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设计的困境与突围

2016-05-14 13:03朱丽燕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业思维

朱丽燕

语文学科,尤其是语文作业时间往往被其他学科挤占,被形式化、边缘化。如何让语文作业在设计上实现突围,从而真正发挥其作用呢?好的语文作业设计需要正确的、先进的语文作业观来指导,现有的语文作业设计观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就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语文作业观的现实困境

1.语文作业就是由练习题构成

教师往往根据当天的教学,拿相应的辅导书布置语文作业。这是高强度语文教学环境与教师的思维定势使然。长此以往,语文作业就变得机械、乏味,语文也如同是一片秋天的枯叶,了无生趣、无人理睬。更严重的是,这样的作业使语文和生活脱离,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语文作业必须落实到书面

一直以来,语文作业已经习惯于以书面的形式来布置。诚然,书面作业方便检查,作业过程也看似更加可控。

首先,语文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无法量化的,更多的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一文、一句都有可能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动,而促使这一内在变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学生自我的思考。所以,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中,教师不妨放手,给学生充分空间、时间来感悟语文,体察生活。而不是非得用书面作业来捆绑住学生的手脚,这样的所谓“可控”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其次,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各种能力训练应该并举。

故而,语文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作业的设计这一环节须兼顾“听、说”能力训练,给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的机会,促成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3.语文作业是课堂以外的事

当前的语文课堂多是全程讲授式的课堂,没有练习时间。我们先不完全否定这种课堂模式,但我们至少要进一步思考这样有讲无练的方式的效果。

首先,单一的讲解是一种单向的、靠学生单方面接受的形式。没有运用实践的一味灌输,发现不了问题,很难让学生产生主动渴求学习的愿望。

其次,语文作业的有效完成需要一定的环境。在课堂特定的语文氛围中,学生对于某些情感性、思索性偏强的能力训练更容易理解和内化,而在课后,面对课务压力,学生自然而然便会减少对语文作业的思考和感悟,甚至会应付、抄袭。

因而,语文课堂教学有时可以利用练习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语文课堂的教学附加值。教师在高中语文作业观念上所存在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怎样的作业观才是更符合教学实际,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进步的,这一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要求。

由此可见,要让语文在目前的高中学科中化轻为重,在语文教改的大潮中有所突破,一定要以“突围”性和“创新”性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永葆“创新的作业观”,在作业设计观上实现理念“突围”,一改陈旧的习惯思维,采用灵活多变的作业形式,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思维的平台。

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观“突围”原则

1.综合性原则

新课标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及作业的设计中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以暑假作业为例,笔者把学生暑假作业设计为“我的假期生活”展示活动。学生把自己在假期中所感所悟用多样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多媒体资料,假期结束后进行展示。要求展示内容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够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捕捉能力,增加人生精神给养。

再比如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主题开展“生活知多少”活动,即社会调查。此类作业常以学生自己调查的形式进行,自由组合小组,根据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小组分工合作,从书籍、报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通过采访、调查、讨论、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动态的、开放的,这样的学习状态是积极的、主动的。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广泛接触社会,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运用多种信息的能力,实现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和学科间的融合。

顾黄初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要遵循“生态观”,即“语文教育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要为语文教育提供优质的生存发展条件,语文系统要努力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两个系统的共生共荣。”

综合性原则下设计的语文作业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这两个系统最终的共生共荣。

2.思维化原则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知活动的最高形式。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语文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其灵魂。思维活动需要借助语言进行,人的思维结果也要依靠语言来表达。故而,语文教学应强化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训练,发挥语文学科的特色功能,并且将之延续到语文作业的设计中,通过语文作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在深度、广度上的飞跃。

基于此,高中语文作业要尽量设计一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作业,形式可灵活而富有变化,对学生要有启发性和挑战性。比如,在教完《项羽本纪》后笔者布置了如下作业。

项羽曾在年少时远观秦始皇帝豪言曰:“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一位壮志青年却在乌江边上,面对亭长的帮助依然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过江东。

请选择以下一题探究:①他难道真的只有死路一条吗,能否有别的结局?②这样的项羽你认为是不是真正的英雄?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及查找到的资料撰写探究报告。

在这里节选一位学生的研究报告片段:

最终虽然项羽在乌江自刎,但这是英雄的选择,是他对死的无畏!乌江自刎,更是项羽用死来践志,来书写他的英雄情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曾这样评价项羽。这一字一句,端庄凝重,凸显着英雄不屈的脊梁,唱出一种不惧的人生态度。项羽的凛然正气,雄心壮志,就算最后失败,他也不失为一个英雄!

如此的报告是基于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深刻把握,是让自己的思维充分参与而获得的。这样的语文作业富有启发性,起到了引导学生多方面看待问题的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创造,在创造中不断学习。

总之,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要重视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思维的参与度,而非只重视最后答案,并且在作业设计时要针对不同学情,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思维参与的量、广度和深度的问题。

3.个性化原则

《学记》如是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们在教学上应尽力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个体的智能结构,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现状,打破传统上所有学生做同样练习题的单一局面,在照顾到“个性差异”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业设计尽量有层次、个性化。笔者在学习完《铃兰花》这篇叙事散文后设计了以下的作业:

请从以下作业中自由选择一到两题完成:

①从文中摘录你欣赏的心理描写的语句,并试加赏析。

②模仿课文第一小节写一段“环境刻画”的文字,不少于50字。

③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拨动人心弦,请以“难以忘怀的事”为主题写一篇随笔。

这样的作业是由易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尊重了学生层次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想“跳一跳,摘桃子”的愿望,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符合新课程下“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

三、实践反思

语文教师在创新、设计、布置作业时要本着“以学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态度和思路去运作,不可一味求新求变。

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语文作业设计也是如此。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创新,找准创新的切入点,这样的语文作业才有的放矢,并且省时、高效。

短时作业和长久作业可以同时进行,相互补充。这里的长久作业是指需要分阶段完成的作业。语文作业尤其讲究慢工出细活,更重积累。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最终提高离不开语文知识的长久积累,语文综合能力也需在积累中逐步提高。

另外,学习的乐趣是逐渐形成的。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乐趣,让被动完成作业变成内在“需要”,这种内在化需求强调个体的主动性。比如班级所有成员轮流写作,共同创作一部小说,长时间坚持摘抄和写随笔,美文的背诵积累,等等。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在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教师要尽量根据学生学情,多思考,多探究,因时因人而异,用具有突围性的、创新的作业观来指导语文作业设计。这样便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可能地提升高中语文作业的效益,让学生愿意做语文作业,想要做语文作业,认真做语文作业,从语文作业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成。最终促成学生自觉改变对语文学习和语文作业的态度,从而在高中学习中将语文作业乃至语文学科化轻为重,使之不再边缘化,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幸福之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15600)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作业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作业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