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2016-05-14 13:06张正平
中小学校长 2016年4期
关键词:综合改革五位一体素质教育

张正平

[摘要]近年来结合自身实际,四川省泸州市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从导向引领、基础保障、守住底线、增强活力和强化公平等方面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改革。以立德树人标准做引领,以“三校一园”标准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为保障,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个性特长等基本素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五位一体;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4—0017—03

四川省泸州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条件性资源不足,与内地城市发展差异较大,如何科学有序地推进区域素质教育改革发展成为一道难题。自2011年以来,泸州市确定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实效,小步快走、先点后面”的工作策略,坚持“五位一体”推进路线,逐步促使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

一、素质教育综合改革的措施与过程

“五位一体”的“五位”包括五个方面的改革:基础教育导向标准、基础保障资源、课程实施及管理、课堂教学结构、招生考试制度。从五个方面整体发力,实施综合改革,互促共进,谓之“五位一体”。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

摒弃重知识传授、轻品德习惯培养的落后教育观念,树立立德树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教育理念。从抓中小学生感恩诚信教育开始,着力用生活化的序列德育标准引导学生良好品行的有序发展。

从2011年起,泸州市探索分段式序列主题德育模式,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和常态有效机制的建立。按序列滚动推进。开展了“三年感恩教育行动计划”,分年段依次实施“感恩·奉献、感恩·责任、感恩·奋进”的主题教育活动。自2015年起,又开展了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

在素质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注意用好评价导向机制,力求德育不唱高调、不走形式、不虚假作秀。2013年起,泸州市积极探索教育评价改革,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先后制定了《泸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标准》《泸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案》《泸州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参考标准》,初步建构了涵盖“三级”、“两类”、“三环节”评价的“323”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模式,并正式开始进行监测评价。在这一评价体系中,采用“品德发展”的分段“评价标准”来引领德育工作,用问卷、日常观察等措施监测反馈效果,探索实施发展性评价。在制定这些标准时,注意落实立德树人,突出学生习惯、能力、特长等基本素养的培育。

(二)大力提升基础保障水平

面对条件性资源供给不足和区域内发展差异较大的现状,我们认识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一手抓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一手抓教育现代化资源建设。政府做了许多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财政划拔专项资金、发展民办教育吸纳民间资本、招商引资加大教育投入、城镇化推进优化教育布局,以及大力推进城乡教师结对帮扶式研修提高、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加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近五年,泸州市累计投入资金22.65亿元,建立乡镇“三校一园”办学新格局,全市共新建、改建各级各类学校97所;投入教育技术装备6亿余元,实现80%的“班班通”多媒体设备资源、96%以上的学校光纤宽带接入资源、每100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台数分别为7.5台和6.5台;投入3.6亿元推进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中小学实验教学实现“开得齐、开得足、开得好”,逐步建立了规范化、常态化的实验教学“三开”新常态。先后投入巨资初步建成国家级综合实践示范基地两处,探索出整合自然环境、家庭、社会、学校“四育合一”的新型乡村实践教育模式——“天人共育”,所有中小学校都常态化地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为了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泸州市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大幅度增加体育、音乐、美术、实验等“薄弱学科”教师招聘数量,全市招考非统考学科教师2000余人。配套改革职称评定办法,提高术科教师中级职称评定比例。创新完善了“自我规划、校本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学习”立体式师培机制,着力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六技术”水平,即中小学教师引导预习的技术、导入新课的技术、激趣激励的技术、突重破难的技术、检测评估的技术和灵活处置的技术等。

(三)确保课程实施的管理底线

深入推进区域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一方面要遵守教育政策法规,另一方面要照顾区域内素质教育的差异现状,实现保底发展。这个“底”就是中小学课程实施及其管理的“三开减负三开放”。

2011年起,泸州市强力落实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门课程,减轻幼儿园和小学过重课业负担,对家庭书面作业一律实行总量控制;全面开放图书室、体育保管室、计算机室,实现“三开减负三开放”。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深入学校、学生、课堂抽查落实情况。每年开展一次“教育局长县区行”活动,现场督查并相互评价量化考核,对落实不好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该县区年度先进评选和优秀评定资格。全市基本建立了“三开减负三开放”有效的管理反馈新常态,目前,正在探索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小学课程开设与管理远程适时监控反馈机制。

(四)激发推进教学改革的活力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学结构的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决定了以学为中心的新教学结构。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方式、内容的变革、教学环境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等,决定了新的教学结构的形成,其教与学的核心操作要义就是“两增两减一提高”。

2012年以来,泸州市围绕“两增两减一提高”大力推进课堂中“学与教”结构改革: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和课堂交流展示时间,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和学生课外作业时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分批突破、三级建模、共建共享改革成果等措施在全市推进,目前,市级试点学校已经发展到362所,基础教育各段和职业高中均大胆探索实践。科目从语文、数学发展到其他学科。全市常年坚持“四个一”推进活动:每年一次大型调查研究、一次现场推进会、一次分学科研究课展评、一次考核评价奖励;坚持“两跟进”改革与之配套:教师队伍研修提高跟进、教学评价改革跟进。

(五)改革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欠发达地区要努力实现教育入学权利的公平,素质教育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群众的需求,不人为制造两极分化,不搞“富人优先”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新的招生考试政策提供保障。

2011年起,泸州市大力实施小学严格就近入学、初中严格划片招生政策,高中实行“三限”招生。近年来不断提高初中生“中考”参考比例,2015年参考率超过85%,报考职业高中重点专业学生也要求参加升学考试。普通高中招生,除国家、四川省和法定的加分外,其余加分全部取消,体育和实验考试成绩以等级评价取代分数评价,并分类作为升学录取依据。改革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探索将纪实性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新生录取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二、素质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成效

几年来,泸州市对“五位一体”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整体发展基础教育,促进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上取得初步成效。泸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赢得专家、领导好评,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三开减负三开放”的课程改革促使学生逐步降低对传统文化课程学习的畏惧心理,从而积极参加到各类学习活动之中。包括实验教学、艺体学科教学在内的课程“三开放”,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日常需要,新的教育教学常态机制逐步形成。调查及专项监测数据显示,市域内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顽疾得到有效遏制,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抬高基础教育底部的实践赢得2013年至今泸州市高考升学率连续三年高位增长,重点本科上线较前一年分别增长43.4%、30.%和13.2%。

(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学生全面发展水平有效提升

据教育部和四川省基础教育监测评估中心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泸州市参测学生中,小学科学学业表现、初中科学学业表现均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值。2015年泸州市专项监测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改变,学生阅读教材和学习资料、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当众交流表达能力均普遍得到较大提高。

(三)积极研修“六技术”,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整体提高

“两增两减一提高”的教学改革,较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的自主与合作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同时,新的课堂孕育了新的教学“六技术”,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及角色,教师在改革实践中与学生教学相长。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需求,教师队伍整体提高了专业化水平。

三、若干思考

(一)推进“五位一体”综合改革的主要力量

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是改革“深水区”的系统工程,那么,什么是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五位一体”综合改革的主要力量?我们认为,理应包括各级党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属于第一推动力,主体力量是中小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泸州市采用市教育局牵头统一部署,三线并举(行政线、科研线、项目线),四级齐抓(市、县、乡、校)方式推进,这样有利于区域政策的出台和力量的协调,有利于措施的落地和改革的持续发展。

(二)素质教育实施过程基本管理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教育,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不同的地区条件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不同特色,但从管理上理应有基本的保底要求。泸州市面对发展差异大、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基础实际,在改革中力求抓住问题要害有序、稳定地推进。要害就是切实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严格实施三级课程管理,建立“三开减负三开放”新的教学与管理常规。实践证明,这既符合地区实际,又能保证素质教育持续稳步地发展与提高。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基本操作要义

影响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因素有很多,但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重点是教与学的结构性变革,即确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核心理念,建立新的教学结构并统领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泸州市强调新课堂要落实“两增两减一提高”的基本操作要义。改革实践表明,依靠广大教师,努力调动其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去纠缠过多的理论辨析,不去强求统一的改革模式,共建共享改革资源与成果,是转变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行为的有效举措。

[责任编辑:刘斌]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五位一体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民族地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研究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