文化的发展,并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成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进行传播者,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然,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要求很高,但是学生需要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不光是来应付找工作和考试的,知识只有被用到了实际生活中才能发现其的缺漏,才有创新的可能。
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磨练,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已可谓是趋于成熟,全国各省份积极响应,各地也有多数高校也构建了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体更加专业化、高效化。但现如今,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依旧显露出了部分问题和矛盾。
1、形式不够多样化,创新有待提高
目前三下乡活动的主要形式有:问卷调查型、爱心服务型、实地考察等,而各个活动的开展形式趋于近似,研究成果上也很难产生发散性思维,局限较大。即使团中央每年根据社会形势,会制定不同的主题活动来号召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但是高校在组织制定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仍然是按照现有的经验和方法,没有从根本上创新原有的操作模式,这让学生依旧围困于过去的习惯和经验之中,多数准备都流于形式。
2、团队人员选择面不广泛和参与人数有限
一般情况下,社会实践主要由高校的团委组织。在队伍组成初期,活动的主体多为优秀的学生干部,并且人员数量选择非常有限,并且如各学院组建起来的团队也趋于多从本院学生选拔。而这样有以下的优势:一是简单省事,避免了因面试学生繁多而带来的复杂程序;二是队员个人能力和性格了解稳定可靠,学生干部大都已经具备了在许多事情上处理的相对能力,对于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方面也都相对完备。但这也就造成了参与学生主体的单一和参与人数少的情况。
3、基地选择不够连续,考察工作仍不够完善
放眼目前各大高校三下乡活动的情况,许多队伍每年的基地选取几乎都在发生变化,缺乏一定的持续性、连贯性,这样十分不便于经验的积累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基地展开实践或是调研。由笔者今年带队第二年前往青海支教的经验可见,前一年打下的实地实践基础至关重要,许多问题上能为第二年的实践工作提供帮助,避免弯路。并且可以发现,能够有稳定基地的实践团队往往在第二年的实践成果和表现都会相对突出和有明显的提高,长期的实践项目建设也有利于团队传承精神的建立,以及团队主题方向的创新,第一年是摸索,第二年是经验,再往后便是升华。
4、大多社会实践的活动时间都相对较短
大多社会实践的活动时间都相对较短,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大学生去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状和为当地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影响,因此,这同样映照到第三点连续性、持续性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有些活动效果是很难达到的。并且同时活动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大多数“三下乡”活动在宣传上目前仅局限于某个县或某个村,而并不能囊括到“ 三下乡”活动所在县城的全部农村,或是县中的各个社区。
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改进对策
1、坚持创新,不局限于现有认知观点
首先如支教团队的教学方面和调研团队方面,可以鼓励专业性教师一同随队前往展开调研和指导,带队教师的专业化也有利于提高和为学生指导更多更好的活动展开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其次,可着手于社会实践过程中展开的活动形式创新,可以拓展调研的方向,也可以部分竞赛类、讲座类的形式增加学生能动性,不局限于单一的汇报演出和捐赠仪式,知识普及也可以公益培训班、辅导班的形式出现,由专业老师指导,使活动成效最大化,实用化,避免形式主义。
2、增加学生主体成员的选择层面
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三下乡活动都是很积极主动的,久居校园的学生们大都希望拥有这样的锻炼自己的机会。然而现如今的人员选拔则让许多不是学生干部但同样很优秀的同学望而却步,大部分人并没有机会去参与这项活动。可见,高校团委在队员选拔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前期做好扎实的宣传工作及团队特色展示。第二,在报名面试的学生中,充分结合团队特色及实践需求选择适合团队的优秀学生,结合学生自身特长和性格、专业方面的特点合理分工。同时在人员选拔方面,队员的思想觉悟也有待提高,每每在“ 三下乡 ”活 动 中,有些队员会把其当成一次小型的社会娱乐实践活动,而没有意识到“三下乡”活动的重要性,可能仅仅是为了荣誉或是个人的心理满足感。对于能力虽强而责任心不足的队员,则更容易在社会实践这个远离城市,远离家乡的过程中,被生活环境和团队协作方面遇到的挫折打败,以至于无法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些问题在许多人身上都存在着。因此,对学生的选拔和培训方面除了专业知识的培训,生活常识和心理能力的培训也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3、实践基地的长久化必不可少
在三下乡之前,高校团委对于当地的实地调研需要做扎实,清楚了解当地需求、宗教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等,以便于在团队培训过程中更加有方向感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也有利于团队抵达当地后的生活及与当地居民和组织的友好交流与合作。确定下相对较为长期的实践地区,每年活动结束后都进行充分总结经验教训,以便第二年团队的活动实体内容确定和活动方法改进。
五、结论
由此可见,不仅是从前期准备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专业培训、实地调研、当地协调、后期宣传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环环紧扣的。其中,暑期“三下乡”活动作为其主要形式之一,高校积极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心理能力培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这是大学生与社会相沟通的好机会,是鼓励学生锻炼自身素质、了解国家体系、社会现状的好机会。随着现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所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可谓不可忽视,只有发现到了这些问题,并结合高校、社会、国家的多方配合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点和好处更加落实,造福国家、社会和广大师生们。
【注 释】
[1] 毛泽东.《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北京: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高教研究,2006.88-92.
[2] 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和活动必读教材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袁建国,王琳,论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1(16)11-13.
【作者简介】
季 翔(1987-)男,陕西西安人,助教,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