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李广欣
摘要:学习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接受机制、自我认知等。学习层次越高,学习主体性越突出,对学习、教学影响也越大。近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发生改变,这是大学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全国中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调研所取得的数据为基础,呈现当下优秀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习惯和自我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进而凸显语文学习主体性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大学语文;教学
无论从现代教育的层级性,还是从母语教育的延续性看,大学语文教育都应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应该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各方面转变给予足够重视。但目前的情况是,从事大学语文教育和研究者都将主要精力用于某种教育理念或教学方法的论证,对中学生实际语文知识水平的调研并不充分,对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语文思维、学习习惯等主体性特征几乎没有关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随着他们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其主体性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的高级阶段,学生已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思维方法、心理机制等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利用举办南开大学全国中学生汉语言文学训练营的机会,通过调研问卷、个体访谈等方式,调研目前优秀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希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校大学语文教学的优长与不足,为兄弟院校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唤起大学语文教育界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
自2013年起,南开大学每年都会利用暑期组织全国中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训练营,为全国各地对文学、语言感兴趣的中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三年来,已有700余名高二年级中学生经学校推荐参与活动,范围涉及22个省,近300所中学。参加训练营的营员均经中学推荐,成绩优异,属优秀大学生源。更难得的是,他们尚未进入高三年级,未经历集中突击式的语文强化学习,呈现出的是更真实、稳定的母语能力和语文素养。在与营员的接触中我们发现,近年,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调整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均产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还改变了他们的语文思维、学习习惯等主体性特征。
一、语文学习主体性调研之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活动中形成发展,并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大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学生,经历了小学、中学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安排、课堂教学、教师风格、课后作业等共同塑造了他们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是语文学习主体性的重要部分,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直接影响,需要我们通过调研充分了解、掌握。
(1)模块化教学
【数据1-1】在参与调研的700多位同学中,高中语文设有选修模块的比例高达95%,其中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有84%,“小说与戏剧”模块有45%,“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有36%,“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有23%,“新闻与传记”模块有21%。
【数据1-2】学生对模块化语文学习效果的认识为:认为提升“积累·整合”能力的有57%,认为提升“感受·鉴赏”能力的有36%,认为提升“思考·领悟”能力的有30%,认为提升“应用·拓展”能力的有22%,认为提升“发现·创新”能力的有6%。
课文讲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小学、中学、大学,随着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所选文章、讲读方式、教育目标也随着变化。由以上数据可见,高中语文已普遍施行模块化教学,即对一类文体作品的集中讲读。与传统独立文章的讲解相比,学生文体意识得到强化,文章问的类比、对比,便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整合,鉴赏感受能力和思考领悟力也在集中阅读过程中得到提升。目前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和讲授也多为模块式。以南开大学为例,教材分现代文、古代文、诗歌、西文汉译四大模块,四大模块下又依文章功用分为若干小模块,教师讲授强调文体意识也注重同类文章的比照。因此,学生经高中语文模块化教学养成的主体性,与大学语文教学基本适应。
【数据1-3】学生对上述模块的喜爱程度为:喜爱“诗歌与散文”的有56%,喜爱“小说与戏剧”的有42%,喜爱“语言文字应用”的有11%,喜爱“新闻与传记”的有5%,喜爱“文化论著研读”的有3%。
【数据1-4】模块化学习形成学生对语文课的基本认识是:认为“阅读与鉴赏”更值得重视的占65%,认为“表达与交流”更值得重视的占35%。
【数据1-5】调研将高中语文课文依文体和内容分为16类,由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几类。最终对小说感兴趣的最多,达70%,其次是古代诗文有57%,文化散文有40%、西方文学作品有37%,分列三四位。学生感兴趣程度排在最后三位的分别是:说明文4%,科普文章7%,论说文11%。
但高中语文模块化也同样带来一些问题。由以上三组数据可见,高中语文所设模块多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这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而对其他应用文章的喜好非常有限。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成为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基本认识,这大大缩小了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大学语文教学应努力纠正学生“语文课就是文学作品鉴赏”的主体认识,一方面注意理论说明,将语文学习内容和目标讲清楚,对文学作品与文章做细致区分,另一方面在课文讲授中要注意实用文章与文学作品的比例,摆脱单纯的文学鉴赏,以语文的方法讲读文章。
(2)互动与实践
课堂互动、实践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实时检验和巩固教学效果。语文课上师生互动、同学讨论和课下的语言文字实践,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分享母语学习体验、成果,交流母语使用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调研了学生语文学习中互动、实践方面的习惯养成。
【数据1-5】在受访学生中,语文课设有讨论环节达98%,讨论所占课堂时间从5%至60%不等,平均在15%左右。设有语文实践的达75%,实践所占课堂时间从2%至30%不等,平均在5%左右。设有课外阅读分享的达90%,所占课堂时间从2%至40%不等,平均在10%左右。
可见,讨论、实践等课堂互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相当普遍,已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之一。但这些互动在大学语文课堂实施却有相当难度。客观上,大学语文多为大班教学,班级规模都在百人以上,且课时有限,多为一周两课时,课堂讨论、实践既会挤占教师讲授时间,无法完成授课计划,更难以覆盖多数听课学生。主观上,大学生因年龄增长、学识提升,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和愿望远不及中学生,加之多数课程为教师主讲,学生鲜有参与,参与课堂互动的习惯开始淡化。这些都使大学语文课堂难以设置互动、实践。
目前,一些大学开设了大学语文网络论坛,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语文学习的互动、实践问题。以南开大学为例,“大语在线论坛”设有“自由在线测试”,测试题目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对课堂提问、讨论形成补充;“原创天地”为学生们提供展示母语表达能力、交流语文经验的平台;“在线答疑”和“教师书斋”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网络论坛不仅解决了大学语文交流、互动难的问题,其形式更贴近大学生交流、表达习惯,是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创造性延续。
【数据1-6】参与调研的学生中,有77%参与过学校组织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全部有语文老师组织和指导。有38%的学生参与过朗诵竞赛,26%的学生参与过话剧演出,9%的学生尝试过填词,6%的学生表演过相声,5%的学生参与过辩论比赛。
对在校生而言,参与校内语文活动是其母语实践最主要的途径。多数优秀高中生都有参与校内语文实践的经历,且他们在访谈中都认为,活动中语文老师的指导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是很特殊的语文学习方式。显然,在语文老师指导下参与校内语文实践已成为多数优秀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与中学语文老师参与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不同,大学语文教师很少参与学生活动,组织、指导更是无从谈起,多数学生积极的语文学习习惯无法延续。这不能不说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充分重视,努力寻求改善的空间。在每学期在选课学生中组织一次参与度高的语文实践,大语教师适度参与校内与语文相关的学生活动,可能是当下应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南开大学每学期都会在选课学生中组织网络征文大赛和颁奖活动,就是在学生校园语文实践方面的一种尝试。
(3)背诵与汉字书写
背诵和手写汉字是汉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今天,学生语文学习中背诵、手写习惯如何,对这两项传统学习方法有何种认识,也是我们这次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调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数据1-7】在受访学生中,能背诵古诗文的达98%,比例较高。但问卷要求能背诵者尽可能多地列出篇目时,15名同学列出10篇以上,仅占学生总数的2.1%,多数同学只能列出2~3篇,人均可背诵篇目为3.9篇。
作为优秀高中生,以上数据反映出的古诗文背诵状况并不理想。在对学生的个案访谈中,我们发现,高考考不考决定了学生们的背诵篇目和数量,其他平时要求背诵的课文随着授课和期末考试的结束很快就会为学生所淡忘。我们还对学生们现代诗文背诵情况作了调研,因为高考和平时测验很少涉及现代诗文默写,调研数据比古诗文背诵更加惨淡。
【数据1-8】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中能背诵现代诗歌或现代文重点段落的占93%,背诵篇目在10篇以上者为0,5篇以上者仅8人,占学生总数的1.1%,多数学生只能列出1篇可背诵篇目,人均可背诵篇目仅为1.4篇。
可见,无论如何推进课程改革,高考仍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在其影响下,教师和学生都只注重背诵指定篇目的文章内容,而忽略了背诵作为一种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高考结束,进入大学语文学习阶段,规定背诵篇目与考核挂钩,使学生逐步感受背诵在母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养成合理的文章背诵习惯,十分必要。以南开大学为例,每学期要求学生背诵10篇诗文,列作期末考试必考内容,以此养成学生背诵习惯。但指定篇目多为古诗文,现代诗文鲜有涉及,这不利于纠正调研所显示的学生不重视现代诗文背诵,认为背诵是古诗文专属学习方法的偏狭认识。强化背诵要求,注意背诵篇目中现代诗文比例,将利于大学语文教育重塑学生的背诵习惯。
因为中学要求手写作业,因此对学生手写汉字习惯的调研,我们将重点放在电脑普遍使用背景下,学生对手写汉字的认识和态度。
【数据1-9】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中喜欢汉字书写的感觉的占39%,认为作为中国人必须写好汉字的占34%,觉得汉字有独特神韵和味道的占32%,认为小学开设书法课有必要的占19%,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情况的有13%。认为键盘书写更方便可以取代手写,或不愿意手写汉字的学生,数量为0。
中学生以手写作业为主,多数学生对汉字书写保有感情。但进入大学,电脑录入就会迅速取代手写,如何延续学生书写习惯,巩固并强化他们对汉字书写的感情,是大学语文教育应积极应对的一个问题。目前,大学语文课时有限,又多以网络论坛为日常交流、考核平台,暂时难以很好应对汉字书写习惯延续的问题。但是,在课堂讲授中强调汉字书写对汉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率先垂范在课件使用同时穿插规范板书,论坛要求提交手写作业扫描上传等,都不失为现有条件下很有价值的努力。
二、语文学习主体性调研之自我认知
语文学习主体性,除了学习习惯,还应包括学生对个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自我认知,即在学习和日常应用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语文方面优长与不足的主观判断。称为自我认知,自然会有盲目性和主观性,会与客观实际存在一定差异,但对教育而言,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很有意义。教学中,对学生自认为掌握得好的,就可讲得深入些,使他们知道不足,寻求提高;自认为不足的,则要有意地多讲,培养兴趣和信心,尽量弥补。为此,我们在调研问卷中专门设置了三道主观题,希望通过答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我认知。
【数据2-1】在被问及目前自己最突出的语文能力是什么时,认为积累整合能力突出的最多,有57%;认为感受鉴赏能力突出的次之,有36%;排在第三位的是对语言和语言现象的思考领悟能力,有30%。随后分别是语文的应用拓展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分别有22%和6%。回答其他语文能力的比例均未达到3%。
积累整合、感受鉴赏被多数学生认为是个人最突出的语文能力,这反映了高中语文教育实际,同时也说明优秀高中生能对个人语文能力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高中是语文知识性学习的收官阶段,补充新知识的同时,势必要整合过去所学,梳理、建构相应的语文知识系统,学生语文学习的积累整合能力必将随之提升。高中语文讲授文章多为文学作品,加之开设很多文学选修课,感受鉴赏文学作品成为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学生这个能力也随之提高。
学生这样的语文能力认知,为大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大学语文是语文教育的提升阶段,虽然也有知识的积累整合,但更多是优秀语文经验的汲取。与知识学习不同,经验汲取更零散、抽象。大学语文要做的不仅是让习惯积累整合系统知识的学生从方法上适应零散经验的汲取,还要关注学生对零散经验的态度,防止他们对非系统性知识产生低估甚至排斥。在讲授中强调语文教育的阶段性,阐明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与方法,突出大学语文学习特点,使学生从主观上接受、认可,是当下大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其次,感受鉴赏作为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学作品,同样适用于其他好文章。大学语文不仅要引导学生将感受鉴赏能力用于各类文章的学习,培养文章鉴赏眼光,还要让学生逐步意识到不仅是文学作品,所有好文章都可以感受鉴赏,但在方法、角度、目标上与文学鉴赏都有不同,需要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注意汲取。能力是语文自我认知中最宏观、最抽象的部分,它会影响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基本判断和整体学习状态。了解学生语文能力自我认知,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现有能力的不足,建立接受语文学习新阶段的愿望和心态,为大学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主体性基础。
【数据2-2】当被问及自己通过高中语文学习学到了什么时,认为学到字、词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生最多,达6l%;认为学会阅读文章的方法、技巧的学生次之,达50%;认为掌握了古文翻译理解的学生排在第三位,有39%;认为了解、熟悉了更多好作品的排在第四,有37%;认为培养了对语言、文字兴趣的排在第五,有32%。还有学生认为掌握了语文学习方法,提升了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能力,比例达到22%和16%。其他答案比例均未达到5%。
【数据2-3】当被问及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时,认为循规蹈矩、创新意识不足的最多,达58%;认为作品拓展阅读不足的次之,有32%;认为生活中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差的列第三,有30%;认为白话文理解、分析方法模糊的列第四,有19%。还有学生认为没有再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语文学习零散不成体系,比例均为18%。其他答案比例均未达到5%。
学生对高中语文的自我认知,可以为大学语文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提供具体参照。从以上数据反映的情况看,字词等语文基础知识、阅读文章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理解是优秀高中生普遍认为掌握得最好的三部分内容。其中语文基础知识、古文翻译理解并非以提高为目的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文章则与大学语文倡导的文章研读关联密切,学生对文章阅读方法、技巧的自信,需要引起大学语文从教者的注意。阅读旨在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领略文章美质。研读则比阅读更进一层,还要把握文章优长,探究其形成机制,汲取其中蕴含的语文经验。显然,对于大学语文的文章研读,学生们自认为擅长的字词知识、阅读方法和理解翻译等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掌握更多与课文内容、形式、文体等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方法。使学生了解阅读与研读的差别,适当放弃擅长的阅读方法,将看似独立的知识、理论方法纳入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是教授文章研读的先导工作。这正是学生自我认知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学生认为高中语文学习存在的明显不足中,循规蹈矩、创新意识不足排在第一,接近调查人数的六成。其次分别为作品拓展阅读不足和现实生活中语文文字能力差,比例也都超过三成。这一方面反映了高中语文教育受高考影响,存在明显的应试化趋向,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当一部分优秀高中生意识到创新、拓展和实际应用对语文学习的意义。大学语文教育摆脱了高考的束缚和影响,这为较纯粹母语教育的践行提供了条件,但因为失去明确目标,也可以使大学语文教学出现盲目、随意的倾向。尤其对习惯了高中语文目标化、系统化学习的学生们来说,更是难得要领。因此,了解学生语文学习自我认知,尤其是学习中的不足,既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富于针对性的目标,也符合学生语文学习期待,容易得到学生认可。
在学生语文学习自我认知的相关数据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学生普遍将文言文翻译理解看作语文学习所长,而对白话文的分析理解却表示模糊、不得要领。文言文浓缩了中国汉字、修辞、文章的特点,是深入了解母语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白话文是现代文最主要的形式,是母语文章最活跃、与现实关系最紧密的部分,二者都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一般认为,白话文更接近现实语言环境,应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但学生自我认知却恰恰相反。这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对文言文更重视,讲授和练习也更多,白话文则相对薄弱。有三成学生认为生活中语言文字能力差,与白话文教学薄弱存在一定关系。大学语文应适当增加白话文讲授,尤其重视一些基本理论方法的使用和归纳,以弥补中学语文的教学不足,提升学生对白话文解析以及日常语言文字应用的自信。与学生自我认知和学习期待相适应的课程安排,将为多数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语文学习主体性是个模糊而宽泛的概念,泛指一切与学生语文学习相关的主观因素,语文学习习惯、思维养成、接受方式、自我认知、学习期待等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越多,所处教育层次越高,则学习主体性越突出,对教学影响也越大。关注并调研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是尊重现代教育层级性特征,弄清大学语文教育起点,提升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也符合当下大学生个性突出、主体意识增强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的现实要求。还应看到,对学生主体性的调研结果略嫌宽泛、模糊,不及知识性考核结果精确、明晰,但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多为大班授课,学时也较有限,没有条件在课上弥补高中语文遗留的某些具体问题。在此情况下,知识性考核结果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大大减弱,而旨在更好开展新一阶段教学的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则成为大学语文从教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发生改变。本文仅从学习习惯、自我认知两个层面呈现了这种变化,但仅这两方面已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多改进和完善的可能。学习主体性研究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我们将继续进行此项调研,尝试建立动态的语文学习主体性数据模型,为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助力。也希望语文学习主体性得到更多大学语文从教者、研究者的关心和重视。
[责任编辑:陈立民]