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每位学生智能发展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目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已成为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要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计,让它在课堂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类型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数学问题的切入点恰当、角度新颖就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而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应以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指向,有积极回答的愿望。因此,设计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提出了几种有效的类型。
一、猜想型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及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1)这两幅中国地图有什么关系?形状又有什么特点?(2)在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武汉、贵阳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接三座城市间的线段。(3)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何特点?引导学生猜想、讨论一会,从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就从学生所了解、熟悉的问题出发,创设问题的情景,从中引出学习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游戏型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谎称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知道大家大脑里在想些什么,学生感到惊奇。于是,教师进行一个猜数游戏:
每个人心中想好一个数,千万别告诉别人;
把想好的数乘以5再加上10;
把所得的和除以5;
将所得的商加上所想的数与8的和;
将所得的和的一半再加上5。
然后请一位学生报出得数,教师立即猜出该生心中所想的数。连猜数人,每猜必中,学生惊嘆不已,急于想了解其中的奥妙。(奥妙在于:设心中想的数为x,最后得出x+10;教师只要将学生报出的答数减去10,即得该生心中所想之数)。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只要学习这节内容,大家也会有这种特异功能。这种问题请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强烈兴趣。
三、设疑型
设疑就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疑问,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奥妙的心理,激发学生迫切追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我是这样设疑的: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能爬上去量吗?能把旗杆拆下来量吗?要不有什么最好的办法能准确地量出旗杆的高度呢?此时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学习热情高涨,但说法不一。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给予评价,并趁机揭示新课。通过经常地多角度地进行设疑提问,就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四、故事型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数学故事、数学典故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五、开放型
开放型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一种艺术,课堂问题的设计又是数学课堂的关键点,它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实现数学教学的素质功能的一个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优化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从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