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常红
摘 要:新课标内容中突出探究应用、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既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本文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在“价值”、“途径”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问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5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112
一、培养学生大胆提问习惯的价值
(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古代学者陈宪章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既是数学思考的起点,也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之一。
(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成绩有很强的正面联系,能提出较好问题的学生大多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途径
(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聂必凯、吕传汉等多维学者也曾测试证实,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确实有着很强的正面联系。因为教师可以试着通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认清问题结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曾发现有部分学生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或提不出问题是由于他们对“问题”本身认识不清。如在该问题情境中,果园里有桃树40棵,苹果树比桃树多。有些学生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苹果树比桃树多几分之几?2.桃树有多少棵?很显然,这些问题都是没有价值的问题,因为问题结构并不完整或者是多余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问题结构,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甚至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在教学时,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结构。如果园里有桃树40棵,苹果树比桃树多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提问:从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挖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第二步,提问: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读懂题意,理解未知项。第三步,提问:我们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认清已知条件与未知项之间的关系后解决问题。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如前面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1)苹果树比桃树多几分之几?(2)桃树有多少棵?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认清问题。如提问:“苹果树是桃树的几分之几呢”“应问什么树有多少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提出问题的不完整或是多余的。通过引导,学生自觉将问题补充完整。
三、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注意事项
(一)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多多地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
(二)发现学生闪光点,多鼓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同时,在小学数学阶段,儿童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比较差。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提问竞赛”“提问小能手”,比一比哪个学生提问次数最多,提出的问题质量最高,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让学生乐于提问。
(三)认清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可以采用著名人物的事例,如牛顿正因为提出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后来才会发现并证实重力的存在。
(四)教师示范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不敢提问或提不出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提问,对提问的方法、内容、叙述的方式等不了解,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因此教师就有必要提高自身提问的水平,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提出问题,为学生如何质疑问难做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