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澜++倪建斌
摘要:太仓市实验小学的“草根情怀教育”,是一种在学校草根文化引领下培养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理解的素质教育。以本土情怀、国际理解、自由精神为关照,通过对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系统整合,以自由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文化追求,创设了“草根情怀教育”学科主题课程、“草根娃”国际游学课程、娄东文化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关键词:草根情怀教育;校本课程;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30-05
上世纪30年代,太仓市实验小学便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实践为基础开展了“整个教育”的实践研究,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个人”奠定了学校创新性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十五”期间,学校以“草根化”校本研究为抓手,“自下而上”、“人人参与”的校本研究锻造了一支优秀的骨干队伍,“坚韧、质朴、灵动、舒展”的草根精神也逐渐成为学校“草根文化”的核心。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在科技与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际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一种教育实践。太仓市实验小学在着力深化学校“草根文化”建设的同时,更把目光指向具有国际视野的“草根情怀教育”,并努力使全球化、草根化成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1]
一、草根情怀教育:基本内涵与价值分析
全球化视野中的“草根情怀教育”,是以“草根文化”精神为基础,在全球化视野和价值观照下对学校教育进行的整体建构,重构学校育人目标和实践模式,把民族情怀的养成作为学校参与国际生活、开展对外交流的基本前提,将民族认同和文化坚守作为草根情怀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把草根情怀教育作为当代小学素质教育的一种校本样式去开展实践探索和行动研究。
具体而言,我们把“草根情怀”理解为“基于草根的物质特点和一般寓意所开展的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建构”。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从事物隐喻的层面上看,强调了草根的坚韧质朴和绵延不绝,强调了草根平凡朴素却又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体现了一种生命之源的表征意义;二是从文化内涵的层面上看,体现的是一种故土情怀,一种对本土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坚守;三是从社会学意义的层面上看,主要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应的平民情怀,一种对与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的尊重和认同的民主情怀。
由此,我们得出了关于“草根情怀教育”的校本理解:依据小学阶段教育特点,结合“草根情怀教育”的意义建构而展开的一种素质教育的校本实践。其核心理念是“自由成长和社会责任相伴、民族情怀与国际理解融通”。具体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挖掘草根的生命意义,尊重生命价值,是一种自由精神教育;二是挖掘草根的文化意义,尊重多元文化,是一种民族情感与国际理解相融通的教育;三是挖掘草根的社会意义,尊重社会进步,是一种人格完善与智能发展的全面素质教育。[2]
草根情怀教育作为校本素质教育的探索,更强调了以地方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国际交流活动为载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及学校文化的整体建构。草根情怀教育的草根性,在于学校对草根文化的长期坚守,这样一种长期的探索奠定了草根情怀教育的实践基础,推动了学校文化的持续发展。
二、草根情怀教育:聚焦三个核心关键
草根情怀教育,是一种培养本土情怀与国际理解的自由教育,是由草根文化所生发出的一种教育价值的追求。草根的自然生长、生命蓬勃化作学校教育中自由精神的教育;草根的扎根泥土,化作学校教育中滋养生命的本土文化的教育。草根的本土文化与国际理解形成鲜明的对照,草根作为广泛的、普遍的形象,转化为儿童发展的全面教育,同时也直接指向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自由精神、本土情怀、国际理解成为我们所追求的草根情怀教育的三个关键词。
草根情怀的核心要素是自由精神。因为草根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它坚韧质朴而绵延不绝,它平凡朴素又生生不息,草根的形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自由”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信念与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健全的人格都是以个体性发展为前提的。可见,生命的成长,需要得到一种自由的发展,自由精神是人的生命价值的彰显。
彰显自由精神,是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充分体现,它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这也正是草根情怀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彰显自由精神的教育不是简单的培养社会人,而是要让学生在保持个性与独立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选择课程的权利与机会,支持学生主动计划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自愿、自觉、自主地学习”,保障其思维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交往的自由,最终达成培养社会人的目的。草根“灵动、舒展”的精神特质契合学校自由教育的目标追求。
草根情怀其实质是一种本土情怀。一般而言,从人的需要角度出发,基本的安全生存以外,我们更需要有一种群体归属感——需要被人理解,需要有爱、有鼓励,更需要被人尊重。人一定得属于一个群体,这种群体归属感说到底就是一种民族归属感、国家归属感以及文化上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就是我们眼中的“本土情怀”,也可以称之为“家国情怀”。
从文化内涵的层面看,我们认为草根情怀所强调的本土情怀就是对本土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坚守。本土文化犹如草根的根基,根脉繁复、错杂,它的范围大到民族的文化、地方的和乡土的文化,小到学校和家庭的文化。本土文化影响着人的习惯、性格、价值观的形成。草根情怀教育将本土文化作为隐性或显性的课程资源,在学生心中播撒本土文化,通过本土文化的滋养,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行为规范和共同的基本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增进民族感情,为培养一个“有根”的中国人奠定根基。
从文化内涵层面说,草根精神中“坚韧、质朴”首先是一种充满文化积淀的本土情怀,是太仓实小独特的“草根情怀”。endprint
全球化视野中的“草根情怀”需要“国际理解”的理念支撑。
首先,国际理解可以推动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面对“全球化”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不同的文化在国际交往中会产生对比、碰撞,可以让人清楚地感觉到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并在这种对比中逐渐完善民族文化并推动国家进步。
其次,国际理解成为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教育资源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的目的更加贴近人的发展,推动了人对自身的认识,追求权利、自由,发展个性, 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解放;知识文化的学习范围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学习各种文化,了解不同艺术、人生哲学、发展理念、审美观等,不断开阔视野,丰富心灵世界,充实和提高认知、艺术、审美等的全方位能力。教育过程中的国际理解促进了学生成为适应世界发展的“全球性”的人。
时代要求未来的学生是“民族情怀与国际理解融通的人”,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出色的中国人和真正的国际人。一方面,学生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爱国爱家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另一方面,学生学会用全球的眼光看世界,关注全球性问题,善于理解和汲取各国文化的精华,外语基础好,能进行国际交流,具有国际意识。太仓市实验小学的办学目标——“培养有教养的、和谐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需要我们放眼世界,让以往相对单一的学校教育包含儿童对多元文化理解的教育,为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成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草根的教育情怀。
三、草根情怀教育:基于课程开发与实践创新的视角
儿童的成长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为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切的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旨。因此,太仓市实验小学通过对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系统整合,进一步完善学校“草根情怀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课程选择。我们把这一课程体系称为“三味”课程,这里的“三味”是指“真味”、“玩味”和“情味”。
“真味”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强调科学、规范、基础前提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玩味”课程则更多体现儿童快乐、游戏的天性,他们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应该是自主的、好玩的且具有合作性;“情味”课程更多体现了儿童的个性化、创造性和开放度,根据儿童个人喜好和充满趣味的情味课程与“草根情怀”所倡导的生命情怀、民族情怀和平民情怀有着更好的关联。[3]
(一)自由精神:课堂教学的文化追求
自由是人存在的基本规定性。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自由学习开始为人们所认识,成为教学活动的自觉追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交往中强调让学生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独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了彰显学生的自由精神,我们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做了一种变革,这种变革是一以贯之的,既包括国家课程,也包括我校开发的特色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相应的变化,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个性的协同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儿童“整个的”发展。
彰显自由精神的课堂,孩子们必然能够开展一种自由的学习。在当前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下,自由学习至少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思维的自由,二是表达的自由,三是交往的自由。同时,赋予儿童自由学习的权利,不是“放任”,也不是“由己”;所谓的“自由学习”,是有一定的规定性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围绕“自由精神”这一核心,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反复研讨中,逐步修订了“彰显学生自由精神的课堂教学实践表征及分析要点”。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自由课堂必须贯彻落实“关怀理念”,必须具有“全员视域”,必须力求“常规新颖”,必须强调“活动自主”,必须凸显“思维灵动”,必须融入“快乐情态”。基于上述教学实践表征前提下的课堂,才能更好地凸显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主。
比如,我们开展了儿童学习起点的系列研究。基于起点的教学尊重了儿童自然生长的内需性,是一种对学生学习的最为朴实的研究,它的过程不花哨,技术并不难,只要去真切地了解学生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在想什么,有什么需要,让教学站在“地面”。[4]
又如,我们尝试为儿童设计学习程序。它是指教师为学生开展自主、自觉的学习活动而提供的学习步骤。它不对学生的思想层面进行干预与控制,而是给学生的开放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策略、合理的次序和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潜能。设计程序,让自由有了“规则”。[5]
再如,我们开展了以激发好奇心为目标的专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或问题情境,能使儿童的大脑变得积极活跃,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与渴望,使学习过程变得愉快。激发好奇心,促进了学生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与轻松,同时又在教师的适度“补位”中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体现了学生灵动而舒展的姿态。
(二)文化融合:“草根情怀教育”学科主题课程
“草根情怀教育”主题课程是学校“草根情怀教育” 特色课程之一,是在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将散落在各科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学资源糅合在一起,实现了以“民族情怀与国际理解融通”为目标的课程单元统整,其实质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板块:(1)尊重生命情怀,弘扬自由精神;(2)融合传统元素,弘扬民族精神;(3)体现时代特征,弘扬探究精神;(4)吸纳多元文化,弘扬国际精神。每学科每学期依照上述板块要求确定主题开发约六课时的单元课程。
在主题确定和资源运用上,我们强调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比较,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认识,促进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例如:我们开发了语文学科的“中外创世纪从伊甸园到盘古开天”课程,数学学科的“从算盘到计算器”、“中外巧算方法大比拼”、“世界各国钱币”等课程,音乐学科的“各国经典名曲欣赏”,研究性学习的“从郑和到哥伦布”,美术学科的“世界名画欣赏”等课程。endprint
从教学方式的变革出发,我们实现了从“讲授课堂”到“活动课堂”,从“知识传播课堂”到“对话思辨课堂”,从“线性课堂”到“板块式课堂”的转变。以二年级语文主题课程“种子,种子在发芽”为例:我们设计了种子的故事、多样的种子、种子的旅行、种子的用途、播种种子、你还认识我吗、种子的歌谣、种子的成长故事等八课时。[6]通过阅读、记录、交流等语文学科活动,融合科学的观察、数学的分类与测量、美术的种子画创作等,让学生整体感悟生命的伟大。
(三)陌生体验:“草根娃”国际游学课程
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变平的地球不仅为游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而且使之成为教育的必需。我们将游学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在研学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扩大眼界,培植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开拓学生视野,理解、尊重、接纳多元文化,从而使其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现代小公民”。
作为一种体验性学习,游学课程特别强调课程主体的主动参与、深度参与。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在情境中学习。如在音乐课上学习演奏新加坡民族乐器“安格隆”; 可以对比文化元素差异,如认识、试穿马来族、朝鲜族、汉族民族服饰;可以接受专题学习,如开展“用餐礼仪”学习,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西方礼仪,加深对西餐文化的理解;可以共同生活,如一起准备早饭,相互适应,合作解决问题……通过上述途径在陌生体验中实现国际理解教育。
游学课程具体由四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是“跨校体验 城乡浸润学习”课程;第二板块是“扎根本土 娄东文化寻根”课程;第三板块是“家在苏州 日行一善行动”课程;第四板块是“放眼世界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以“国际理解教育”板块的“太仓实小——新加坡德义小学”国际交流项目为例,按游前、游中、游后三个阶段整合资源并形成系统的微课程。游前,我们设计了学科指导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家长义工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指导课程;游中,我们设计了游学手册设计课程和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户外游戏系列课程等;游后,我们设计了游学成果展示课程,小导游巡讲课程等。这些专题活动,通过陌生化体验,文化元素比较,实现学生民族情怀与国际理解融通。游学课程让学生从单一的学校情景走向多元的社会情景,游学多方位视野的拓展、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多元化的情感体验,是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
(四)生命寻根:娄东文化校本课程
全球化,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全球化。因此,民族文化更显出其重要性,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素养。草根情怀教育,就是在放眼国际的同时更注重故土情怀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带有娄东文化烙印,具有民族精神的有根的人。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这个世界大融通的社会,各种地方文化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娄东文化作为太仓的地方文化,也同样面临着被遗忘的绝境。娄东文化需要传承,娄东少年传承娄东文化是一种使命。因此,我们开设“娄东文化”课程,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丰厚自己的本土文化储备,从而提升自身修养。
我们根据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兴趣点,由简到难设计了六门主题课程:娄东方言拾趣、娄东民间传说、娄东民风民俗、娄东名人荟萃、娄东画派名作、娄东诗韵赏析。娄东文化校本课程通过课堂学习、聆听讲座、自我探究、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多方位地了解娄东文化,感受娄东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实现民族情怀的滋养。
利用娄东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地方文化的教育,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挖掘娄东文化的内涵特质,对学生进行娄东特质培养,增强学生民族情怀,从新加坡徳义小学到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的学校,学生以娄东文化为背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际文化交流。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对比、碰撞中理解、尊重、接纳差异,并以陌生化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进而深层次理解本土文化,激发自豪感,培养对家乡、祖国的热爱。
草根情怀教育,是太仓市实验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校本化实践与探索,其目标直接指向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和多元发展,这既是当下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又是面向未来放眼全球的需要。草根情怀教育,是太仓市实验小学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从学校课程的系统建构与创新实践的视角出发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正对应着学校整体的育人目标,更体现了每一个实小人的草根情怀。
参考文献:
[1][2]张勤坚.草根:永远的教育情怀[J].江苏教育,2015(10).
[3]査人韵.让儿童以舒展的姿态成长[J].江苏教育,2015(10).
[4][5]顾燕.实、活、乐:基于草根文化的课堂教学主张[J].江苏教育,2015(10).
[6]査人韵.做有“根”的教育[J].新教育,2015(1).
责任编辑:丁伟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