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能力需求设置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的研究

2016-05-19 06:24:21周怀芬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课程改革

周怀芬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天津 300131)



以岗位能力需求设置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的研究

周怀芬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天津300131)

摘要: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去专业化教学是以工作岗位来突出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即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随对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进行。首先要明确中职学生将来可能就业的工作岗位,明确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然后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这样即便是换了工作岗位,学生也能够在短时间内作出调整快速适应。

关键词:岗位能力;任务引领;课程改革

前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扩招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同时那些不原意学习或者学习不好的学生由于进入不了大学,参加工作年龄太小,家长舍不得,这样这部分学生就进入了中职学校,要想将他们培养成才,必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对中职学校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理解工作岗位,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是现代中职教育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连续性,理论较多技能较少,与现代企业的工作过程及现代企业可提供的工作岗位严重脱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整自己,有些学生由于长时间不能适应岗位工作而辞职或频繁换工作。虽然也出现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任务引领式教学、教学领域分块式教学等新式的教学方法,但没有一个将各模块知识连接起来的一个过程,知识技能过于分散,对现在的中职学生来说后续学习困难更大。不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没有突出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再者由于我国国情与国外存在差异,国外的教学方法在国内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去专业化教学是以工作岗位来突出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即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随对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进行。首先要明确中职学生将来可能就业的工作岗位,明确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然后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这样即便是换了工作岗位,学生也能够在短时间内作出调整快速适应。

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我们的毕业生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差距,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岗位,我们首先进行了企业调研,走访了天津消防工程公司、亿创宏达、源峰科技等企业,与这些企业的主管领导、一线职工进行了座谈,从企业的生产应用环节出发,得知在这些企业里与传感器应用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有以下几种:消防设设备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系统设计与测试、机电一体化系统信号检测、信号采集、不同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及维护。

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需要,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单片机技术理论与应用实践应用能力。

1.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出发点,以任务引领教学为基点,按照难易程度依次递进的思路设计。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学习、训练,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电气设备中常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及维护,还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道德规范。

2.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需要具备的知识:基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基础,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具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够掌握的技能:掌握常用的模拟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掌握机电设备中的常用数字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为后续独立分析和设计自动化测控系统的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单片机基本原理,掌握不同模拟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信号转换电路;掌握数字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检测电路

2.技能目标

(1)能够识读传感器相关的硬件系统原理图

(2)能够安装、调试、维护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常传感器

3.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100%的安全意识

(2)培养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谦虚、认真、严谨工作态度

(5)根据任务要求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三)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以数字量和模拟量传感器为对象,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应用系统设计方法,掌握数字量和模拟量传感器的使用,能够阅读系统原理图、查找和搜索所需的相关资料,并能够根据原理图和相关资料对传感器进行检测、安装和调试。

(四)课程内容设计方面:

围绕典型产品设计课程内容

注重以岗位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

注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实践性设计

(五)教学方法及组织管理方面

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测试,编程等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二、课程设计

本课程为行动导向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如汽车倒车雷达、烟雾检测报警、湿度检测等);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以典型产品(设备)为载体,创设工作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对岗位能力做分解

对企业岗位能力分解是设计课程的前提,例如对于传感器应用系统维护的岗位需要的能力有:能够认识相关传感器并能够对其工作特性有所了解、能够安装相应的传感器、能够识读原理图并能够根据原理图检查线路等。针对岗位能力要求设置不同的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原有的知识体系就被打散,例如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不再是一次性讲解,而是将这些原理分散到不同的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原理。

例如在项目6任务1位置检测传感器中,将此任务分解为四部分来完成:

第一部分:通过不同的示例引出本次课的任务,并确定任务的目标

第二部分:分析任务中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并进行学习

第三部分:具体对任务进行任务实施

第四部分:任务评价,分析任务完成情况

(二)根据岗位能力的变化调整课程内容

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岗位能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的课程内容也需要随之改变,以适应岗位新的需求.对于岗位上不再需要的能力培养可以弱化甚至去掉,对于岗位上要求增强的能力培养要增加甚至加位增加,使其更符合新岗位能力的需要.

三、课程的实施

本课程实施的特点:

其一,本课程为理论与实际的“一体化”课程,依据教学标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其二,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为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按行动导向过程“导向—信息—计划—实施—检验—展示”进行项目训练,依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结合职业技能考证要求组织课程内容。“够用为度”的引入必需的理论知识,加强操作训练。

其三,课程内容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电子电气产品的认识。教材表述精练、准确、科学,具有实际性、可操作性、经济性、统一性。

其四,课程中的活动设计内容具体,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四、课程评价

由于本课程采用的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对教学的评价上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项目评价、阶段评价和学期评价的评价方式。

(一)项目评价

1.学生自评

就是在学生进行完实际操作后,要求学生自己对自己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哪些掌握了、哪些还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哪些完全不懂。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天的知识当天消化吸收。

还有,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实际操作内容进行评价打分,说出自己哪点做得好、哪点做得不符合工艺要求,以利于他今后的改正。

2.小组互评

实际操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有分工、有合作。在学生进行自评后,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的互评,对同学的自评加以补充,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另外,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的互评,将典型问题公开指出,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将好的地方加以强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分为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对每个小组和整个班级的总体评价。

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是对每个学生当天的学习情况和操作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当天操作,当天打分。评价表如下:

评价项目教师评分学生互评备注遵守课堂、实训室秩序(10分)安全文明操作(10分)能够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30)能够计算实际距离与测得距离之间的误差(10分)能够正确使用万用表测量表4-1-4中的物理量(30分)撰写工作报告,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10)总分教师总体评价

对每个小组和整个班级的总体评价:是对每个项目小组当天的学习状态、操作情况、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进行评价,表扬学习认真、规范操作、配合良好的小组,要求其它小组向他们学习。

还有,对整个班级当天的表现也给以总结,提出下一个项目的目标,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做准备。

(二)阶段评价

就是一类电气控制线路的项目教学完成后,设置一个阶段性的评价,对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进行一下综合的考评,使学生更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对知识和操作的掌握情况。

以利于学生发现不足、找出差距、迎头赶上。也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小结,找出学生学习中哪些地方容易掌握、哪些地方不容易理解,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三)学期评价

就是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对本学期教与学的总体考评,然后,结合每个项目的评价及阶段评价,给出学期评价。

五、实验数据

本课程改革后在2012级2个班级进行了实际的应用,相比其他班级例如2011级2个班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大步提高.具体如下:

上课认真听讲动手做基本完成任务圆满完成任务主动要求新任务电控11-1,290%100%80%60%10%电控10-1,250%70%50%20%1%

通过两个班级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可以看出,通过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的改革,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人数由50%提高到90%,学生圆满完成任务人数由20%提高到60%,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主动性学习。这说明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培养方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总结

总之岗位能力形成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通过实际操作的提升,形成能力。此外,对于以岗位能力形成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老师们也需要不断的到企业实习,以掌握新的岗位能力需求并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岗位能力的变化.

Research on Senso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Design Based on Position Capacity Requirement

ZHOU Huai-fen

(TianjinFirstLightIndustrySchool,TInajin, 300131)

Abstract: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Senso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highlights work position as the emphasis of teaching content, that is to say different positions have different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positions. First, it is required to confirm the future’s possible employment posi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vocational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then design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ork positions. It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position vocational capacity. By doing so, even if the position is changed, students can adjust themselves to quickly adapt to new position in short time.

Key words:position capacity; task-oriented; course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6)02-0080-05

作者简介:周怀芬(1978-),女,天津市第一轻工业业学校教师,讲师,主要从事单片机教学工作。

收稿日期:2015-03-03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课程改革
基于建筑设备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8:45:07
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00:20:39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物流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中旬(2016年10期)2016-11-28 19:06:11
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一点思考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5:31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职教论坛(2016年22期)2016-11-19 09:17:33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