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十大问题

2016-05-18 05:14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财政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智库全球化企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新时期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十大问题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①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成立于2008年,是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秉承“国际化、影响力、建设性”的专业定位,坚持“用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世界眼光,为中国献策”。除北京总部外,CCG在广州、青岛、东莞设立了研究院,在香港、纽约、华盛顿、法兰克福、巴黎、悉尼设立了海外代表。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不断企稳的经济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劲的支撑。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国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投资,对外投资金额高达1160亿美元,同期中国利用外商投资金额为1196亿美元。如果将中国企业在国(境)外利润再投资和通过第三地的投资纳入统计范围,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为1400多亿美元,超出中国利用外资额大约200多亿美元,首次超过外商来华投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2014年逐步启动推进。“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世界经济尤其亚洲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推动作用,同时有助于解决中国国内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矛盾,为中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新特点与新趋势

2014年是中国对外投资分水岭,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实施,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根据公开资料和相关研究机构官网信息,搜集整理了中国企业2002~2015上半年期间的对外投资案例2018起,并对这些投资数据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受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环境压力等因素影响,中国民营企业近年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塑造国际品牌形象。同时,相关部门修改了对外投资审批办法,放宽了对外投资的限制,提高了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积极性。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渠道,进行全球采购、生产、销售,积极建立国际产业价值链。如图所示,从2010年开始,尤其是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之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在数量和金额方面突飞猛进,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显示,到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同比增加295%,相当于2013年的三倍,占当年总投资案例数的69%。

图1 2005~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状况

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无论从投资案例数还是投资规模方面,中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差距较大,尤其在投资规模上不能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但近年来,民营企业投资活动频繁,涉及领域广泛,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历练,民营企业增强了自身竞争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早期的获取技术、立足国内市场,向发展品牌取得海外销售渠道、获取当地市场转变。从2014年的数据看,中国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主力,这虽然与国有企业反腐、海外资产审查等导致对外拓展步伐放缓等因素有关,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民营企业整体实力的壮大。

(二)中国企业海外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

金融危机以后,全球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并呈蓬勃发展之势,中国房地产市场受国内宏观调控加剧、土地价格持续走高、消费者观望加重等众多因素影响,房地产企业积极“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如图所示,2013年海外房地产投资金额猛增到219.27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88%,投资案例数创历史新高,达到49起。而2014年投资规模高达398.87亿美元。同时,2015年上半年投资案例数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的投资案例数,预计中国房地产企业海外投资将进入全新阶段。

图2 2005~201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房地产业的对外投资

根据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 Estate Brokers,NAREB)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人在美国购买了286亿美元的房产,远高于加拿大人的112亿美元,成为美国房产业的最大购买者,同时是出价最高的购买者。根据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Bain&Company)在联合发布的《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超过30%的高净值人士进行境外投资。其中房地产是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主流投资类别。①招商银行,贝恩公司:《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3年5月。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为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放宽个人境外投资限制,这将促进投资海外房地产的快速增长。

(三)中国企业中小规模对外投资明显增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整理了中国企业2002~2015年上半年进行的投资案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投资规模集中在1亿~10亿美元之间,大约占总投资的63%,如表1所示。其中2014~2015年,民营企业年均投资案例数为256起,是2008~2013年的年均投资案例数的7倍,呈现爆炸式增长。国有大型企业的10亿美元以上的大规模投资有明显下降,可见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在海外投资活动活跃导致中国企业小规模投资增多。

表1 中国企业投资规模分布(单位:起)

同时,1亿~10亿美元的投资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如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业,而1亿美元以下的更小规模投资分布在TMT行业,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重视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如表2所示,中国企业小规模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及韩国等少数国家,10亿美元以下规模的投资平均比重高达84%。

表2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前十名国家(单位:起)

(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数量保持增长势头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统计数据显示,2002~201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案例数为2018起,其中跨国并购案例数为1817宗,占总案例数90%,表明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如图3所示,中国跨国并购案例数直线上升,2014年创历史新高,达到413起。

图3 2005~2014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规模

同时,由于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或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的数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成功率是40%,高于全球25%的平均水平。①《商务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40%高于全球25%的平均水平》,2012年4月17日,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2-04-17/111815300.html。对并购成败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有前期的并购目标选择、并购后的整合及国际化人才获取等。因此,中国企业应该不断总结经验,重视与当地的专业机构合作,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文化,留住并购企业核心的人才,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中国制造业走进发达国家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制造业占总对外投资案例数大约为33%,同比增长14%,投资案例数为160起,其中35起未披露投资交易金额,披露投资交易总金额为329.62亿美元。美国作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中国投资美国的制造业占总投资数量的41%,同比增长24%,中国企业大规模投资美国制造业,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制造业成本迅速上升,已经接近美国的制造成本,差距缩小到5%以内,促进了中国企业到美国新建工厂。

图4 2005~2014年中国企业投资美国制造业的投资规模与数量

在众多投资美国制造业的中国企业中,除了中国纱厂外,代表中国制造更高水平的福耀玻璃也在美国积极建厂。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买下原通用汽车公司七年前关闭的厂房,投资建成世界一流的最大的单体生产车间,为美国重要的汽车企业如通用、克莱斯勒等提供高质量的汽车玻璃,使一个一度废弃的社区重新焕发生机。

(六)“集群出海”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方式

随着我国净投资输出国地位的确立,规模扩张将让位于质量提升。传统的投资模式需要做出改变,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投资环境时,单靠企业自身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集群出海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例如,中国五矿集团携手国新国际和中信金属投资建设的拉斯邦巴斯铜矿项目成为秘鲁投建的最大矿产项目。

目前,有大批的优秀民营企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众多小微企业也在国际化道路上稳步前进,跨国统筹兼并的能力也持续上升。这些小微企业都采取集群式走出去,实现协同发展,企业的效益、风险防控能力得到同步提升。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苏纺纺机联盟(SUTEX),由江苏省纺机协会牵头,无锡丝普兰喷气织机制造有限公司、常州市宏大电气有限公司、无锡新联印染机械有限公司、博路威机械江苏有限公司、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等5家纺机企业共同发起,其是纺机行业“集群出海”的践行者,充分利用产品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在印度、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塑造了知名度。

中国资本联合出海将有效改善与海外项目对接上长期存在的代沟,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家抱团“走出去”,实现全球资产配置。

(七)中国企业投资TMT行业持续大幅上扬,美国仍为首选地

2014年中国TMT行业共发生跨国并购58宗,投资规模为234亿美元,处于所有细分行业之首。如图所示,TMT行业跨国并购有20起案例发生在美国,金额高达86.4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在游戏业以及半导体方面。其中联想集团、阿里巴巴、中国移动、巨人投资和浦东科投位列投资金额的前5名。同时,阿里巴巴并购案例数多达7起,表现最为活跃,典型的案例是以2.4894亿美元入股新加坡邮政,以2.5亿美元投资美国拼车应用Lyft等。

国家半导体基金拟以7.8亿美元收购新加坡技术半导体公司股份,使半导体在中国TMT行业海外并购中拔得头筹。百度拿出6亿美元与硅谷新兴创业公司Uber进行战略合作,这将对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的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图5 中国企业投资TMT行业的标的所在国分布

二、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十大问题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中国对外投资调查报告》显示,25%的企业管理层认为,海外投资未实现预期经济效益的首要原因是缺乏国际经营人才。其次,文化差异较大占15%;国内同行业在海外的恶性竞争占12%;融资难所带来的影响占1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海外的投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政府、社区及企业员工等不同层次的相关者交织成一个复杂的关联网,使企业时刻处于风险当中。地缘政治稳定成为企业初选投资目标的首要衡量指标。

图6 影响参与调查企业的对外投资效益的因素

图7 影响参与调查企业投资目的国的因素

从2014年以来对已“走出去”企业的考察、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采访以及多种形式的论坛研讨和问卷调查等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存在十大问题。

(一)标准国际化进程缓慢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调研,当前由中国提交的298项国际标准提案中,已有141项正式发布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国际标准,中国标准“走出去”可谓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有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还较为巨大,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步伐还极为缓慢,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带来极大挑战。

(二)金融促进体系不能适应“走出去”的需要

自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为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财政金融政策。2015年以来,虽然部分企业部门与行业的海外投资融资难已有一定的缓解,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整体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美元贷款,贷款利率普遍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简称经合组织)的成员国家,而出口信用保险费率等也较高。

(三)海外投资信息服务有待改进

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调查,在中国对外投资尤其是并购投资失败的案例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信息积累,对东道国及项目的了解限于粗略的考察,使得企业不清楚东道国的规矩、习惯。

(四)“走出去”的海外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中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差异,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有限,加上西方国家主要媒体对中国存在较深的误解,西方媒体常常将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贴上“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扩张”等标签,使得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常常面临很大的舆论阻力,有的投资事件经过媒体不客观的报道后发酵,甚至影响投资的成败。

(五)海外园区建设需要新思维

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在全球50个国家建设了118个经贸合作区,涉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园区达77个。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调研,目前有较多的海外园区的基础设施由于涉及到与当地现有设施的协调配套,导致耗时耗资巨大,加上中外双方理念差异显著,沟通磨合困难,很多发展中国家与当地政府又难以兑现承诺,导致配套交通、用电等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优惠政策经常得不到落实。而不少已建成运营的海外园区因为入驻企业不多,入驻企业的效益不好,带动企业“走出去”效果不理想,规模效应远远不够。

(六)海外安全风险不断上升

据外交部统计,2014年中国驻外外交和领事机构全年受理的领事保护和协助案件数量达59526件,涉及中国公民73107人,涉及伤亡1955人。根据研究,在全球162个国家中有111个国家的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对海外安全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仍然面临准备不足的困境,对中国企业海外员工与财产造成潜在影响。相关部门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应完善安全风险应急机制,对于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善后处理也应建立常态化的机制。

(七)部分企业全球化思维与意识缺乏

在对“走出去”企业问卷调查及调研的基础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现中国有较多的已“走出去”企业还比较缺乏国际化思维与意识,导致国际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具体而言,一是缺乏全球战略思维,二是缺乏全球市场思维,三是缺乏国际管理思维。在企业本地化的海外雇员层面,有44%的受调查企业的海外员工比重不到5%,中国企业不愿聘用外籍员工从事管理工作,海外员工占比整体上较低,从国内引进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由于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造成管理难度加大,人工成本也相应增高。

(八)国际化人才不足影响企业“走出去”效益提升

2014年11月,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对中兴通讯、中国化工、汉能控股、五矿集团、福耀玻璃、TCL等近百家参加论坛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做了访谈。调查发现,有63%的受访者认为国际人才短缺是影响企业“走出去”效益的主要因素,25%的受访者对自身所在企业“走出去”的效益不满意,并认为未实现预期效益是因为缺乏国际经营人才所致。受调查企业普遍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实施,国际化人才不足将成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

(九)部分“走出去”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存在误区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问卷调查与调研,中国企业界与外国企业界、学界在有关中国企业是否已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上存在较大分歧。受调查的中国企业普遍认为自身在东道国已充分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接受调查的海外学者、研究专家、企业家及律师、咨询师等中介服务机构人员则表示,中国企业不太注重自身形象,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上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海外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平等与尊重;二是合规框架下的变通;三是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视为捐钱、捐物等,却忽略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十)促进品牌“走出去”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调查,在企业“走出去”动机中,提升品牌成为与“进入国际市场”并列的两大动因之一,有18%的受调查企业认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迫于国内竞争市场饱和而开拓国际市场是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推动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实际效果极为有限,多数企业只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极低,而在一些国家,中国制造品牌还成为低质产品的代名词。

三、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建议

针对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顺利进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一)加快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促进国内标准的统一与更新升级。二是提升中国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三是与欧美标准大国合作,开展标准互认工作。四是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成为国际标准。五是通过样板工程推广中国标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是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可以通过在这些国家建立样板项目,建成中国标准的示范工程。

(二)加大金融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可以考虑从四个方面促进中国金融业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一是积极参与推进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构建,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二是大力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三是加大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开放力度,建立大型国有银行、中型商业银行与小银行相结合的银行群落,增强银行金融机构对“走出去”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走出去”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市场化的保险体系,为“走出去”企业保驾护航,提供风险保障。四是建立更多的“走出去”政策性基金,推动国家主权基金、政策性基金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

(三)提升海外投资信息服务水平

相关部门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对“走出去”的信息支持:一是建立“走出去”数据库,收集各国投资的基本信息。二是公开信息,政府所掌握的有关海外投资的信息,除涉及国家机密、企业商业机密的,其余均应作为公共信息,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有“走出去”需要的企业公开,提高企业及时获取海外投资信息的能力。三是建立海外突发安全事件信息通报机制。

(四)加强“走出去”的领事保护机制建设

针对中资企业及人员面临的不断上升的海外安全风险,应不断完善领事保护制度,保护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海外的合法利益与人员安全: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海外应急及快速反应机制,在国内需要与相关部门理顺关系时分工合作,协调一致,一旦发生涉及中国的海外安全事件,快速启动应急机制,实施救助;在国外,需要与相关国家加强合作,签订安全联动保护的双边协定,为海外应急机制快速发挥效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领事保护能力建设,领事保护主要通过外交协调实现,外交协调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领事保护行动的成败,因此要求提升我们的外交协调能力。

(五)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推动海外园区建设

一要发挥海外园区开发建设的企业主体作用,减少海外园区建设的指令性任务,弱化海外园区的政治意义,以市场为导向,以营利为目的,海外园区建不建、怎么建,企业说了算。二要发挥政府在海外园区开发建设中的政策导向作用,对海外园区的整体规划、园区的产业定位等做宏观指向。三要加大对海外园区的支持力度。四要加强双边政府间的协作,对于企业自主确定要开发建设的海外园区,政府应通过外交等途径,助推中资企业开发建设的园区与东道国开发计划接驳,协助企业解决海外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不畅的问题。

(六)加强海外宣传,塑造有利于中国“走出去”的舆论环境

建议设立媒体海外发展基金,鼓励中国媒体到国外进行收购,到海外布局;鼓励企业在东道国成立文化传播基金,集中进行推广,加强对中国企业正面形象宣传;鼓励互联网及新兴媒体企业到海外投资布局,提升中国在全球新媒体领域的话语权;鼓励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变西方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对中国的认识。

(七)有所为有所不为,规避“走出去”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以前,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对于政治风险高发国家,要采取灵活措施,规避风险。对于政治非常不安定的国家与地区,可以选择投资回避;对于政治风险相对较高的国家与地区,可考虑在该国与地区周边投资,以商品贸易延伸的方式覆盖;而对政治风险存在高发可能的国家,要注意规避投资回收期限长的项目。

(八)打造样板工程,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

中国的“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已经具备,在接下来的落到实处工作中,打造几个样板国和样板工程,如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等,通过发挥中国与当地开发区和产业园的合作经验,为以后的推进建设树立模板。中国是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大受益者,“一带一路”可以成为新的全球化治理模式,甚至是一个新的WTO多边机制安排或类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安排。

(九)利用华侨的天然优势推进“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沿线途经六十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宗教文化各异,民族关系复杂,发展程度不同,中国企业对这些国家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加上这些国家多为小语种国家,在语言上对中国企业构成一大挑战,中国企业进入这些国家经营,将面临严峻考验。要克服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当地华侨的力量尤为重要。

(十)建立“一带一路”国际联盟

“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具体的、新的全球化的政策和愿景,将帮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为中国下一个50年的发展提供支撑,并对未来的经济走向发挥积极的作用。“一带一路”则提供了一个实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是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机制,在这个平台上全世界都可以参与进来,也都可以从中受益。因此,建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联盟,形成一个共同交流、协调的机制,考虑建立“一带一路”国际联盟或者“一带一路”国际委员会,建立“一带一路”的全球治理、区域治理的新秩序。

(十一)发挥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国家较多,各国政府领导人事务繁忙,没有充裕的时间来深入研究“一带一路”问题,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还不够,所以民间二轨的建设交流非常重要。智库可以探讨各种机制、方案,寻求利益的平衡,建立一个“一带一路”智库峰会或智库联盟,通过智库来探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

(十二)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联盟”

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区内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可以考虑沿线港口与城市联盟合作模式,以新加坡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者城市的经贸和港口合作需求为出发点,以国际海运航线为纽带,对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区内港口城市建立的友好城市中的港口城市,以及沿海港口航线到达的国家和港口为起步,整合沿线港口资源,发起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联盟”。

(十三)推动海外先进制造技术并购,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要提升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与生产水平,推动制造业海外并购无疑是一条可行的捷径。中国应当鼓励企业对海外先进制造技术实施并购,甚至通过二级市场或者其他形式对优秀制造企业实施并购,以充实我国企业的技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供好的服务。

(十四)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开发和利用

建议参考以下途径开发和利用国际化人才,提升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一是充分发挥中国前外交官和商务参赞的作用;二是加大使用海外华侨华人的网络力量;三是充分利用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资源;四是充分利用外国在华留学的优秀人才;五是用好曾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优秀人才。

(十五)加强海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自2011年以来,国资委先后发布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但这些办法主要针对中央企业,对于大量的国有非中央企业仍无有力约束。因此,有关部门应科学界定海外国有资产的范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处力度。

四、结语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外商来华投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都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2015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也同样指出,中国企业应对接相关国家建设和发展需求,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运用商业模式促进我国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不仅是扩大国际投资经贸合作的重要机遇,可以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也是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由于政府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把握更加明确、政策更加清晰、支持更加有力,中国企业必将在“走出去”的“升级版”中实现国际产能合作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把我国优势产能和装备打造成国家“新名片”。

(此文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企业全球化(2015)》蓝皮书。)

(责任编辑:邢荷生)

猜你喜欢
智库全球化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