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海梅 郑建新 程婷婷
[摘要]目的:探讨四手操作在根管纤维桩核(玻璃纤维桩)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经完善根管治疗后行根管纤维桩核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医生独立操作组,25例患者共33颗治疗牙;B组:四手操作组,25例患者共34颗治疗牙。比较两组治疗时间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治疗时间A组为(111.57±5.78)min,B组为(71.20±3.88)min,治疗时间B组明显少于A组(P<0.01),满意度B组高于A组(P<0.05)。结论:四手操作可以明显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就诊时间,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缓和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根管治疗;四手操作;根管纤维桩核;牙体缺损修复;培训
[中图分类号]R78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3-0069-03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首选的方法,随着根管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根管纤维桩核修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牙体严重缺损的修复,目前桩核修复技术已成为保留患牙并恢复其功能的主要手段。纤维桩因具有诸多优点而逐步被应用于临床,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根管纤维桩核修复的成功与否除了跟医生的技术水平、材料的质量、患者的配合程度等因素有关外,也与护士的护理配合密不可分。四手操作护理技术是口腔临床中逐步发展并不断完善的国际标准化操作技术,通过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士之间平稳而迅速地传递使用各种器械、材料并完成各种诊疗操作,使医护间达成一种默契的配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及工作效率。本文对5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医生独立操作和四手操作方法完成根管纤维桩核修复,比较两组所用操作时间及患者满意度,评价四手操作的临床价值,为四手操作护理技术的意义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9月闽东医院口腔科门诊接诊的50例残根残冠患者,所有牙均为单根管前牙,共67颗牙;所有患牙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观察1~2周,行根管纤维桩核修复,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45岁。
1.2 临床分组
1.3 操作方法
67颗患牙前期均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此次实验只包括根管纤维桩核修复部分。A组:护士仅备好所需物品,操作过程由医生独立完成;B组:由1名医师及1名护士按照四手操作规则培训2周后进行。医生为常规体位在11点方向,护士配合操作在3点方向,护士体位略高于医生以能看清口腔操作范围为标准。具体操作方法及模式见表1。
1.4 评价标准
1.4.1 完成纤维桩修复的时间:医生独立操作组与四手操作组均分别记录每例患者从医生预备第一个根管根面开始到粘暂时冠完毕所需的时间。
1.4.2 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简单的问卷调查表,患者治疗结束后,由不参与治疗的护士发放、回收调查表并进行统计。表格询问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与不满意。调查表由患者独立完成,护士及医生均不参与。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均数采用t检验,满意度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操作时间比较
见表2。B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少于A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医生独立操作,25例33颗修复牙;B组:四手操作,25例34颗修复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见表3。B组患者满意率高于A组,x2检验P 3 讨论 3.1 四手操作在根管纤维桩核修复中的意义 纤维桩核修复时在粘固纤维桩前根管的清洁消毒、粘固纤维桩、树脂核的成型、排龈及基牙预备等操作中要求严格隔湿,全过程须注重院感控制。以上步骤医生独立操作时,在取用各种器械材料的过程中,将穿梭于诊室的不同工作区域或不同椅位之间,可能造成潜在的污染。操作的每个步骤之间也难以很好地衔接,延长了椅旁操作时间,同时医生戴着手套接触不同的器械和材料也难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不利于院感控制。而四手操作中护士参与整个治疗过程,能够及时地对操作区保持清洁,合理掌握材料调配时机,可以使医生操作的每个步骤得以很好地衔接,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本实验中表2结果显示四手操作组在操作时间上明显少于独立操作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李爱凤等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果,四手操作有利于根管纤维桩核修复。众多学者研究证实四手操作对于相对椅旁操作时间比较多、需配合的步骤和环节多的治疗效率提高较多。此外,本次实验显示四手操作组患者满意度高于独立操作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四手操作过程中,医生护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患者的反应,指导患者怎样配合,做好解释安抚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加强医患沟通,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最后,四手操作使护士以主动配合、积极参与的方式融入治疗中,有利于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也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身心护理,是整体护理在口腔护理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3.2 目前四手操作难以普及的原因 四手操作技术是国际标准化操作技术,转变了护士传统口腔治疗中的“配角”观念,从被动等待医生医嘱转变为主动为治疗作好各项安排,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从另一方面也要求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及责任感,能牢固并广泛地掌握口腔各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常规操作的基本方法及步骤,做到能熟练、准确、迅速、平稳地传递各种器械和材料,密切配合口腔治疗操作。而在现阶段,我国临床工作上四手操作并未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推广。马红飞等研究结果总结阻碍四手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应用的因素:①口腔护士口腔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缺乏;②口腔专业护士的缺乏;③口腔诊疗机构和医生对四手操作的误解和抵制。而我国一般的基层综合性医院口腔科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口腔护理人员人数往往配备不足,护士需处理各种繁杂的日常门诊事务,难以专门进行四手操作配合;有的医疗单位对医护四手操作的意义认识不足,对相关培训也不够重视,培训工作也不够系统全面,从而影响到四手操作的普及开展。 综上所述,四手操作在口腔临床的根管纤维桩核修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四手操作可以缩短操作时间,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可能,同时又可以提高患者就诊的满意度,缓和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目前基层医疗单位的资源有限,希望此研究结果能够提高基层医院对口腔科四手操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口腔科护理人员的配备,加强医护的四手操作培训工作,让医生和护士配合默契,共同营造一个良好诊疗环境,提高临床工作质量。 编辑/李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