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典范,是经过五千年沉淀传承下来的民族精华。正是不朽的古典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使中国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但是,古诗文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特点与现代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古诗文欣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注重诗文诵读,感受作品音韵美
诵读的基础是把字音读准,把韵脚读稳。这要求诵读者能够读出诗句的轻重缓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这是诵读也是古诗词欣赏的第一阶段:因声求气。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就是让人们吟诵的,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反复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感的同时,要能够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走进其内心世界。学生要能够在诵读中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和古诗文个性化的语言艺术,从而提升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使语文素养和个人智慧都得以进步。教师在进行学生欣赏能力训练时可以先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文,在诵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僻字、诗句的韵脚以及需要
现一种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如: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中间四句为景物描写。寒山的寒字本意露出清冷之意,又加夕阳渐渐微弱、黯淡的光彩;新月本给人美好明亮的感觉,与落叶意象组合到一起,也就带有了凄凉之意。所以,首联中虽言闲吟诗,不悲,但我们已经依稀感觉到了作者内心的黯然。第五句,鸿雁在远及天边的烟水背景之下更显孤单,寒冷的北风肆意吹卷,美好的菊花满地狼藉。作者的心头该是怎样的孤独失意,又是怎样的寒意。这两联的景物描写把作者的心境表露无遗。
五、关注诗歌中的叙事句
主人公的行为举止是其内心情绪的反映。而作者有意选取人物的行为举止或事情入诗,肯定与表情达意密切相关。如: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2014年全国新课标I卷)
最后两句,整顿残棋,说明主人公棋未下完,联系上文,应是因愁绪而停止;应劫迟,说明主人公心有所思,心不在焉,因而反应迟钝。这两句叙事,写出了主人公心事重重,心绪烦乱的状态。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2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