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指导下的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策略

2016-05-19 06:22:11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目的论

房 璐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70)



目的论指导下的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策略

房璐

(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天津300170)

摘要:文章以目的论为指导,对目的论在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对影响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策略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策略。

关键词:游戏软件本地化;目的论;翻译策略

一、目的论(Skopos theory)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的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目的论指出,所有类型的翻译,都被视为是一种行为,而作为行为都有一个目标和目的。只要是行为就必然产生一个结果,形成新的局面或者事件,还可能产生“新的”事物——翻译行为产生“目标文本”(target text)(不一定以言辞形式);而翻译产生译品(translatum),译品是目标文本的一种类型。

明确具体的翻译目标和形式对译者尤为重要。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的目标以及目标最终实现的形式,都是译者与下达翻译任务的客户协商而成的。当然,狭义上的翻译也是如此。只有明确制定出翻译的目的及译本实现的方式,文本译者才能成功完成委任方(客户)交给的任务。

作为翻译行为中的专家,译者对翻译任务的执行情况和最终的译本负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原文来制订明确的翻译目的,所以原文是翻译任务的组成部分,它是翻译行为中所有呈等级秩序排列的、最终对译品起决定作用的各种因素的基础。

弗米尔将翻译的目的分为三个层面:在讨论翻译的过程时,它指过程中的目标;在讨论翻译的结果时,它指译本的功能;在讨论翻译的形式时,它指形式的意图(Vermeer,2000)。同时,弗米尔还提出“翻译委任”的概念。他认为,翻译是人在有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或者是应他人要求而进行的工作。委任就是为自己或他人下达翻译指令。目的论所持的观点是:每一个翻译都能够且必须被赋予某种目的。这一观点可以和委任的概念相结合:正是通过委任来赋予目的。也就是说,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目的论应用到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中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论作为一种普遍的翻译理论是有其适用范围的,其主要用于商业非文学文本翻译,下面笔者就其在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可能性

首先,翻译目的论源于行为理论和接受美学,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而游戏作为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电影(影视艺术)之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而且游戏软件的目的性更为显著和强烈。不同类型的游戏,其翻译要达到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为目的论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弗米尔的目的论对原文在翻译中的地位提出了新的概念,忠实原文不是评判翻译的唯一准则,译本面向译入语文化,应该由译入语文化最终来决定译本的充分性。在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中,译本是由玩家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本地化后的游戏无论是从界面的设计还是语言风格都要符合玩家的文化背景,被玩家所接受。基于此目的,本地化后的游戏往往会对游戏的某些要素进行加工处理,如游戏界面的改动,任务形象的重新设计等,有的游戏还会针对玩家的文化背景,增加一些本地化因素,这些都为目的论的应用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二)必要性

第一,受众明确。根据弗米尔的目的论观点,受众就是指译本所面向的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要求各不相同。在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中,其受众是明确的,“受众”所指的就是游戏玩家。

第二,翻译目的明确。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一款游戏软件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除了内容和产品宣传外,最主要的是要赢得玩家的认可,要满足游戏玩家的要求、希望和期待,这恰恰也是游戏本地化翻译的最终目的。

第三,翻译委任明确。目的论中委托人是指翻译的发起者。目的论指出,在翻译行为过程中,委托人首先会提出明确的翻译目的或者与译者协商达成最终目的,并告之希望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三、影响本地化翻译策略的因素

(一)游戏特征对本地化翻译策略的影响

游戏的设计理念决定了游戏的特征,而游戏本身的艺术特征也是本地化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本文只介绍与本地化翻译密切相关的游戏特征。

1.游戏四要素

Chris Crawford提出游戏的四个要素是:表示(Representation)、交互(Interaction)、冲突(Conflict)和安全(Safety)。(Crawford,2010)

(1)表示(Representation)

游戏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仿真,是对游戏设计者主观世界的呈现。游戏为玩家所创造出的是一个主观的、简化的世界。玩家通过自身的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有真实感的世界里。

(2)交互(Interaction)

艺术大师们对现实世界的呈现有些是静态的,例如:图画、雕刻等;有些是动态的,例如:音乐、电影等,而游戏是以交互式形式呈现现实世界。交互性是游戏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其中加入了社交或者人际交往要素,并使玩家在现实世界中的被动者变为模拟世界中的主动者。

(3)冲突(Conflict)

冲突是玩家在与游戏交互过程中产生的,玩家会主动向某个目标努力,其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冲突是所有游戏的一个内在要素。

(4)安全(Safety)

游戏可以为玩家提供一种安全心理,玩家带着这种安全的心理暗示去体验游戏中的冲突和威胁。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尝试的事情可以在游戏的模拟世界中得以实现。

2.游戏性

游戏性是游戏软件区别于其他软件最显著的特点。作为游戏的最重要属性,游戏性一直被认为是决定游戏成功的关键。

游戏性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可用性层,代表所有软件的属性。第二层是游戏层,代表游戏软件的特有属性。第三层是类型层,代表游戏的类型。第四层是情感层,包括游戏中的一些主观性因素和模糊性因素。

(二)游戏玩家特征对本地化翻译策略的影响

游戏作为一种娱乐型软件其设计的初衷就是取悦于玩家,如果没有玩家,游戏就变成了一堆枯燥的程序代码,玩家的感受决定了游戏的成功与否,所以在本地化翻译过程中,玩家的行为特征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玩家分类。

1.核心玩家和一般玩家

对于核心玩家来说,游戏是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核心玩家因竞争而茁壮成长,他们不喜欢容易的游戏,而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游戏。与此对应,一般玩家则是为了享受玩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如果游戏不能提供快乐,而是让人心情沮丧,一般玩家就会停止游戏。对于一般玩家而言,玩游戏必然能够带来娱乐,不管是否有竞争性。”

2.故事追踪者和练级狂

故事追踪者对于故事情节的痴迷远远超过于对游戏性的痴迷,他们玩游戏的目的是更深刻的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点类似于看电影。如果故事背景或者故事情节令他们不满意,他们便会放弃这款游戏。所以,在本地化翻译过程中,对于故事情节和背景故事的翻译要注意语言风格,否则就会失去这部分玩家。练级狂往往痴迷于自己通关和升级之后的成就感,为了提升自己的级别和技能,他们甚至会重复多次玩同一个关卡。

四、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策略分析

根据本地化业界实践表明,影响本地化翻译质量的因素包括:一、供应商选择策略。供应商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游戏本地化的成败,进而影响游戏开发商的投资回报率。二、本地化策略。本地化公司要针对开发商的游戏特点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本地化策略,从而提高本地化翻译质量。三、文本翻译策略。文本翻译是游戏本地化翻译中任务最重的流程,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决定了游戏语言风格,从而影响玩家的接受力。

通过本论文并结合有关学者和业界的研究发现,翻译目的论对于指导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具有明显的优势,下面笔者以目的论为指导原则,针对以上三个因素,分析出提高本地化翻译质量的策略。

(一)供应商选择策略

大多数的游戏本地化不是开发商自己完成,而是外包给发行商(本地化供应商)完成,所以开发商在外包过程中对供应商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供应商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游戏本地化的成败。

弗米尔(2000)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翻译,要么出于个人主动的意愿,要么出于他人的要求。无论哪种情况,他都是通过一定的“委任”来完成的。“委任方明确给出翻译任务,翻译任务包括:目标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

在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中翻译任务包括:一、目标。游戏开发商或游戏代理商在选择供应商之前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于本地化后的游戏有什么具体的要求,这些都要明确告诉供应商。二、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游戏开发商或游戏代理商对于项目交付截止日期和酬金等也有明确的要求,这些都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所以,根据目的论原则,开发商或代理商要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本地化供应商。

1.选择有游戏客户服务经验的供应商

在游戏供应商选择时,首先要看这个公司有没有丰富的游戏本地化翻译经验,承接过多少游戏翻译项目,所承接的游戏项目本地化是否成功。因为有多年客户服务经验的供应商,具有庞大的游戏翻译团队,其本地化翻译策略是成熟的,而且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节约成本。其次,要看一下在所承接的游戏翻译项目中是各种类型都有还是只限于某种类型的游戏,因为不同类型的游戏其本地化翻译策略也是不同的,然后根据自身游戏类型进行选择。

2.选择有严格质量管理体系的供应商

翻译质量是核心。优秀的供应商都会设有质量控制部门,负责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质量控制,确保译文符合质量标准并按时交付。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可以提高游戏的翻译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游戏开发商的企业品牌。

综上所述,游戏开发商要根据游戏的特征和自己对本地化的具体要求选择供应商。在游戏本地化过程中,开发商还要对本地化供应商进行实时跟踪,对于本地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并进行分析处理,使整个本地化过程更为高效。

(二)游戏本地化翻译策略

既然游戏开发商在外包之前已经明确了翻译任务,那么根据目的论原则,作为译者应该根据委任的目的,采取宏观的翻译策略。所以,本地化公司要根据游戏开发商的具体要求,制订出一套有效的本地化翻译策略,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游戏开发商的翻译任务。

1.建立专业的游戏翻译团队。

游戏软件本地化的特征决定了从事游戏本地化翻译的译员和普通译员是不同的,他们应具备一些特别的职业素质:一、本身就是游戏玩家。游戏本地化翻译人员本身应是一个游戏爱好者,因为游戏领域中有很多“行话”,如果译员从没有玩过游戏,翻译出来的语言不能被玩家所接受,会导致一个游戏本地化的失败。以玩家之心进行本地化翻译,其风格符合玩家的口味和习惯。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为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具有相同的游戏体验,对于源语中的一些测验、俚语和双关语甚至是故事情节,翻译人员不能是简单的翻译而是要“创造”出符合本国玩家文化的语言。三、较强的交际能力。包括: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等。四、熟练掌握CAT工具。从事游戏软件翻译的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首先,游戏软件中包含大量的重复信息,利用翻译记忆库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其次,利用术语管理工具可以保证屏幕文本和手册中术语的一致性。

2.译员亲自体验游戏产品

如果游戏已经有发布的版本,本地化公司要让译员亲自体验游戏产品,即使是对于那些开发和本地化同时进行的游戏,也要让译员提前了解游戏背景,这样有利于译员全面了解游戏内容、文化背景、主题和角色。

3.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安排经验丰富的游戏本地化项目经理负责产品的质量控制,保证译文的质量。以下是一个完善的本地化质量控制流程:

图3.1 本地化质量控制流程

由以上本地化质量控制流程图可以看出,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包括:需求分析、项目计划、启动会议和设置术语表。二、实施阶段。包括:翻译、编辑、校对、语言QA、语言评审、桌面排版、功能测试、最终QA和项目评审。三、收尾阶段。包括:最终交付、客户反馈与修改和项目总结。

4.严格的术语管理

游戏项目一般都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项目启动后首先要设置统一的术语表,这样不但减轻了翻译压力,而且保证了术语的统一性,确保游戏中的场景、物件和人物角色等的一致。

5.设有专门的IT团队

游戏翻译与其他翻译不同,其要进行本地化的元素有:用户界面、联机帮助、用户手册、产品包装等。所以翻译的文本会包括在各种文件中,例如:Microsoft Word文档、Excel文档、Access数据库、HTML文件,二进制文件或源代码、或者位图图形。所以在本地化翻译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个时候就要有专门的熟谙多种平台的软件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三)文本翻译策略

文本翻译是游戏软件本地化的重中之重,一个大型游戏软件的文本翻译量高达上百万字,时间紧,任务重,有的游戏要开发和本地化同时进行,这对游戏本地化供应商和译员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对于游戏文本翻译策略的研究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游戏,采用有效的文本翻译策略,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高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质量。根据目的论原则,翻译策略的选择又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弗米尔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源语文本应该被“翻译”(translated),“意译”(paraphrased)还是“改编”(re-edited)。这些不同的翻译策略不光在术语上指明不同的翻译行为,而且都基于各自具体的目的,而这些目的又基于具体的委任。以下是译者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可采取的一些翻译方法。

1.文本翻译策略介绍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原语为出发点,翻译时尽可能准确展现原文的语言风格,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风格等,直译可以准确无误地表现原作的含义,是译者忠于原文的一种表现。

(2)意译(Free translation)

意译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入语为出发点,当原语形式与译入语发生冲突时而采用的一种翻译方法。译者在准确全面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变换句式或使用一些修辞手段,使用符合译入语风格的语言将原文大意表达清楚即可。

(3)归化(Domestication)

归化法“要求译者向目标语读者靠拢,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目标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译者使用符合目标语读者文化的语言形式表达原文内容,从而达到“文化对等”。

(4)异化(Foreignization)

异化翻译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使目标语读者感受到异域情调。

2.游戏软件文本翻译策略遵循的原则

目的论并不涉及翻译的原则,因为这由每次具体的翻译各自分别决定。目的论只是认为译者应该意识到某目的的存在。通过以上对游戏特征和玩家行为特征的分析,根据“目的决定手段”原则,总结出游戏软件本地化文本翻译所遵循的原则。明确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的目的非常重要:确保各国玩家感觉这款游戏是专门为他们而设计的,而不是被迫去适应某个国家的习惯和语言,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具有相同的游戏体验。基于此翻译目的,在游戏软件本地化过程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以此为出发点。文本翻译作为游戏翻译的重要内容,其翻译策略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目的论原则

无论选择哪种翻译策略,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具有相同的游戏体验。由于玩家在游戏翻译中的重要地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从玩家的文化背景出发。例如,如果原文中出现的俚语、笑话,为了使玩家达到相同的效果,译者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创造出符合本国文化特色的笑话。

(2)不破坏游戏四要素

目的论认为,目标语与源语文本之前有一定程度上的“互文连贯性”(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和原文之间存在一种被目的所规约了的关系。这种“被制约了的关系”在游戏软件本地化中指游戏四要素,因为游戏四要素是游戏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如果译者在本地化翻译过程中破坏了其中的要素,那么游戏的精髓也就随之破坏。所以,译者在本地化过程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以不损害游戏四要素为前提。

(3)不损害游戏性原则

目的论认为,在翻译行为中决定性因素永远是翻译目的。游戏性是游戏软件区别于其它软件的一个最显著的特性,作为一种娱乐型软件,译者在本地化过程中不论是处于什么目的,其对文本翻译策略的选择要要以不破坏其游戏性为前提。

五、结论

总之,游戏软件本地化翻译策略是有其适用范围的,任何策略的选择都要以目的论为基础,根据游戏本身的特征和玩家的需求,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费安祥.电脑游戏的审美价值[D].北京师范大学,2008.

[3]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4.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Game Software Localization Instructed by Teleology

FANG Lu

(TianjinStaffUniversityofHedongDistrict,Tianjin, 300170)

Abstract:instructed by tele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leology in game software translation, it proposes the game software translation strategy 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game software localization translation.

Key words:game software localization; teleology; transl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P3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6)02-0103-06

作者简介:房璐(1983-),女,天津市人,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教师。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46:35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12:28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9:43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